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玑·新常富·《晋矿》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aikan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典化学家、地质学家、山西大学堂西斋教授新常富博士

  去年极少看演出,霜降已过,才看了一场新编的话剧《清明》。
  进了大剧院的门,还不晓得剧情和剧中人物,只知道这台戏取材于百年前山西大学堂。这一年多,我的业余时光大都花费在编纂《张瑞玑先生年谱》上了,去剧场是想感受那种氛围,放松一下。
  当一位栗色卷发、被称作“新常富老师”的教授出现在舞台,我不觉一振,戏味似乎也浓了起来。眼睛盯着台上西装革履的“新常富”,脑子里想的却是这位瑞典化学家、地质学家的专著《晋矿》。果然,接下来就听到台上人物开始谈论《晋矿》了。
  新常富博士(1879-1963),原名托尔斯滕·埃里克·尼斯特勒姆,毕业于瑞典皇家工学院,1902年应李提摩太之邀来到太原,担任初创的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教授。新博士在教学中结合实地考察和化学分析,于1911年8月撰成一部英文著作《晋矿》,1912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


《晋矿》初版封面

  整部话剧中,新常富和《晋矿》占的戏份很重。编导设计了某个中国教授抄袭《晋矿》引发的矛盾冲突,胡适博士和他的美国老师杜威也被拉来作了陪衬。我却由新常富和《晋矿》想到了另外一个人,他是一位政府官员。英文版《晋矿》191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出版后,山西这边有一位政府官员懂得这部书的价值,他很快组织几位不久前从英国学成归来的矿学专家(出国前都是新常富在山西大学堂西斋的学生)将《晋矿》翻译成中文。这位政府官员还亲自题写书名,作序,“急为付印,以饷各界”。《山西大学百年校史》载:1913年“2月,山西大学堂毕业生、留英学生赵奇英、高时臻、王录勋、杨长煜等翻译的山西大学堂瑞典化学教习新长[常]富所著《晋矿》一书,由山西大国民印刷厂印刷出版”。校史囿于“校”,没有提到这位眼光远大、在翻译印行中起关键作用的政府官员。
  他就是民国元年(1912年)首任山西财政司长张瑞玑。
  张瑞玑(1872-1928),字衡玉,号老衡、魏窟野人,别号“谁园第一主人”,清末民初山西赵城县(今洪洞县赵城镇)人。1903年中进士,以“即用知县”分发陕西。出任山西财政司长前,张瑞玑已宦秦十年,文章经济誉满關中,时人称他“天才卓越,双目炯炯,豪于文,廉于吏,不避权贵,敢作敢为”。章太炎赞其为清末“良吏第一”。1907年张瑞玑秘密加入中国同盟会,其县衙一度成为景梅九等革命党人的活动场所,招致满旗“西安将军”鹰视狼顾。辛亥革命西安举义后,张瑞玑受命“筹组民政府,继管铨叙局”。当陕西哥老会与同盟会争夺大元帅职务时,他与郭希仁“调停哥老会党人,消弭内争”,“他们的话,对同盟会和哥老会双方的团结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事具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编《西北革命史征稿》和打响陕西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朱叙五等人的回忆。太原举义后,张瑞玑应招回到山西,1912年5月出任山西财政司长。
  张瑞玑青年时期接受维新变法思想,学兼中西,以开放的眼光看世界,1904年他就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关不可闭,港不可锁。”他涉猎、研究过美国华盛顿,意大利民族革命领袖马志尼,英国哲学家培根、霍布斯,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法国思想家卢梭、哲学家笛卡儿,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等,熟谙西方制度和文化,“洞悉中外高下异同之故,剖析源流,语语精确”(陕西布政使、晚清著名诗人樊增祥评语)。在中西对比中,张瑞玑深知“实学”的重要性,为官为师都崇实学、重力行。1906年任韩城知县,感叹“经济实业、农工商矿之学”,长期“屏诸学校庠序之外”,“处此实学竞争之世界”,须“切实有用之学”。于是“日以振兴学堂为急务”,组织编写《韩城县乡土志》,这部乡土教材至今还被当地人士看重。1910年任临潼知县,“冬夜独坐,万感飞集”,作《新乐府》十四首,句句似“贾生之流涕,阮生之痛哭”。其第八首《贫在人讥矿学之不讲也》云:


张瑞玑为《晋矿》撰写的序言

  今日贫,明日贫,或日国运与天命,贫不在天贫在人。君不见金银五矿遍山邱,支那之富甲五洲。外人垂涎思手攫,我有宝藏不知搜。金埋土,银藏壁,不能疗贫反招贼。贼入尔室踞尔床,墙壁齐放金银光。
  从这首新乐府可知,张瑞玑对世情国情认识之深、忧患之切。一旦出掌山西财政,便雷厉风行,革除中饱私囊积弊,广开税源;又“不惜招毁集谤”,裁撤裁并机关学校,紧缩开支。1912年10月北京一家报纸以大标题报道“山西财政司得人”。当张瑞玑得知辛亥前山西大学堂西斋选派的11名公费留英学生因经费无着,迟滞娘子关内,又克服“财政奇蹶”的困难,拨专款帮助11名留学生踏上实学报国之途。这批留学生是民国山西第一批公费留英学生,选择的专业是那时山西经济发展(全国亦然)亟须的采矿、理化、制革等。11名留学生从黄浦江扬帆远航后,张瑞玑便把组织翻译印行新常富的《晋矿》提上议事日程。


张瑞玑
  张瑞玑未必通晓英语,但他确乎知道这部英文专著“颇详明,可资考证”,“俾披览之余,觉宝藏所在,如布地黄金,俯拾即是”。“因商之赵君奇英”翻译。赵奇英也是赵城人,时任山西化分局局长,后应保晋公司总经理刘笃敬之邀,出任该公司首位中国矿师(此前矿师皆为英、德人),1914年病故。帮助翻译的三人都是赵奇英的留英同学:高时臻,时任山西大学校校长、工科教授;王录勋,时任山西大学校工科学长;杨长煜,时任山西大学校工科教授。他们是新常富的弟子,又是清末山西派出的第一批官费留英学生。张瑞玑为《晋矿》撰写的序言不足三百字,书中据手迹影印,全文如下:
  《禹贡》九州皆有贡,而冀州独无。班孟坚《汉书·地理志》根据《禹贡》,其历叙晋产仅及谷畜,而盐铁亦存略。故三晋地瘠民贫之说,数千年莫之能破。近世以来矿学发明,高山峻岭、穷岩深谷之所蕴藏,争呈异采。于是三晋矿铁之富遂甲全球。西人有谓,开采晋煤,足供全球两千年之用者,其垂涎可想见矣!顾我晋人或习之而不知,知之而不采,采之不得其法,而因以坐困而失利,是可惜也,亦可耻也!往者瑞典新博士调查晋矿,集为成书,颇详明,可资考证。惜书为英文,不能便披览。因商之赵君奇英,重为译述,高君时臻、王君录勋、杨君长煜兼预其事。不越月而书成,附图贴说一仍原著,急为付印,以饷各界。俾披览之余,觉宝藏所在,如布地黄金,俯拾即是。则知我晋人数千年既瘠且贫之由,不在于地而在于人,勿徒抱璞而泣也。幸甚!民国二年二月,赵城张瑞玑序于太原。
  拳拳之心,日月可鉴。前引新乐府谓“贫不在天贫在人”,这篇序更言之凿凿:“则知我晋人数千年既瘠且贫之由,不在于地而在于人,勿徒抱璞而泣也。”先贤金句,百年前启蒙,百年后催人。
  中译本《晋矿》全书155页,“化分章”占114页,分别为:“化分章一无烟煤”“化分章二烟煤”“化分章三铁矿”“化分章四铜矿”“化分章五铅银”“化分章六铁硫二矿”“化分章七石膏”。化分员是新常富本人和他的学生,化分的矿石有360余种。上述11名留英才俊,有5名便是化分员,即:神池刘世勋、襄垣王缙云、榆次杨仁显、临汾潘连茹和杨朝相。书中介绍“特别化学房”:“本斋(按:即西学专斋)化学厂之东,于千九百零七年又续修一特别化学房,以备高等化学实验之用。厥后山西各矿之化分,赖有此耳。”可知对360余种矿石的化学分析,是在1907年续修的这座“特别化学房”里完成的。该书还介绍了山西地理、气候、工业、地质、搜罗矿石之方法、地矿分类等。
  关于山西的矿产资源,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做过旅行式考察,《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有具体记载。二十世纪初,鲁迅在日本留学时与顾琅合编《中国矿产志》,“本言·第二章山西省矿产”对金属矿、非金属矿的分布作了极为简略的介绍。新常富的《晋矿》与《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中国矿产志》有何不同?笔者请教山西省煤炭地质局一位教授级高工,他说:“《晋矿》对山西主要矿产资源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价,开启了山西矿产资源定量分析的先河。”在这部科学著作的结尾处,新常富满怀激情地展望“将来之山西”:
  将见交通既便,利源日兴,则山西地面之改观,煤铁业之兴旺较胜于前者,更不知几千万万也。言念及此,余不禁为山西大声贺日:三晋!三晋!尔诚世界未来之煤铁一大主人翁也!


一九二一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的英文版《晋矿》

  这是百年前一位瑞典科学家的愿望,也是山西财政司长张瑞玑和三晋诸多有识之士的呐喊。
  百年过去了,今日山西正在艰难转型中奋力崛起。古人云:“若不仰范前哲,何以贻厥后来?”笔者去年托人在山西大学图书馆、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查找中译本《晋矿》,未果。后来终于在国家图书馆找到,版權页上赫然印着“总经理山西财政司长张瑞玑”。《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经济卷“地质矿产”类列有一百多种书目,中译本《晋矿》是印行最早的一部。该书出版三个月后即重印,只插入一篇山西实业司长崔廷献的序言。那时,张瑞玑以清誉当选为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已客居京城了。
  前面提及帮助翻译《晋矿》的三人中,临汾王录勋与张瑞玑有师生之谊。张瑞玑1901年任平河书院山长,“经史子集外,兼示以新学门径”。王录勋读书于此,受到恩师影响,入山西大学堂西斋,又赴英伦留学,获工程科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山西大学校教授、工科学长,1918至1937年担任山西大学校长。在山大百年校史上,王录勋在任时间最长,1928年他去谁园(张瑞玑的宅院)吊唁恩师,挽词日“天丧斯文”,末署“受业王录勋敬挽”。
其他文献
1989年深秋,应翰老(阳翰笙)之邀到北京。  阳妈妈(翰老夫人)离去后,翰老深感孤独,子女们工作忙,都有自己的住房,他平日只伏案阅读书报,原本少言寡语的翰老,如今更少开口了。老人希望有朋友来谈谈,所以把我从青岛找来。  到翰老家,门前台阶上站着的是小阿姨小张。  小张为我开车门,热情地扶我下车说:“沙漠姥姥好!爷爷在厅内等你。他有点风寒,怕风。”转身大声嚷着:“爷爷,沙漠姥姥来了。”  未进门,
期刊
谈及山西,向来有“表里山河”之称。省境四周,山环水绕,构成与邻省的天然分界:东以太行山界河北與河南,西以黄河界陕西,南以黄河之一部及王屋、析城诸山界河南,北以长城界内蒙古自治区。在这看似界限分明的自然环境背后蕴藏的则是山西文明史几千年演进中嬗变、兴替、融合、再造的复杂历史图景。安介生教授所著《表里山河:山西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一书即展示了历史时期“山西”这一政区地理空间的“
期刊
梁子言  梁子言(1914-1962),名兴诗,出身于清代山西省灵石县四大家之一的夏门梁氏家族,山西省明清13位廉吏之一梁中靖后裔,祖、父两代都是饱读诗书的秀才。受家庭熏陶,梁子言自幼读书勤奋,15岁从灵石城内高小毕业,同年考入太原国民师范。  太原国民师范即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简称“国师”),始建于1919年,是阎锡山创办的一所专门培育全省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后来成为继山西省立一中之后山西革命
期刊
丁文法  丁文法1914年生于山西省屯留县官庄村,1930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这是一所有着优秀革命传统的学校,屯留的革命先贤魏拯民和罗灌中都是在这所学校加入的中国共产党。丁文法考入一中的时候,虽然魏拯民和罗灌中都已离开这里,但省立一中的革命氛围依然十分浓厚。很快,丁文法就在省立一中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一年,他16岁。  1932年,丁文法从省立一中毕业后,即考入北平宏达学院,这所学校也
期刊
茨沟营村  明代的茨沟营堡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神堂堡乡茨沟营村。堡因山河形势而建,四面环山,唯东南临沟,也是进出通道。堡的形状不规则,大体接近半月形,周长1676米,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从建筑材料看,堡墙为就地取材,用石块垒筑而成,墙体底宽4.5米,残高1-4.5米(《山西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第二册,文物出版社,2019年1月第一版)。今堡墙轮廓尚存,墙体多处残损,南墙西段消失。  茨沟
期刊
怀仁村  怀仁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西南十公里经西大道路西,潇河北岸,是闻名三晋的醋乡。在清代是榆次八镇之一,地肥人勤,集市繁华,怀仁村和周围的村庄比,人口差不多,也没有其他镇的人口多,之所以成为镇,这和怀仁村歷史上商业发达、交通方便不无关系。怀仁地处潇河北岸,清代时夏季修有木桥——怀仁桥,南北大道自古就是商路,北面经六堡镇通往太原官道,南面过河经东阳镇直达太谷城,往东北是榆次城,往西是永康镇,
期刊
《汾阳行政周刊》封面  民国时期汾阳曾出版过一周刊,名叫《汾阳行政周刊》。现如今,许多人并不知晓该刊也未见过实物。近日,笔者就有幸收藏了一期《汾阳行政周刊》,历经岁月洗礼,该刊完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汾阳行政周刊》封面设计简单,正中间为“汾阳行政周刊”六字,右面是出版时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二月九日第四十五卷第二期”,左面印“山西汾阳县政府刊行”。由此,从封面可以推出一条重要信息,即该刊创刊于民
期刊
祁奚生于前620年,卒于前545年。据史料记载,他是春秋时期晋献侯的第四世孙,本姓姬,因晋国公封食邑于昭馀祁(当时食邑之地囊括今天的整个晋中盆地及周边山区丘陵地带,中心区为今祁县)而改姓祁,故名祁奚,字黄羊,历仕晋景、厉、悼、平四公,官居中军尉,是朝中大夫之一。他以国家社稷为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尚公”精神,曾受到孔子的崇尚和赞誉。他正直无私救人不图回报的品格成为千古佳话,广为传颂。不
期刊
记得在刚入大学后不久,我到学校图书馆找社会学专业书来读,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读到《乡土足音》《行行重行行》等书中关于费孝通先生早年开展社会学人类学调查与研究的情景,尤其是他在讲述自己与前妻一起到广西大瑶山进行人类学考察时的不幸遭遇,对我触动很大。我之所以会在身心感受上有比较大的触动,主要是他们作为年轻的社会学者能够积极投身于他们所处时代所面临的学术问题,深入发掘,勇于探索和钻研,彰显了老一代知识分子强
期刊
王光  “青山有幸埋忠骨,沁河潺潺颂英灵。”在山西省安泽县杜村乡东唐村辛庄岭,每到寒暑假或清明等时节,一批批的中小学生及各界人士都会来到这里缅怀王光烈士,重温革命历史。王光,一位共产党员女区长,为掩护群众安全转移,惨遭侵华日军杀害,慷慨就义。她,是我们运城市盐湖区的优秀女儿。苦难童年  王光,原名王兰香。1921年3月17日(农历二月初八),王兰香出生在山西省西南部中条山麓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这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