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开学,我听到一个孩子在和他的家长争论,“我只要五角钱,买袋辣条!”可家长没有五角的。“那就给我一块的。”可见这个小孩在用钱上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能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数字分析问题可帮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眼中的世界。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数感。什么是数感?《新课标》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答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并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生活中感受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并优化生活。只有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
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二、把数感具体化
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数100根小棒,数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数的方式也可能是不同的:一根一根地数;分组数;10根10根地数。数完后老师提出问题:通过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这时,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的感悟进行发掘整理,让学生讲座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这样,在自主的学习中能从逐一地计数到分群计数,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飞跃,即增强了学生的数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三、让数学形象化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它是思维的门户。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问题的具体特征,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分析,透过表面现象考察其本质,才能对问题有灵敏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出示了题目:
35×9=350-35=31546×9=460-46=414
59×9=590-59=() 88×9=()-()=() 9×93=()-()=()
给了学生这样一组数据,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只有少数学生能看懂规律,大多数人用笔算出了答案,最后我只好提示又提示,勉强半数学生写出了答案,仍有三分之一的人似懂非懂,课后思考了一下,其实不怪学生想不到,抽象的数字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多人的思考根本就不是主动的,怎么能去深入理解数字间的关系呢?
到了第二个班,我对学生说:“我会变魔术,我能把一个数乘9用减法算出答案!”学生不信要试一试,我出35×9=350-35=315,学生很好奇,我又出46×9=460-46=414(对齐),有一个学生问我:可不可以考考我?出28×9,我立刻写到:28×9=280-28=252,接着又试了两次每次都和他们笔算的答案一样,纷纷睁大眼睛去找数字上的规律,绝大多数的人都有了发现,更有人说:老师,我知道了以后遇上乘9的数时,就把他加个0再减他自己就行了!本来抽象的内容因为换了问法激发了学生的主动观察和思考,教学效果大不一样,相信他们永远都记得这个规律,在生活中也能用起来了!
四、在练习中消化吸收
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都必须以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为前提。知识转化为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必要的科学性练习是学生形成数感的重要途径。
比如,在教学两数相差关系应用题时,设计如下一组题:
⑴鸡25只,鸡比鸭少5只,鸭几只? ⑵鸡25只,鸡比鸭多5只,鸭几只?
⑶鸭30只,鸡比鸭少5只,鸡几只? ⑷鸭30只,鸡比鸭多5只,鸡几只?
这一组题目,看上去很相似,但题目的做法却发生了变化,必须仔细思考才能解答,这对训练学生良好的数感大有裨益。经常将相同、相似和相异的数学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细心地比比、看看、想想,领悟其中的联系与差别,在比较中可以强化感知性、感应性,加深对易混知识的辨别程度。
总之,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猜想等活动,培养小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从而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在生活中感受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并优化生活。只有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
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二、把数感具体化
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数100根小棒,数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数的方式也可能是不同的:一根一根地数;分组数;10根10根地数。数完后老师提出问题:通过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这时,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的感悟进行发掘整理,让学生讲座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这样,在自主的学习中能从逐一地计数到分群计数,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飞跃,即增强了学生的数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三、让数学形象化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它是思维的门户。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问题的具体特征,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分析,透过表面现象考察其本质,才能对问题有灵敏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出示了题目:
35×9=350-35=31546×9=460-46=414
59×9=590-59=() 88×9=()-()=() 9×93=()-()=()
给了学生这样一组数据,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只有少数学生能看懂规律,大多数人用笔算出了答案,最后我只好提示又提示,勉强半数学生写出了答案,仍有三分之一的人似懂非懂,课后思考了一下,其实不怪学生想不到,抽象的数字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多人的思考根本就不是主动的,怎么能去深入理解数字间的关系呢?
到了第二个班,我对学生说:“我会变魔术,我能把一个数乘9用减法算出答案!”学生不信要试一试,我出35×9=350-35=315,学生很好奇,我又出46×9=460-46=414(对齐),有一个学生问我:可不可以考考我?出28×9,我立刻写到:28×9=280-28=252,接着又试了两次每次都和他们笔算的答案一样,纷纷睁大眼睛去找数字上的规律,绝大多数的人都有了发现,更有人说:老师,我知道了以后遇上乘9的数时,就把他加个0再减他自己就行了!本来抽象的内容因为换了问法激发了学生的主动观察和思考,教学效果大不一样,相信他们永远都记得这个规律,在生活中也能用起来了!
四、在练习中消化吸收
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都必须以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为前提。知识转化为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必要的科学性练习是学生形成数感的重要途径。
比如,在教学两数相差关系应用题时,设计如下一组题:
⑴鸡25只,鸡比鸭少5只,鸭几只? ⑵鸡25只,鸡比鸭多5只,鸭几只?
⑶鸭30只,鸡比鸭少5只,鸡几只? ⑷鸭30只,鸡比鸭多5只,鸡几只?
这一组题目,看上去很相似,但题目的做法却发生了变化,必须仔细思考才能解答,这对训练学生良好的数感大有裨益。经常将相同、相似和相异的数学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细心地比比、看看、想想,领悟其中的联系与差别,在比较中可以强化感知性、感应性,加深对易混知识的辨别程度。
总之,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猜想等活动,培养小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从而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