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的苏立文

来源 :收藏·趋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le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美术馆苏立文收藏展的举行,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美术史以及中国美术对于世界的影响,当然,也包括审视苏立文。本刊记者试着走进这一事件幕后,为读者描摹一位有血有肉的英国老人。
  96岁的苏立文住在牛津大学给他分配的公寓里。
  因为堆满了书籍资料以及中国艺术品,苏立文的居住空间看起来并不宽敞。居室的二层,有一个非常显眼的书架,上面排满了黄色的文件袋 。每一个袋子里,都装着一个艺术家的个案,如张大千、徐冰、蔡国强。
  从1942年开始,苏立文就开始和中国艺术家交朋友,开始是庞薰琹、吴作人、丁聪等,现在是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如王迦南、蔡小丽、谷文达等。
  正因如此,他的黄色袋子越来越多。
  机缘巧合的收藏展
  “前几年中国美术馆就有个姑娘一直联系我,那个姑娘是你的助理吗?”苏立文问道。
  张苗苗一脸惊愕:“那个姑娘是我。”
  前几年,张苗苗还是中国美术馆的实习生,因为所学专业是20世纪中国美术,加上外语不错,因此,与苏立文联系成了她的工作之一。如今,张苗苗是中国美术馆的工作人员。看到白发苍苍的王怀庆、水中天,都在苏立文面前自称“小字辈”,自己刚毕业不久就被这样的大师记得,感觉很不错。一位96岁的老人,记忆力力如此之好,甚至走路都如此稳健,张苗苗感觉很惊讶。
  苏立文这次来中国,就是为了中国美术馆“苏立文与20世纪中国美术”学术展览。
  这是一个策划了很久的展览,早在2008年,展览资料就已经准备好。之所以一直没有成行,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美术馆希望苏立文可以捐赠一部分藏品,可是在多年前,苏立文已立下遗嘱——所有藏品都将捐献给英国阿什莫林博物馆。
  阿什莫林博物馆是欧洲第一所对外开放的博物馆,非常古老。这里的中国馆有两个专门陈列中国收藏品的展厅,常年展览中国陶瓷器、青铜器、玉器、绘画与书法作品等。在苏立文和夫人的推动下,阿什莫林博物馆于2000年又创立了中国绘画艺术馆,这是欧洲第一个专门为展览、陈列中国绘画而特别设计建造的艺术馆。这个展厅也是以苏立文夫妇命名的,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苏立文夫妇收藏的20世纪中国艺术品的同时,阿什莫林博物馆在这个展厅展出苏立文收藏的当代中国艺术家作品。
  苏立文把藏品留给阿什莫林博物馆,国内文化界对此并无多少异议。
  大家对苏立文保护这笔宝贵文化遗产高度认同,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苏立文在西方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不知道有多少到中国留学的人或者旅行者,都是因为看了苏立文的书,看到了他在国外做的关于中国艺术的展览,看了阿什莫林的中国馆。甚至,那些来中国开画廊的外国人,对中国艺术的启蒙读物也是苏立文的著作。直到20世纪80、90年代,英文的中国美术史著作里,还只能看到苏立文的名字。
  问题在于,如果不留作品的话,展览就会面临经费的问题——中国美术馆尽管是国有美术馆,展览经费也经常需要赞助。然而,2012年4月,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成立,需要举办第一个高水平的展览。这样,苏立文收藏展再次被提上桌面,而且获得了国家的经费支持。
  苏立文在中国美术圈的好人缘,使得展览进行得异常顺利。2012年7月,安远远和张苗苗去英国与苏立文敲定了展览细节。9月10日,展览顺利开幕。中国美术馆馆长,也是苏立文与20世纪美术收藏展总策展人范迪安有意把展览定在这一天,因为大家都想在这天,看看自己的老师。
  他和他的环
  展览前,苏立文来到下榻的宾馆。他没有带行李,只带了一件东西,他的中国夫人吴环的照片。
  牛津大学的博士陈莘以及阿什莫林博物馆中国馆馆长马熙乐这次陪同苏立文来到北京——最近都是牛津大学的中国博士陪同苏立文,帮他打理工作以及翻译。而很久前,都是他的夫人来做这些事情,直到吴环9年前去世。
  其实,在吴环去世之前几年,就已经不能帮苏立文做翻译了。老年痴呆症让吴环记忆力不好,出门就忘路。
  在2000年,他们一起来中国参加吴冠中的展览。那时,苏立文一直抓着吴环的手。大家因此都开他们玩笑。苏立文却认真地说:“她记忆力不好了,我一松手她就会丢。”
  结果,那天真的丢了。
  将近90岁的苏立文着急地哭了。一大帮中国艺术家分散在王府井各处找吴环。还好,很快找到了。或许,吴环从来不担心在苏立文面前会走丢,因为他们就是因为迷路才认识的。
  如果没有吴环,我们很难想象苏立文是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在他们相遇前,苏立文是个喜欢自驾游的热血青年,经常到处旅行。他聪明,且富于正义感。看到战争,他就参加了国际红十字协会,本来打算坐船去西班牙帮助那里战争中的人民。后来在船上,他得知中国对日战争的情况更糟糕,于是坐轮船奔向香港。
  苏立文第一次踏上了中国国土。
  那时候的中国因为战争,药品紧缺。苏立文开车往返于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当时的吴环年轻美丽,同样也充满正义感。她知道中国正在遭受战争而主动回国。吴环是科学课老师,研究牛痘疫苗,帮助战争中的人们注射疫苗。这个科学家热爱艺术,也喜欢跟艺术家交朋友。
  当年,英国皇家空军(RAF)的高级军官来中国做空军培训,美国第14航空队来中国以B-29型等轰炸机轰炸日本基地。吴环因为英语不错,常联系英美军队的人,到艺术家家中买画。
  “正是因为她的人格魅力和她赢得的众多友谊,我们的藏品才得以壮大,其中大部分为艺术家的馈赠,虽然环在9年前已经去世了,但在我们的藏品里,她的付出无处不在。”展览开幕,苏立文在致辞的开始,感谢着他的环,向人们述说着他和环的故事。在他的眼里,中国、中国艺术家、环,已经渐渐融为一体。
  环给苏立文带来与中国艺术家的友谊。他们在成都的居所,隔壁住着庞熏琹。吴作人在他们家的门廊里完成了《青海市集即景》。丁聪在他们家聊西南的少数民族。他教关山月英语,关山月教他传统国画技巧,教材是传统的《芥子园画传》。当吴环看到关山月自己研墨给苏立文做范例,苏立文呆坐一边看时,还狠狠把苏立文批评了一顿,这个教训令苏立文至今都印象深刻。   1954年,苏立文到新加坡马来亚大学教授艺术史。他不仅教学,还与吴环一起创办了马来亚大学艺术馆,还建立了一套以中国外销瓷为主的瓷片收藏体系。可以让苏立文专心做好学术和收藏的一个前提是,吴环说服了好几位富有的华商捐资,其中包括橡胶大王李光前。
  学术人生
  苏立文越来越陷入中国艺术中不能自拔,妻子环也放下科学事业和他一起做这件事。
  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艺术。苏立文去哈佛读了世界艺术史——那个时候国外的大学是没有中国艺术史课程的。在哈佛,苏立文学到了欧美研究艺术史的方法,包括科学家出身的妻子,也在研究方式上给了他很多意见。
  与中国美术史家不同,苏立文把艺术作品放在整体社会大环境里面去看,而不仅仅是研究笔墨。他走到哪里,就跟当地的中国艺术家交好,把艺术家个体和时代发展动态,都作为美术史研究的依据。但与外国美术史家不同,在他的著作里,中国艺术不是边缘艺术,而是并列于西方艺术的独立艺术体系。
  张苗苗在大二时,开始读苏立文写的书——学校开的必读书目里,有全部的苏立文的书。与英文书目里其他美术史学家作品相比,张苗苗只能读得进苏立文的书:
  “我算是英文好的了,但是其他作者的书还是很难懂,一读到苏立文的书就完全不同了,他的语言生动有趣,又有很多真实事例,还有东西方的比较,这些都是你读书的动力。”
  在中国离开之后,苏立文不管去到哪里,都和当地的中国艺术家有着很好的友谊。在美国、英国、新加坡,他家里都是中国艺术家聚会的场所,这让他的研究充满动态和亲历感。
  中国年轻的艺术史学家和艺术家去英国看望苏立文,就如朝圣一样。苏立文总是和蔼、幽默地与他们聊天,然后开着他的宝马车带这些中国朋友去他的“御用”中餐馆吃饭。他总是嫌菜不够辣,往里面加很多辣椒。
  他会调侃当年的艺术家们。你能听得出,他思念他们,还有他的中国妻子。
  一个人的青春在哪里度过,就会随着那个地方,那些人,改变自己的喜好和生活习惯。
  24岁的苏立文来到中国,在成都遇到与他相伴一生的妻子,爱上与他们相守至今的事业。
  1943年,在苏立文夫妇的婚礼上。左起:加拿
  大牧师,苏立文夫妇,牧师夫人
  1954年9月,苏立文夫妇抵达新加坡
  1966年7月,布拉格。苏立文在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大会上演讲
  1979年,苏立文和关山月在广州重聚
  1989年,苏立文夫妇和王朝闻一家在北京
  2004年5月,苏立文与丁聪(右)、黄苗子(左)
  在北京
  链接:
  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由文化部建立,设在中国美术馆,旨在促进近现代中国美术的研究、传播、推广、教育的全国性机构,致力于以权威性、全局性、前沿性和国际性的视野组织近现代中国美术研究项目。目前设立近现代中国美术研究课题项目,通过委托课题、申请课题、联合课题等形式支持近现代中国美术研究。中心也设立年度优秀论文、专题学术展览、优秀学术成果表彰活动等方式,推广近现代中国美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安排专门的力量将向社会广泛征集和搜集与美术史研究紧密相关的史料、口述文献、视频资料等,形成近现代中国美术研究的文献数据库,为未来近现代中国美术研究提供丰富的史料。
其他文献
失禁性皮炎是重症监护室中失禁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这种疾病是指皮肤经受长期的尿液和粪便浸泡而引发的炎症,主要发生在肛周和会阴部等皮肤褶皱处,有时可以见到这部分皮肤
期刊
在变电站建设过程中,电气设备的安装质量直接决定了变电站后期的运行质量,也对运行维护人员的人身安全起着重要影响.电气工程的安装质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发挥
激光探测与测量(激光雷达)技术依靠的是快速、计时精确的激光脉冲,它可以应用在各种传感器中,包括支持物联网(IoT)的传感器.不过,如今很多采用激光雷达的传感器都价格昂贵、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测绘技术和方法也越来越先进便捷,科学化的测量技术,先进的测绘设备,逐渐运用到新时期的测绘中,大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不但简化了测绘过程,而且提
我好喝茶,渐成习惯,绿的红的,早晚一泡.来到白茶之乡、福建北部小城福鼎.几年间,南茶北茶,佳茗粗茗,有之即饮,从不挑剔,也有所触悟,自为茶道.rn烧水、投茶、注水,盖上盖,悠闲
期刊
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魏宏凯王仁宏我们兰州市公交总公司现有职工7054人,党员972名,占职工总数的13%,基层单位下设9个党总支、7个直属党支部和54个基层党支部。近年来,总公司党委以围绕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This project studies marine terraces in western Messenia, southwestern Peloponnese, Greece, to propose a model of neotectonic configuration and paleogeographic
西汉水为长江流域嘉陵江上游重要支流,为深入并真实反映该流域水文特征,采用流域内水文站1956~2016年实测资料对径流进行还原分析计算,利用Mann-Kendall检验、累积距平流、有
品茶,是件能让人提起兴趣的事。古人品茶论道,而今以茶会友。我虽不很懂茶,却受生活熏染,或工作中,或闲之余,常品龍井、铁观音、毛尖、普洱等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茶。  曾记得童年时,父亲爱喝茶。出自山坡家产的绿茶,茶叶经父亲简单手制,外观不是特别匀称精致,捏一小簇绿茶放入杯中,再用山泉烧开后冲泡,舌叶在杯中缓慢舒展开来,极像少女的绿裙,婀娜多姿,蹁跹起舞。  刚冲的头茶,父亲总是不喝的。自言头茶略带土腥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