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役郑牢今安在?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gk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牢,何许人也?说他是名人吧,真的是名不見经传;说他没有名气吧,却有人为他写过书——明代文学家叶盛所著《郑牢论戒贪》讲的就是这位郑牢的故事。
  《郑牢论戒贪》中讲述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明代广西总帅府有一个叫郑牢的老差役,性格耿直且敢言。总帅府都督韩观十分威严,下属们不敢冒犯都督的尊严早已成为常态。韩观有个坏毛病,就是醉酒之后想杀人。每当此时,属下不能劝阻,也不敢劝阻。而具体执行命令的郑牢却是一个例外。每当韩观醉后想杀人时,郑牢就把自己认为不该杀的人先设法留下不杀,等到韩观酒醒之后,再告诉韩观不杀的理由。韩观知道郑牢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因此十分感激他、敬重他。久而久之,韩观对郑牢不但敬重,而且十分信任。
  韩观死后,都督一职由山云继任。山云一到广西,便宴请当地德高望重之士,询问广西边事,于是有人就将郑牢推荐给他。山云将郑牢请了来,说:“常言说,对于一个守边的将军不顾及他是否贪利,只看他能不能打仗,况且广西的风气一向是看重财货。我是否也可以贪呢?”郑牢说:“大人刚到此地,就像一件洁白的新袍子,有一点被沾上污秽,就像白袍上染上了一点墨,总是洗不掉的!”山云又说:“人们说,土著人送的东西,如果不接受,他们必然怀疑而且怨恨我,那该怎么办呢?”郑牢回答说:“为官之人贪财,朝廷有非常严厉的处罚,那就等于说,竟然连朝廷都不惧怕了,怎么还会害怕土著人呢?”山云于是听从了他“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告诫,在广西做了十年清官,廉洁操守始终没变。
  《郑牢论戒贪》篇幅不长,成型的故事也就这两个。但这位郑牢所起的作用则不可谓不大。请看,在防止前任都督韩观醉后错杀人方面,可以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在后任都督山云初到广西,在廉与贪之间尚犹豫不定的情况下,他以“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见解相告、相劝,使山云都督坚定了廉洁奉公的操守,并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可见郑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难怪叶盛在《郑牢论戒贪》中说:“山云镇守广西超过十年,廉洁的操守始终不变,这本来并非郑牢之功,但郑牢也是值得尊重的。”
  郑牢既非显贵,亦非名臣,只不过是一个总帅府的老差役,也就相当于现在政府最基层的公务人员。作为文学家的叶盛不写都督韩观,也不写都督山云,而是写郑牢,可见郑牢比韩观、山云更加优秀、更加吸引人——至少在叶盛眼里是这样的。尽管如此,郑牢还是郑牢,既没有因为防止韩都督醉后杀人而升迁,也没有因为给山云都督出了好主意而提拔,最终还是没离开差役的岗位。
  我有时会想:郑牢防止韩都督醉后杀人有功,照理应该得到提拔;他给上司出了好主意,说明他有智慧、有能力,被调离差役的岗位安排到更“体面”的位置上也顺理成章。可是又一想,不对了。诚如我所想,阻止韩都督醉后杀人的郑牢不在了,韩都督刀下的冤死鬼就要增加;给山云都督出主意的郑牢不在了,山云都督廉洁还是贪墨的选择或许会出现变数,而郑牢到了新的地方、新的岗位能不能发挥原有的作用则成了一个未知数……
  如此看来,一个人不论是当官还是当差役;不论是当幕僚还是当普通百姓,只要人尽其才、人尽其能,就是待对地方了。倘若是工作虽不起眼儿,但却非你莫属,换谁来都玩儿不转,你就更是“金不换”了。大千世界,工作岗位千千万,要的就是人与岗相称、岗与人合一。
  人岗相称,则如鱼得水,挥洒自如;岗人合一,则游刃有余,随心所欲。总而言之,在能够发挥作用的平凡岗位上能够发挥旁人所不能发挥的作用,给个将军都不换。相形之下,倒是那种一有些成绩就换岗,一有点功劳便提拔的做法,显得有些近视、功利了。
其他文献
读了今年《杂文月刊》原创版前几期的所有文章,非常喜欢“赤膊锻剑”栏目里杂文家郭庆晨的两篇文章,分别是《女将军不改“寒酸”》《公烛·私光》。《女将军不改“寒酸”》使我从中知道开国女将军李贞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公烛·私光》一文,用李氏清官读私信不秉公烛,林孝泽拒公烛私用,都充分显示了公私分明,对公物丝毫不沾,分文不取的高尚情操。我是历史爱好者,从这些文章中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也为
期刊
看了《杂文月刊》原创版2018·3·上《揭开两面人的浩然巾》后,完全赞同王长宗先生观点。但细嚼慢咽之后,还有些不尽之意。  由此想到《雪涛谐史》中一则故事:一个贪官明明想大捞一笔,却装成分文不要的样子。刚上任便煞有介事地向“神明”发誓:“左手要钱,烂了左手;右手要钱,烂了右手。”不久,有人行贿百金,他垂涎欲滴,又怕真爛了手。此时,一个心腹凑上去说:“请将此金纳入官人袖中,便烂也,只烂了袖子。”贪官
期刊
看了《杂文月刊》原创版2018·1·上《快乐与烦恼都是自找的》后,我高兴得笑出了声。在里屋写文章的老伴听到笑聲忙跑过来问:“老伴,又看到啥宝贝了,笑得这么开心?”我一边指着这篇文章一边说:“《杂文月刊》选的文章真是太好了,你看看乔国政作者说的多透多细啊,让我从中找到了‘抛开烦恼多寻乐’的方法,我怎能不笑出声?我不但现在笑,以后还要天天笑,只有学会寻乐、学会笑,才能过好每天的生活。”老伴听我说的这么
期刊
国人须臾不离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有人推崇凉水泡茶慢慢浓,其实喜热厌凉,人走茶凉就说的是人在人情在。《人走茶应凉》(杂文月刊原创版2018·3·上),宕开一笔,赋予茶“权力”的品格,官员退位后“茶”仍像幽灵一样徘徊,温度不减。厅官郭德清在职时就不廉洁,离职后变本加厉,贪腐金额70%多在离职后。助郭德清为虐者无非两类:沆瀣一气,利益均沾;碍于情面,共筑牢房。厅官在北京一撮一簸箕,在地级市则是
期刊
期望越小越幸福吗?是的,是这样。  有事实依据:有两个考生,考取重点大学的那个不高兴,考取省内一般大学的欢欢喜喜。原来,前者想进的是清华北大,而后者原本想上个本二,现在进了本一,便有点喜出望外。两个实力相当的运动员,一个得了银牌,还痛哭流涕,一个得了铜牌,却喜气洋洋。原来前者希望收获的是金牌,后者期望的是进入前八强……  有理论依据:关于幸福有多个公式。其中,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是:幸
期刊
读张景云先生的文章《弯木也是材》(《杂文月刊》原创版2018·3·上),茅塞顿开。社会犹如一盘棋,有将帅,有士象,有兵馬炮,缺一不成棋。社会犹如一台戏,唱红的,唱黑的,生旦净丑都得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社会分工不同,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天生我材必有用”,智商高的搞高科技,造火箭,放卫星;愚钝点的做体力活,卖猪肉,扫街道。各有所长,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能干啥的去干啥。美国诗人马洛奇说:“如果你不
期刊
晚晴重臣曾国藩很重視“孝悌”,讲究“以和治家”,并身体力行。不管多忙,曾国藩从不会忘记给弟弟写封信,叙叙感情,谈谈生活,表达对弟弟的关切和牵挂。对孩子,他也是毫不懈怠,靠“和”来管教。  曾国藩也想为孩子规划前途,可孩子竟不和心意:大儿子曾纪泽喜欢西方社会学,次子曾纪鸿喜欢数学和物理学。最终,曾国藩还是顺从了孩子,自己虽然一窍不通,但自己还是竭尽所能地去帮助、支持孩子,做孩子乐意做的事。父子相处融
期刊
由于工作关系,经常阅读落马官员的忏悔录,剖析他们走上歧路的轨迹。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像福建省长乐市金峰镇集仙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立忠那样,立下的是“三年捞够五百万”之志,而是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怀着高尚的理想参加工作,通过若干年努力奋斗,走上相应的领导岗位;手握一定的权力之初,也曾抵制“红包”、拒绝贿赂;时间稍久,却在所谓的“大环境”中,逐渐放松防线,随波逐流,半推半就涉足腐败;收钱收物成
期刊
有学者认为:孔子“不知生,焉知死”一说是儒家在死后是否有灵魂这个问题上的不可知论态度的概括。但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知死”可以理解为“了解死亡,知道一个人终究会死去”。生与死,一阳一阴,乃是事物的两面。人们岂可只知道或重视其中的一面,而忽视和忘记它的另一面?不知死,怎会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又怎会珍视在世的亲人、友人和与他们相处的时间?“生,寄也;死,归也”(明代学者徐昌国语),这才是富有哲学思
期刊
清朝中期著名小说家李汝珍的代表作《镜花缘》描绘过一个奇怪的两面国,其国人皆是前后两副面孔。前面那张面孔慈眉善目、仪表堂堂,还戴着“浩然巾”。浩然巾是干什么的?掩盖后面那张面孔。倘若将其扭过脸儿来,掀那浩然巾,却是一张狰狞龌龊、不堪入目的脸,且正面那张脸愈是楚楚动人,后面那张脸也便愈是丑恶吓人。当然,这后一张脸是不可示人的,平素也是无法看见的。  当下,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政治上蜕化变质的两面人及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