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f8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高校管理的主体,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中心轴”,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作。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就要把大学生作为管理的动力主体、发展主体和权益主体,实施人性化管理,充分发挥管理、教育和服务的综合优势,努力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
  [关键词]高校管理 以学生为本
  [作者简介]何雅丽(1977- ),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硕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浙江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6-0034-02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新的发展观不仅对社会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这个论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所谓“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全面的素质,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鲜明的个性。在学生工作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创造一种良好、和谐的管理模式。
  
  一、“以学生为本”的深刻内涵
  
  “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领域的引申和具体表现。“以人为本”就是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要求我们要搞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必须紧紧抓住做好人的思想工作这个根本,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体现管理上的人性化,以人为中心进行教学管理活动。
  从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角度看,坚持“以学生为本”,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高校改革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实施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尊重学生的感情和权益,更多地考虑人性关怀。二是充分认识和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切实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对发展的不同要求,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二、高校树立“以学生为本”管理理念的必要性
  
  “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了高校的管理宗旨、发展思想和理想追求,是时代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纵观科学发展观,其最根本的要义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谋求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高校,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核心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
  2.“以学生为本”是高等教育走向市场化后服从市场规律的需要。高等教育要走向市场,就必须按照市场规律运行。要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以其核心客户——学生为中心,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服务,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并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3.“以学生为本”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培养学生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免费午餐,而是学生进行的一项教育投资。学生花费资金、时间、精力等成本购买高等教育产品,为的是使自身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我。因此,作为高等教育产品的生产者、提供者、经营者的高等学校,其产品能否帮助大学生获得预期的投资回报,则是大学生选择教育产品的主要依据。高校必须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帮助他们实现预期利益出发,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其个性发展,最利于挖掘、发挥学生创造潜能的教育产品和服务,通过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来促进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以学生为本”可以使学生最大化地实现自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以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使学生的天赋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激发学生自我学习、创新的欲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大化。
  5.“以学生为本”有助于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以学生为本”使我们更坚定地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办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对象是学生,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学生来开展。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也应该围绕此中心进行。
  
  三、“以学生为本”的科学管理观的创新
  
  1.管理理念上的创新。现代教育理念区别于以往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学生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大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必须变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为疏导、启发、自我教育为主的模式,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学校的管理工作都必须围绕为学生“成长”和“成才”创造各种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成才动力,把工作放到育人为本的工作价值目标上来。
  2.管理模式上的创新。运用“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使大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往中,把交往方式控制在成人状态,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交往者,培养学生的情商,依靠浓厚的师生情感来创造和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因感到温暖而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
  3.管理方法上的创新。“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忌千篇一律、程序化和公式化。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个性差异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沟通和教育方法,对软环境、管理措施、手段做出相应的调整。整个教育与管理活动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表现,注重艺术性的交流,创造性地进行管理。
  
  四、高等学校贯彻和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措施
  
  1.尊重并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教育个性化的思潮首先产生于“二战”后的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继而受到各国教育界的重视。我国也在各类教育改革的文件中强调重视学生的不同需要、特殊兴趣和不同才能的培养。如在教育部于2005年3月底颁布的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取消了对学生学习活动统一时间的限制,并鼓励不同类型的学校根据自身的培养特点来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有利于学校根据实际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并且有利于人才培养的个性化。
  “以学生为本”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把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学生工作的目标和核心。其基本思想有三方面:一是尊重学生的权利,学生享有基本的人权,也在学习、生活中享有一些相对特殊的权利。二是承认学生的自我价值,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和正当利益。三是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在此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和运用;二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统一结合起来;三是人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逐步向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切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方向前进,最终使人成为自由王国里的公民。具体来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既要打开视野、丰富知识,又要增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要发展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又要发展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人格因素;既要增长学识才干,又要增进身心健康。这里所说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还要包括学生的全体发展,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个性和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但强调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而且要求这种发展必须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包含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求发展能力的特性,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的组成部分。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生动活泼的、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4.让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坚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实施教育,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适应性发展。就是让学生具有适应当前以及未来社会、生活、职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能力。二是潜能发展。教育就是要使人的潜能得到不断地、最大限度地发展,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三是连续发展。学生的发展应是非间断的、连续的发展,今天的发展是日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的一生发挥着持续的影响。四是协调发展。学生的发展应实现与周围环境及自身内部的协调,如生理心理的协调、人格方面的协调等。社会的发展源于人的发展,而大学生作为人类发展责无旁贷的主力军,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育进行变革以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5.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学生管理的全过程。“以学生为本”首先要求改行政命令式的管理为引导、激励式的管理。辅导员及班主任应在尊重学生个性及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学生个人发展规划档案,引导和协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及自身素质来制定人生发展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并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制定阶段目标和计划,通过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进行过程管理,激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从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从关心学生各个层次需要的角度出发。另外,要尊重学生的公民权利。应首先承认学生的公民身份,并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相关的管理条例,管理应以正面强化的激励方式为主,尽可能少用惩罚。惩罚和处分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应超越法律规定的权限。
  6.落实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机制。高校培养人才是一个系统过程,不仅仅只是教师的任务,而是高校所有员工的职责,是一个要求全员参与、全程进行的系统而全面的工作。广大教师、辅导员及各行政部门、教学辅助部门、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都需将自己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为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各尽其职,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如教辅部门的图书馆、计算机房和后勤部门的医院、浴室应按学生的课余时间情况来调整服务时间。在相应部门还应考虑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邵晓枫,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3]焦文铭.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J].扬州大学学报(高校研究版),2005(3).
  [4]唐丽红.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5]卢来英.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新理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其他文献
本书收集了维斯特在其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期间撰写的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涉及到研究型大学的转型、更加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学术界的多元价值、课堂外教师更为重要的领导角色
对10所高职院校426名专业教师和2,937名高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领导的素质和能力、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激励机制、实训实验条件、实习机会
[摘要]“三贴近”是指职业院校办学贴近市场、专业贴近职业、课程贴近岗位。办学贴近市场是学校职业教育观和办学观念与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专业贴近职业有利于职业院校彻底摆脱“学科教育”模式,走“能力本位”的职教之路;课程与岗位贴近意味着毕业生的岗位知识、态度、技能与职业岗位实现了零距离。文章对职业院校“三贴近”办学的内涵和思路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向其本性回归的一系列观点和
【摘要】中胡是民族管弦乐队中拉弦声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和声结构、旋律的演奏、音色、色彩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对其重视不足,需要重新定位。  【关键词】中胡;独奏作品;民族管弦乐队;重新定位  中胡,即中音二胡。由于是结构与二胡相同,形制稍大。琴杆长86厘米,琴筒多为圆形,长15厘米、前口外径10.5厘米,蒙蟒皮,后口置音窗,也有前八方后圆筒或扩音筒中胡。琴筒所蒙振动膜为蟒皮,应
案例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在传统成人教学中却存在效率较低及使用不当的现象与问题。本文以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中"公民道德与法律基础"教
通过问卷调查职工对奖金劳务分配的意向,结果表明:职工认为劳务分配要向卫技人员倾斜;要充分考虑工作量与技术强度、技术风险、技术职称等分配因素的关系;院内职工分配差距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方针,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和
<正> 根据1985年“人口眺望”资料报道,印度尼西亚总人口在1.65亿,并以每年2.1%的速度增长。印度尼西亚由13 000个岛屿组成,覆盖面积190万平方公里。约75%的人居住在农村。虽人
<正> 一、门诊收费系统的重要性 医院的财务管理是医院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经济效益的好坏已成为衡量一个医院是否健康运转的重要因素。要想提高医院管理水平,院长除了对医
[摘要]对知识进行管理不但可以促进高校教师专业知识的不断建构,而且还会促进高校教师专业技能、专业意识等的形成,从而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文章从知识管理视角探讨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管理内涵和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管理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知识管理 教师文化  [作者简介]白榕(1970- ),女,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重庆 40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