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先斌先生用创办民间博物馆的方式来记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黄译嘉同学生长在抗日先烈战斗过的地方,从小就受到英烈精神的熏陶,他也是一名小小历史“侦察兵”。
我叫黄译嘉,是江苏省海门市海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我出生在海门的革命老区——海洪,每天我都会从街口经过,这里曾经是许多抗日先烈战斗过的地方。从小,我就听爷爷奶奶给我讲林英等抗日英雄的故事,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红色”伴随着我的童年。
如今,我长大了,我想象着自己成了一名“侦察兵”,循着儿时的记忆,怀着别样的心情,借着祖辈们茶余饭后的闲聊,冒雨寻找海洪老街的“红色足迹”,并用我的摄影和只言片语记录下老人口中的老街和我眼前的景象。
如今的江家镇,仅存一条老街。老街上的路是石条板铺成的,下面是空空的下水道。淅淅沥沥的小雨润湿着凹凸不平的石条板,仿佛给这已经裸露了百年的肌肤涂上了润肤霜,让它焕发出鲜有的光泽。我踩着石条板轻轻走过,虽然街两边早已建起了现代民居,但我如同在历史的隧道中穿梭,依旧可以感受到父辈们孩提时在这里跟随大人上集市买菜的热闹,和小伙伴结伴上学经过这里一路嬉戏而撒下的欢声笑语……偶尔踩到松陷下去的石条板,那沉闷的声音仿佛是从遥远的历史传来,诉说着海洪老街的昔日繁华。
在不远处的房檐下,我遇到了一位年过七旬的奶奶。她正坐在家门口的藤椅上向外张望。于是,我向她打听起来。古铜色的脸庞,关不住风的牙齿,为我打开了历史的大门,重现海洪老街的往昔容颜。
老奶奶微笑着告诉我,石道两边以前都是老房,门窗都是木板的,从东往西依次是商店、药店、米行、理发店。北侧则是竹器行、面店、铁铺、修车店、供销店宿舍。老人还谈起了自己小时候逢年过节时,经常跟外婆来面店买馄饨皮,回家用荠菜蛋皮包馄饨、煮馄饨吃。“清亮清亮的汤水里映着我和外婆的笑脸,屋外月亮已经爬上树梢,但是爆竹的声响和着馄饨诱人香味溢满了老街,甚至第二天起床,还能从墙角的野草丛中找到馄饨的清香。”说到这里的时候,老人眼角的皱纹多了起来。也许,她正在用心品尝着那一份清香的回忆吧!
如雾的春雨不知什么时候调皮地钻入我的脖子,老奶奶捋了捋头发,又讲了起来:“老街第四间原本是理发店,理发的是一位穿着白大褂的老师傅,一把剃刀在砂布上蹭得油光闪亮,屋子里整天飘满了煤球灶烧水的烟味。一年级的时候,外婆要我和姐姐剪短发,可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孩子大多数都惧怕理发,我和姐姐手拉着手沿着石道逃回家了,丢下外婆一个人在身后唠叨个不停。后来,每次经过这里,我都不好意思抬头看理发的师傅,因为逃跑,自己害羞了!”老奶奶的故事把我逗乐了,她也笑了,但不经意间,我发现老奶奶眼角闪着清亮的泪花。
我沿着石条板路一直往前走,来到了一座古老的阁楼前,斑驳的墙壁似乎已经撑不起几块木板拼成的小楼,檐角已经露出了腐烂的椽子。这就是父辈们常常说起的林英的办公楼。若干年前,林英同志就是在这里,为了抗日事业,借着昏暗的烛光,通宵达旦地工作的吧!透过薄薄的窗棂,我仿佛看见了那疲惫的身影。林英同志的形象在我的心中不断地高大起来。
每年清明节来临的时候,老师总会向我们介绍烈士们的优秀事迹,今天再次见到了先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老师那令人振奋的声音又一次在我耳边回响——“一个年仅35岁的热血青年,为了广大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雨还在下,但似乎小了许多。踩着潮湿的石板,踏着烈士的足迹,我离开了老街。转角处,墙根一片灿烂的野花正朝着蓝天吹起了小喇叭,也许,它们唱的是一首革命的赞歌吧!
我叫黄译嘉,是江苏省海门市海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我出生在海门的革命老区——海洪,每天我都会从街口经过,这里曾经是许多抗日先烈战斗过的地方。从小,我就听爷爷奶奶给我讲林英等抗日英雄的故事,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红色”伴随着我的童年。

如今,我长大了,我想象着自己成了一名“侦察兵”,循着儿时的记忆,怀着别样的心情,借着祖辈们茶余饭后的闲聊,冒雨寻找海洪老街的“红色足迹”,并用我的摄影和只言片语记录下老人口中的老街和我眼前的景象。
如今的江家镇,仅存一条老街。老街上的路是石条板铺成的,下面是空空的下水道。淅淅沥沥的小雨润湿着凹凸不平的石条板,仿佛给这已经裸露了百年的肌肤涂上了润肤霜,让它焕发出鲜有的光泽。我踩着石条板轻轻走过,虽然街两边早已建起了现代民居,但我如同在历史的隧道中穿梭,依旧可以感受到父辈们孩提时在这里跟随大人上集市买菜的热闹,和小伙伴结伴上学经过这里一路嬉戏而撒下的欢声笑语……偶尔踩到松陷下去的石条板,那沉闷的声音仿佛是从遥远的历史传来,诉说着海洪老街的昔日繁华。
在不远处的房檐下,我遇到了一位年过七旬的奶奶。她正坐在家门口的藤椅上向外张望。于是,我向她打听起来。古铜色的脸庞,关不住风的牙齿,为我打开了历史的大门,重现海洪老街的往昔容颜。
老奶奶微笑着告诉我,石道两边以前都是老房,门窗都是木板的,从东往西依次是商店、药店、米行、理发店。北侧则是竹器行、面店、铁铺、修车店、供销店宿舍。老人还谈起了自己小时候逢年过节时,经常跟外婆来面店买馄饨皮,回家用荠菜蛋皮包馄饨、煮馄饨吃。“清亮清亮的汤水里映着我和外婆的笑脸,屋外月亮已经爬上树梢,但是爆竹的声响和着馄饨诱人香味溢满了老街,甚至第二天起床,还能从墙角的野草丛中找到馄饨的清香。”说到这里的时候,老人眼角的皱纹多了起来。也许,她正在用心品尝着那一份清香的回忆吧!

如雾的春雨不知什么时候调皮地钻入我的脖子,老奶奶捋了捋头发,又讲了起来:“老街第四间原本是理发店,理发的是一位穿着白大褂的老师傅,一把剃刀在砂布上蹭得油光闪亮,屋子里整天飘满了煤球灶烧水的烟味。一年级的时候,外婆要我和姐姐剪短发,可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孩子大多数都惧怕理发,我和姐姐手拉着手沿着石道逃回家了,丢下外婆一个人在身后唠叨个不停。后来,每次经过这里,我都不好意思抬头看理发的师傅,因为逃跑,自己害羞了!”老奶奶的故事把我逗乐了,她也笑了,但不经意间,我发现老奶奶眼角闪着清亮的泪花。
我沿着石条板路一直往前走,来到了一座古老的阁楼前,斑驳的墙壁似乎已经撑不起几块木板拼成的小楼,檐角已经露出了腐烂的椽子。这就是父辈们常常说起的林英的办公楼。若干年前,林英同志就是在这里,为了抗日事业,借着昏暗的烛光,通宵达旦地工作的吧!透过薄薄的窗棂,我仿佛看见了那疲惫的身影。林英同志的形象在我的心中不断地高大起来。
每年清明节来临的时候,老师总会向我们介绍烈士们的优秀事迹,今天再次见到了先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老师那令人振奋的声音又一次在我耳边回响——“一个年仅35岁的热血青年,为了广大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雨还在下,但似乎小了许多。踩着潮湿的石板,踏着烈士的足迹,我离开了老街。转角处,墙根一片灿烂的野花正朝着蓝天吹起了小喇叭,也许,它们唱的是一首革命的赞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