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国内汽车市场销售价格下降趋势明显。就在2013成都国际车展上,可以看到中高档车型降幅很大,宝马5系原价为100.8万元GT豪华车型以8万元的降幅引人侧目,雷克萨斯GS优惠价格最高达14万元,奔驰E级2013款時尚豪华车型优惠上限更是达到12万,奥迪A8L2013年款TFSI quattro豪华型也显示降幅11.1%,降价高达20万,现价为159.1万。车展上一片欣欣向荣,似乎中国汽车市场已然与国际接轨,但不比不知道,其价格早已“脱轨”很多年。
一辆宝马X6在国内的报价是86到216万元,而在海外报价折合人民币仅39至54万元;一辆奔驰S550的国内报价是164至300万元,而海外报价只66至80万元;一款路虎揽胜高配版在国内报价是209万至320万,在国外仅售80到100万元。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同车不同价的现象也许并不罕见,但国内外如此悬殊的差价着实令人瞠目结舌。

宝马,一个德系汽车品牌,当BMW(德文全称直译为“巴依尔发动机有限公司”)被译作者翻译成“香车宝马”中的“宝马”二字,同时又与中国古代“良驹赠英雄”的意义完美契合时,就注定了它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的非凡之旅。事实上,也正如此,宝马自二十世纪末开始进驻中国后,一度成为国人心目中高档车的代名词、成功的象征、男人们的梦想。然而,宝马在国外并未获得同等待遇,它的售价仍然是欧美国家普通工薪阶层伸手可及的物品。
消费者声音——跟不上国际节奏的工资VS 赶超欧美多年的车价
来自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的德比,来中国教书多年,他在19岁时就购买第一辆宝马车。买车的钱除了父母的贴补,大部分是自己校外打工积攒而来,他对中国人对豪车趋之若鹜的现象大为不解,“美国人从小就知道两样东西,一是麦当劳,一是汽车,但在我们眼里,汽车就是一堆钢铁,而中国人却把购车这件事看作是带有金色光环的梦想”。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2013年的数据,全美在职工资人员平均年薪在43000美元左右,即中产阶级月收入四千到五千美元,平均工资最高的是管理人员(约在10万美元),食品行业的服务人员平均工资最低,年薪在两万美元左右。
而宝马2013年款7系入门款在美国市场售价7万美元(42万人民币),3系在美国售价3万5千美元(21万人民币)起,这也就意味着,美国普通消费者工作一年完全有能力购买一辆宝马汽车。
然而,同理来看,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2012年72国工薪阶层收入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仅656美元,不到全球平均水平(1480美元,约合9300人民币)的一半。而根据宝马经销商报价表中的真实数据,中国市场上的宝马3系市场价位52万元起,5系90万元起。据相关媒体对成都九月车展的现场报道,车展期间宝马5系最高优惠达8万元,即便是减去8万美元之后,对于月工资水平远低于美国普通工薪阶层的中国普通消费者来说,用“天价”二字一点不为过。目前,最贵的一款宝马车为全新BMW高校混合动力Active Hybrid 6X,零售价是216.8万。一位还在创业阶段的广告人肖恩(化名)说,他目前是公司的中层领导,年薪20万,“我的目标是宝马5系,目前大概在40万,我想三年之后购买”。像肖恩这种毕业三年就已经达到20万年薪的青年才俊,在中国并不占多数。
数月以来,在发改委频频发出将对汽车生产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的消息后,进口汽车厂商代言人一直高唱,以市场不同供需关系不同、中国人爱慕虚荣、关税高等理由来解释同车不同价的现象,极力撇清自身高价暴利的嫌疑,但这几条理由在以上工资数据对比之后再看,实在是难以让人心悦诚服。虽然近几年国人消费观念趋向理性,工资水平略有增长,讽刺的是,这种增长,在宝马7系面前根本可以忽视不计。
在如今全球化时代,一眼可以看到地球另一端的时代,消费文化的欲望喷张,炫富的社会风气一日胜一日,爬高、找工作、结婚都要拼爹的时代,凭何作为代步工具的汽车,就可以卖到如此高价,进口汽车厂商看到的是中国每1300人中就有一个千万富豪的豪车大市场,但这绝不能作为国内外售价相差甚远的理由。然而,更加讽刺的是,随着欧美系各种豪车兰博基尼、法拉利、保时捷、宾利的进驻,价格一次次刷高消费者的心理预期,相比之下,宝马似乎越来越不能被列入豪车的行列了。
用钱包投票:买的是质量和安全
“我还是会首选进口汽车”,近日,本刊记者在走访多家4S店遇到正在询问汽车车型及报价的潜在消费者,问及在自主品牌、合资及进口汽车之间的购买意向时,常常听到这句话,即便是在进口汽车因涉嫌价格垄断成为众矢之的的特殊阶段。
据德国伯恩斯坦研究公司中国汽车市场的研究指出,中国的大街小巷充斥着欧美韩日的进口汽车,大多数是由中国制造商与拥有国际品牌和先进技术的进口汽车生产商合资工厂生产的。同时,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继续下滑,从2009年约30%的市场份额下滑至2012年底的26%。2012年中国人最喜欢的车是福特车,其余排名前十位中国人最喜爱的车由德国大众、美国通用汽车、韩国现代汽车三家企业瓜分殆尽。
德比认为,进口汽车在中国价格高最大的原因是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质量远低于欧美韩日品牌汽车的质量标准,“让人们用钱包投票吧,你就会发现为什么在中国进口汽车这么贵”。德比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居民,如今快四十岁的他回忆,在他十岁的时候,很多同龄同学都会开车,包括他。汽车是美国人的必需品,但不是奢侈品。当然,中国人并不是钱多人傻,爱做冤大头。
在一家德国企业工作的华裔周先生,在今年三月花费了65万元购进了一辆全新奔驰slk 200,在欧洲报价大概是3.8万欧元(约合32万人民币),他在购买时就已然知晓,他将比欧洲人买同款奔驰要多花30万的钱,“并不觉得冤枉,你买车选择的是质量安全,是生命保障。这可能跟市场竞争有关,德国本土生产的汽车在德国的售价也往往比在美国贵”。周先生认为,“中国如果不出现有竞争力的本土品牌,那么这个现象很难消除”。
用钱包投票这么一句直白的话语,说明了一个极其简单,但在汽车高价的口水战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消费者的需求才是重点,才是决定市场供需关系的重要平衡点,国人对进口汽车质量的信赖感,对自主品牌车的不信任,都部分促成了今日进口汽车畸高的怪象,但谁又能说这是消费者的错。

一辆宝马X6在国内的报价是86到216万元,而在海外报价折合人民币仅39至54万元;一辆奔驰S550的国内报价是164至300万元,而海外报价只66至80万元;一款路虎揽胜高配版在国内报价是209万至320万,在国外仅售80到100万元。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同车不同价的现象也许并不罕见,但国内外如此悬殊的差价着实令人瞠目结舌。

宝马,一个德系汽车品牌,当BMW(德文全称直译为“巴依尔发动机有限公司”)被译作者翻译成“香车宝马”中的“宝马”二字,同时又与中国古代“良驹赠英雄”的意义完美契合时,就注定了它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的非凡之旅。事实上,也正如此,宝马自二十世纪末开始进驻中国后,一度成为国人心目中高档车的代名词、成功的象征、男人们的梦想。然而,宝马在国外并未获得同等待遇,它的售价仍然是欧美国家普通工薪阶层伸手可及的物品。
消费者声音——跟不上国际节奏的工资VS 赶超欧美多年的车价
来自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的德比,来中国教书多年,他在19岁时就购买第一辆宝马车。买车的钱除了父母的贴补,大部分是自己校外打工积攒而来,他对中国人对豪车趋之若鹜的现象大为不解,“美国人从小就知道两样东西,一是麦当劳,一是汽车,但在我们眼里,汽车就是一堆钢铁,而中国人却把购车这件事看作是带有金色光环的梦想”。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2013年的数据,全美在职工资人员平均年薪在43000美元左右,即中产阶级月收入四千到五千美元,平均工资最高的是管理人员(约在10万美元),食品行业的服务人员平均工资最低,年薪在两万美元左右。
而宝马2013年款7系入门款在美国市场售价7万美元(42万人民币),3系在美国售价3万5千美元(21万人民币)起,这也就意味着,美国普通消费者工作一年完全有能力购买一辆宝马汽车。
然而,同理来看,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2012年72国工薪阶层收入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仅656美元,不到全球平均水平(1480美元,约合9300人民币)的一半。而根据宝马经销商报价表中的真实数据,中国市场上的宝马3系市场价位52万元起,5系90万元起。据相关媒体对成都九月车展的现场报道,车展期间宝马5系最高优惠达8万元,即便是减去8万美元之后,对于月工资水平远低于美国普通工薪阶层的中国普通消费者来说,用“天价”二字一点不为过。目前,最贵的一款宝马车为全新BMW高校混合动力Active Hybrid 6X,零售价是216.8万。一位还在创业阶段的广告人肖恩(化名)说,他目前是公司的中层领导,年薪20万,“我的目标是宝马5系,目前大概在40万,我想三年之后购买”。像肖恩这种毕业三年就已经达到20万年薪的青年才俊,在中国并不占多数。
数月以来,在发改委频频发出将对汽车生产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的消息后,进口汽车厂商代言人一直高唱,以市场不同供需关系不同、中国人爱慕虚荣、关税高等理由来解释同车不同价的现象,极力撇清自身高价暴利的嫌疑,但这几条理由在以上工资数据对比之后再看,实在是难以让人心悦诚服。虽然近几年国人消费观念趋向理性,工资水平略有增长,讽刺的是,这种增长,在宝马7系面前根本可以忽视不计。
在如今全球化时代,一眼可以看到地球另一端的时代,消费文化的欲望喷张,炫富的社会风气一日胜一日,爬高、找工作、结婚都要拼爹的时代,凭何作为代步工具的汽车,就可以卖到如此高价,进口汽车厂商看到的是中国每1300人中就有一个千万富豪的豪车大市场,但这绝不能作为国内外售价相差甚远的理由。然而,更加讽刺的是,随着欧美系各种豪车兰博基尼、法拉利、保时捷、宾利的进驻,价格一次次刷高消费者的心理预期,相比之下,宝马似乎越来越不能被列入豪车的行列了。
用钱包投票:买的是质量和安全
“我还是会首选进口汽车”,近日,本刊记者在走访多家4S店遇到正在询问汽车车型及报价的潜在消费者,问及在自主品牌、合资及进口汽车之间的购买意向时,常常听到这句话,即便是在进口汽车因涉嫌价格垄断成为众矢之的的特殊阶段。
据德国伯恩斯坦研究公司中国汽车市场的研究指出,中国的大街小巷充斥着欧美韩日的进口汽车,大多数是由中国制造商与拥有国际品牌和先进技术的进口汽车生产商合资工厂生产的。同时,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继续下滑,从2009年约30%的市场份额下滑至2012年底的26%。2012年中国人最喜欢的车是福特车,其余排名前十位中国人最喜爱的车由德国大众、美国通用汽车、韩国现代汽车三家企业瓜分殆尽。
德比认为,进口汽车在中国价格高最大的原因是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质量远低于欧美韩日品牌汽车的质量标准,“让人们用钱包投票吧,你就会发现为什么在中国进口汽车这么贵”。德比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居民,如今快四十岁的他回忆,在他十岁的时候,很多同龄同学都会开车,包括他。汽车是美国人的必需品,但不是奢侈品。当然,中国人并不是钱多人傻,爱做冤大头。
在一家德国企业工作的华裔周先生,在今年三月花费了65万元购进了一辆全新奔驰slk 200,在欧洲报价大概是3.8万欧元(约合32万人民币),他在购买时就已然知晓,他将比欧洲人买同款奔驰要多花30万的钱,“并不觉得冤枉,你买车选择的是质量安全,是生命保障。这可能跟市场竞争有关,德国本土生产的汽车在德国的售价也往往比在美国贵”。周先生认为,“中国如果不出现有竞争力的本土品牌,那么这个现象很难消除”。
用钱包投票这么一句直白的话语,说明了一个极其简单,但在汽车高价的口水战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消费者的需求才是重点,才是决定市场供需关系的重要平衡点,国人对进口汽车质量的信赖感,对自主品牌车的不信任,都部分促成了今日进口汽车畸高的怪象,但谁又能说这是消费者的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