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成活动为抓手,打造特色园本课程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b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幼儿教育課堂上,教师借助幼儿园教材,利用事先预设的课程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很多教师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生成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备受广大幼儿教师的青睐。笔者以“幼儿园生成课程及实施策略的研究”为课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所谓“生成活动”,是指教师与幼儿在互动中共同生成的具有教育价值的主题教育活动。生成活动是打造生成课程的基础,好的生成活动必将催生出好的生成课程。生成课程主要由美国学者伊丽莎白·琼斯和约翰·尼莫提出,是美国现行的一种课程模式,它不是国家规定的、现成的课程,不是专家设计、拿来可以直接用的课程,不是教师预先计划好的课程,教师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计划行动;而是与幼儿的特定环境相呼应生成的课程,是以突发事件为起始点而生成的课程,课程内容反映了幼儿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教师在活动中,逐渐发现和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和爱好需求,与幼儿互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如何开展活动,打造具有鲜明幼儿园特色的园本课程。
  生成课程是新课改的有力抓手
  生成课程是幼儿园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优异成果,对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幼儿园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必须通过课程的介入(选择)、课程的实践(内化)、课程的反思(创造)才能形成。生成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内心需求确定合适的活动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们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参与不同的活动,体验活动的内涵,积累丰富的活动素材,最终经过教师有意识的选择与整合,创造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成课程。由于生成课程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因此容易被广大幼儿所接受,这与新课改的理念不谋而合。
  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生成课程需要教师的全程参与。幼儿在生成课程的研究中往往是单纯的参与者,很多探究活动是无意识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专业水平。因此,开展生成课程的研究,可以极大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
  促进广大幼儿的素质发展。从生成课程的实践过程看,全程需要广大幼儿的参与,幼儿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积极的思维,调动全身心参与,极大促进个人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协调能力等,最终促进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事实证明,只有幼儿全身心参与生成课程的整个过程,才能始终保持高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实现教育者预先确定的教育目标,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生成。
  生成课程实验需要多方鼎力合作
  幼儿园生成课程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教师、幼儿及广大家长的鼎力合作才能完成。幼儿园推进生成课程研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教师忽视课程打造的契机,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天性好动、凡事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保障生成课程顺利开展的宝贵契机。我们常常看见,在幼儿园教学课程上,幼儿常常会提出一些与教师预设课程不相符的问题,这些不相符的问题可能是幼儿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但是由于专业水平、教育理念等方面的缺失,教师忽视了幼儿的这些问题,导致幼儿兴趣点下降。
  开展生成课程的研究过于肤浅,影响了实验效果。有的教师虽然注意了幼儿提出的与教学预设内容不相关的问题,做了及时反馈,但是并没有根据幼儿生成的问题开展相关的教学行为,或者开展的教学行为过于肤浅。浅尝辄止的研究方式过度重视形式,忽视了生成课程的内涵。
  不能对生成问题进行整合,无法打造有价值的课程。有的教师受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制约,虽然开展了相关的生成问题搜集整理,但是不能对其进行整合和建构,无法从生成问题中提炼有价值的素材和线索,影响了课题实验的正常进行。
  开展生成课程实验,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天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天性,根据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和提出的问题指导幼儿开展活动,积累素材,在生成课程的研究工作中做出了一定的成果。
  重视教育环境的构建,创造生成机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料,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根据自己对本班幼儿的了解,学期初布置教室时在天花板上悬挂了一些具有弹性特点的玩具。孩子们对这些玩具很感兴趣,常常去摆弄它们。多次摆弄之后,“弹性”的特征逐渐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于是,围绕“弹性”便生成了一系列探索活动——收集弹性玩具、探索弹性特征、制作弹性玩具等等。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实验教师通过创设不同的区角环境,激发幼儿的积极兴趣,积累了丰富的故事素材。
  经过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关注幼儿的实际需求,积极搭建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将区角环境打造成幼儿的乐园,不断拓展教育的渠道与内涵。
  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活动效度。幼儿的生活经验是保障生成课程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教师要注重唤醒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既有的生活经验保障生成,获得最佳的效果。生成课程侧重于“生成”,这种生成不单是教师和学校方面的生成,也是从幼儿角度出发的生成,倡导师生共同成长生成。
  教师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探究如何才能有效清理鱼缸,幼儿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拿出了自己的清洁方案。这个活动也受到了广大家长的欢迎,他们通过微信、QQ群等互动交流,营造了多元参与、高效互动的氛围,也培养了幼儿的责任意识、动手能力等,收到了预期的活动效果。
  遵循幼儿认知规律,打造生本课堂。幼儿虽然是生成活动的主体,但并不是所有幼儿感兴趣的内容都适宜发展为生成课程。教师应从理论上把握3-6岁幼儿的认知特点、结构和已有知识经验水平,才能更好地连接幼儿的兴趣点与知识的目标点,对幼儿生成的课程进行必要的筛选与引导。
  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同时,还要系统学习《纲要》《指南》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等业务知识,提升课题研究的理论高度。
  在幼儿园的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需要幼儿教师运用火眼金睛,抓住活动的契机,不断丰富和拓展生成渠道。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建安新村幼儿园)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
其他文献
超常儿童如何辨识?我国心理学家指出,儿童在心理活动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表现比同龄人的平均表现高两个标准差,可以被粗略判断为超常儿童。1%-3%的比例,仅仅囊括了那些认知能力、学习成绩比较突出的智力超常兒童。  如果未能被及时辨别并获得相匹配的支持,这些孩子极有可能被埋没。作为创新人才的重要后备库,超常儿童所面临的教育境况并不乐观。  夹缝中生存  20世纪70年代末,恰逢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亟需人才。
中国自古便有“文史互通”之说,将“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进行辩证审视,进而不仅使文学中浸润着历史文化的因子,历史文化中也蕴含着文学的画意诗情,所以将文学置于文化的语境中进行考量便使文本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贾平凹的《山本》即立足于此,作者以野史的叙述方式道尽了秦岭大地上芸芸众生的爱恨情仇、生死穷达以及生存于此的飞禽走兽、魑魅魍魉。在生活化的乡土叙事中我们看到了多元、厚重的文化现象,在充满哲思的乡土书写中我们体味到了对人生、人性的存眷,在卓尔不群的乡土叙事背后所蕴含的是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诗学价值。
“一对一培训990元/两小时,一对八培训528元/两小时。”这是某超常儿童培训班的价格。该机构负责人还“贴心”推荐:“一对一培训的性价比较高,效果也是最好的。”据了解,目前市面上超常儿童培训班的教授内容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以学科竞赛内容为主,引领儿童提前学习;二是以部分学校开展的超常儿童考试内容为导向,传授儿童考试技巧;三是以KET、PET等社会热门考试为主打,助力儿童获得相关证书。无一例外,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