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巡走在铁轨间的忠诚卫士

来源 :中国共青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ula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道线上,钢筋铁骨,纵横千里。
  一群身着黄色防护服的线路工躬身于铁路大动脉,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于他们而言,无论烈日当空,荆棘载途,只要有任务,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他们的脚步。
  李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一名就职于中国铁路武汉局麻城工务段的高铁线路工。
  夜间11点30分,闹钟清亮,吵醒了寂静的夜。在这个大多数人尚未入睡或准备入睡的时刻,李山开始起床穿衣,着手清点工具,准备奔赴工作场地。虽然昼伏夜出已成工作常态,但他眼中仍泛着红血丝。当高铁的最后一声鸣笛划破天际,轨道就开启了李山忙碌的剪影。

初来乍“道”


  2016年,李山从大学毕业,怀揣着憧憬和向往进入铁路工作。但由于刚入路工作,对高铁线路知识知之甚少。一开始,他不适应夜间作业,常迷迷糊糊起床、点名、上轨道车,车还没开出2公里,他就又趴着睡着了。到了现场,李山提着工具跟着师父走走停停,仍睡眼惺忪,一头雾水。



  由于工区的老师傅言传身教、孜孜不倦,在沟通和刻苦练习中,李山逐渐对铁路业务的基本操作熟能生巧。铁路的工作乏味却精细。因为高铁速度快,在行驶过程中会对铁路造成较强冲击,扰动钢轨几何尺寸,所以轨道的每一丝细微变化都会影响到高铁的行驶安全。螺栓涂油、零件联结等作业,都是线路无伤病、数据毫厘不差的必要保障。从检查到维修再到复检,需要几十次的反复作业。正是由于这些翻来覆去的日常工作,李山也曾像大多数人一样,认为线路工就是干体力活的。
  2016年12月的一次契机,李山对工务作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一次整治道岔病害作业中,大家按部就班,例行处理问题,但一个漏洞周而复始,始终未能得到彻底解决。工长江勇到达现场后,通过测量、分析数据的方式,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利用次日天窗期对该组道岔进行工电联整,道岔病害终于得到有效整治。
  自此,李山宵衣旰食,埋头钻研理论,苦练技能。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2017年11月的“高铁有砟线路工技能竞赛”中桂折一枝,获得“个人全能第一”的好成绩。之后,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李状元”。
  为了不断提升自我、更好地带动工区的团员青年,李山于2019年8月报名参加了集团公司“青年讲师团”的遴选,并以青年榜样故事为题,翻阅大量资料、精心制作PPT,在两周后的演讲中成功入选。尔后,李山高擎传递青年榜样的旗帜,不断激励其他团员。
  除了专业领域的标杆,李山还独具一种飘逸气质。工作之余,他喜欢阅读哲学、文学类书籍。这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在看似一成不变的工作中那份虚度的慌恐和彷徨,另一方面是探索一种精神加持与慎独的泰然。李山常说:“大道行思,取则行远。”人生白驹过隙,他也想在时间的裂隙中留下点什么。

破解难题


  合武客运专线提速后,道岔滑床板常折断的隐患在两三年间悬而未决。李山带领QC小组(Quality Control Circle)成员勇挑重担,积极开展攻关。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也将继续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并一以贯之。”李山说。面对挑战,他跟着了魔似的,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求解技术难题上,观察光带、分析鋼轨廓形和波形图。为找到“病灶”,无论雨淋霜冻,凛冽寒冬,无数个夜晚,李山身穿厚棉袄,戴着防寒帽,趴在钢轨上测量道岔结构参数,寒风吹彻脸颊,冻红了鼻子,他依然全神贯注、俯身轨道。铁道线无限延伸,那一刻,是千千万万如李山一样的线路工们赋予了轨道以生命,他们,是铁路的脉搏。
  不知道弯了多少次腰、熬了多少个通宵、测量了多少次轨道,李山只是精确地记录着每一轨距、水平、轨向和尖轨离缝的数据。
  “采用新工艺滑床板、人工捣固道床、打磨钢轨廓形。”李山提出最后的解决方案。但这种方案的实施在有砟高铁上有着举重若轻的影响。车间经过多次评估,决定先试验、后推广。
  试验那天,封锁命令在风雨交加中下达。李山扎紧雨衣,第一个拿起工具,冲上线路。在他的带领下,职工们紧随其后,有条不紊地进行挖砟、回填、捣固、质量回检等工作。次日早晨5点,他们回到车间,浑身湿透,鞋子里灌满了泥浆,脚也被雨水泡得发白。
  “越是雨天,我越要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多查一遍,确保施工安全。”李山说。那天,他最后一个下道,也最后一个出网。
  在QC小组的不懈努力下,这组道岔各项指标均恢复到正常值,滑床板再也没有折断过。

“疫”不容辞


  新冠疫情发生后,各个工种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李山坚信,无论何时,我们必须接受宏观,并在微观处有所作为。他立足岗位,在以身作则中贯彻“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思想。
  大局危急之际,李山主动请缨在工区值班,除了日常巡检养护,他还负责工区疫情防控工作。封闭管理中值班人员测体温、戴口罩、就餐、院内及宿舍消毒、工区大门管理等情况,他一日三复,不厌其烦,都一一对照清单落实到位。食堂人手不够时,李山也主动买菜、帮厨。



  当时各个工区都实行封闭管理,所有人皆不允许外出,所需食材全部由志愿者送上门,但由于特殊情况,乡镇志愿者不能送货到李山所在工区,食堂采购就出现了问题。李山想办法得到附近超市经理的联系方式,并通过协调沟通后达成协议。经理每日将工区所需食材准备好放在超市门口固定区域,李山就在约定时间开车去取。
  李山十岁左右就开始学做饭,那时候个子不高,他就搭个凳子扒在灶台上捣鼓。小时候的训练为疫情期间帮厨奠定了良好基础。酱牛肉、酸菜鱼、煲鸡汤……只要报得上来的菜名,李山皆得心应手。他切菜颠勺间的每一寸功夫都游刃有余,菜香菜色更是令人咂嘴咂舌,备受好评。
  有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同志,整个工区自然其乐融融。
  在口碑载道、夸奖李山恪尽职守的氛围中,他依然谦逊地回应:“甚至谈不上脚踏实地,这就是我们每一个铁路职工应该做的。”
其他文献
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中,中国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是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和题中应有之义。说到底,这是共青团政治性的重要体现。从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动实践来看,离开了政治性,就不能称“共青团”了。共青团政治性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共青团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从这个意义来理解,中国共青团应该而且必须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不深入了解党史,就
毛泽东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的精神,处理中美关系、谋划全球秩序的战略眼光对新时代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参与全球秩序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基辛格的《论中国》一书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审视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及其对新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作者在均势政治理论框架下对毛泽东的认识和观察成为成功运作中美“破冰之旅”的重要因素,既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毛泽东、理解毛泽东的西方视角,同时也对当前形势下正确处理和应对中美关系发展走向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利用钛白废液浸出赤泥提取其中的V和Sc,考察了液固比、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和搅拌速率等对V、Sc浸出率的影响,并采用XRD和ICP-AES分析浸出渣的物相组成和浸出液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在液固比6 mL/g,搅拌速率400 r/min,浸出温度75℃和浸出时间1 h的条件下,V、Sc浸出率分别为75%和80%。相比于钛白废液,浸出液中氢离子浓度显著降低,V和Sc得到富集,Fe和Al的浓度也有一定提高。相比于赤泥,浸出渣中出现了硬石膏矿物,方解石全部溶解,钙霞石、板钛矿和赤铁矿部分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