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期“双向对称”模式公共关系活动探究 ——以《电影画报》为例

来源 :福建质量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kechengsh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作为舶来文化,兼具艺术范畴和大众传媒范畴。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电影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电影的宣传模式正处于中国电影宣传模式由萌芽至成熟的重要发展时期,因此极具代表性。  此前,我们一直认为,我国现代公共关系的实践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但通过对30年代电影传播媒介的研究,我们几乎可以断定,早在20世纪30年代(甚至更早),我国就已有公共关系的初步实践。  “双向对称”模式是1952年,美国著名学者卡特里普和森特,在其合作出版的《有效的公共关系》一书中提出的一种公关模式。以公共关系为视角对《电影画报》进行研究的过程,笔者发现,早在当时,出版方就已经有意识地进行公共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出版方十分注重和撰稿者、读者等大众群体的交流和沟通。也由此可以推断,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随着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工具的发展,现代公共关系的实践就已经开始了,现代报刊在无形之中建立起的和公众之间的公共关系,与卡特里普和森特在20年之后提出的“双向对称”模式不谋而合,此模式在中国的实践活动远远早于该理论的提出。  本文通过对《电影画报》公共关系的探究和分析,不仅验证了我国在20世纪初便存在早期公共关系实践的事实。同时也为窥探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众文化空间的建构过程中各方力量扮演的不同角色打开新的视角。  目前来看,在中国电影史和中国传播史研究方面,著作都有不少,但从传播学的角度讨论媒介与大众之间的公共关系的尝试尚处于探索阶段。印刷媒介作为早于电影的大众媒介,是电影传播的重要渠道,给予比影院放映电影更为深广与无形的传播空间,并逐步渗透到市民生活与都市文化细枝末端的市民个体。当电影文化渗入印刷媒介,印刷媒介的内容就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而电影文化也借助了印刷媒介的力量,对市民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和消费兴趣。同时,印刷媒体和读者之间的交流讨论对电影文化乃至都市文化的空间建构都起着重要作用,大众和组织之间的双向沟通是公共空间建构的重要环节。  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通过对《电影画报》的每期内容进行深度阅读,而后进行分类整理,重点主要在于讨论《电影画报》作为一种媒介工具在与大众之间的公共关系的建立之初主要采取了怎样的公关策略,以及媒介与大众的公共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对都市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尝试从《电影画报》的公关策略研究20世纪30年代在公共媒介的作用下,电影文化和都市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前人所未曾关注的角度,具有开创性。
其他文献
虚拟仪器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化的自动化测控系统中.结合虚拟仪器技术来构建楼宇自动化系统,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和完善现代化楼宇的管理水平,而且可以对楼宇自动化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慢慢形成,在此基础上开始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财政制度。转移支付制度也在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后逐步形成,特别是最近十年左右,转移支付制度开始达到一定的规模,成为我国财政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三中全会要求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这需要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与之相匹配,因此有必要分析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中的影响因素,以此来分析现行制度的合理性,并为现代财政制
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文化建设日益受到中国理论界、企业界的重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内聚力,提高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和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使企业
小学生的写话能力是小学教学中的重点。在语文课程上,阅读理解之后的表达叙述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而准确的表达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对当前小学生写话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