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习惯”里住着一个魔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biao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与儿子站在马路边等车。车一直不来,我俩无事可做,便盯着眼前的居民楼看。我有个发现,就对儿子说:“你注意观察每一家的阳台摆放的植物,看有什么区别?”
  我们发现这些人家,要么不摆花,要么就摆许多花,记得我曾养过一棵米兰,开花的时候,它的香气竟然可以从20层楼一直飘到楼下!这香气鼓舞了我,我于是又陆续买来了茉莉、栀子、薰衣草等香气袭人的花……我每天早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花们请安。我简直不能忍受家里有空花盆,一旦把花养死,我会立刻设法在那花盆里种上东西,實在没的可种,就种几粒花生,要不,就种一块姜。老公嘲笑我是“农妇转世”,我呢,还挺认可他这个评判,哈哈……
  不过,我想跟你说的可不是养花的问题,我想跟你说人性的一个特点:人,一旦在某件事上尝到了甜头,他就遏制不住地要复制再复制。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从0到1的距离,通常会大于从1到1000的距离。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1与1000比邻而居。就说对面楼里那个焊了铁罩子搞立体绿化的人,一定跟你老妈一样,从养一盆花到养多盆花,一发不可收……
  后来,家里有个农村亲戚迷上了赌博,输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又借了钱还赌债。我得知此事后很同情他,便给他汇去了一些钱。收到钱后,他打来电话,大哭。他说:“妹子妹子,我要是再耍钱,我就砍掉自己的手指头!你一辈子都别再认我这个哥了啊……”我在电话这边陪着他哭,说了好多劝慰的话。大概过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嫂子打来电话,大哭,说:“你哥又去赌了!我没法跟他过了……”我听后十分震惊,儿子却在旁边笑笑地说:“妈,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这不就是要么不养花、要么养一阳台花还嫌不够吗!这不就是你所说的‘1与1000比邻而居’吗?”
  再后来,接触到了“路径依赖”的说法,明白了上述事件均可以表述为:人们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这多像是“鬼打墙”!你掉进了一个怪圈,任凭怎么奔突、挣扎都逃不出一种无形的辖制。你试图前行,却周而复始地踩在自己的脚印中。
  “路径依赖”普遍地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发表了一篇文章,就生出再发表十篇八篇文章的欲望;献了一次血,就有了再献十次八次血的冲动……而当你第一次蔑视规则却侥幸获赞,当你第一次徇私舞弊却未被拆穿,当你第一次背信弃义却喜得红利,你自然也会踏上一条不归之路,在不断的“自我强化”中一点点逼近生命的断崖。
  所有的“习惯”里都住着一个魔。它一旦统摄了我们的灵魂,我们即会不由自主地向着一个它所指定的方向断然滑去———一个美丽派生出千万个美丽,一个丑陋派生出千万个丑陋。
  一想到“1”与“1000”原是比邻而居的,我们就应该感到惊骇、恫震。每个人,都不妨在初始的选择面前打一个激灵,因为,这个初始的选择中藏匿着一个“隐形按钮”,按动之后,它将死死地操控着你,不是让你“越飞越高”,就是让你“越陷越深”……
其他文献
“少盐有时候真的会致命!”看到妈妈发来的微信链接,武汉某大学二年级学生小陈无奈地摇摇头:“一看就知道是造谣,但怎么跟她解释都不听!”打开链接,长达4000字的文章,列举了诸多所谓的“科学文献”,试图证明“少盐有害健康”。其实,“这篇文章通过挑选‘部分事实’,再精心设置‘呈现方式’,试图让读者相信一个与真相相去甚远的结论”。没过多久,“微信辟謠助手”发布辟谣信息,证实此篇文章系谣言。  近几年,微信
期刊
期刊
南方有一种竹子叫“毛竹”,前4年总共只长3厘米高,平均每年生长不到1厘米。但是到了第五年春天,竹子会以平均每天30厘米的速度往上长。只需8周就可以长到20多米高,挺拔伟岸,郁郁葱葱。这是因为,之前的4年间,毛竹看似没啥变化,看着蔫蔫的,其实并没闲着,而是悄悄地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为第五年的超速生长储备了充足养分,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竹木花卉无不盼望着往上生长,开花结
期刊
人们很少做他们相信是对的事,他们做比较方便的事,然后后悔。  大多数演唱者都想着让人记住他们自己,而不是他们唱的歌,但我不在乎这些。对我来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记住我唱的歌。  没人是完全自由的,即使是鸟儿,也有天空的约束。  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海,才能安然地睡在沙滩上?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作男子汉?  昔日我曾如此苍老,如今才是风华正茂。  此刻的失败者,终将胜利,因为时代在变。 
期刊
游记为古典文统中重要的文学类文章体式,这一体式迁延不绝,曾产生诸多名篇。因兰亭雅集应运而生的《兰亭集序》,在书法史上曾被视为绝品,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篇上佳的游记。如今,在散文的众多体式中,最先显示衰退之势的恰是游记。而且这种衰退在新世纪以来呈现出断崖式的下落状态,风景美学与主体精神双重缺位,使得众多游记演化为景区宣传栏文字内容的重复书写。  从数量上看,游记作品依然如一地菜畦,绿汪汪。有
期刊
打小报告,或书面、或口头,在官场由来已久,迄今未能绝迹。打小报告者,一般多为下级或同级向上级暗中告发同事、同僚的短处,博上司赏识以作自己的晋身之阶。直言之,就是踩着别人往上爬。官场中以告密发迹者,代不乏人。  小报告起源于何时,我没研究,说不清楚。但我知道,宋朝李沆(北宋时期名相、政治家、诗人)是个不告密、不打小报告的官员。当时的官员往往以“密奏”方式打小报告,以达天听。唯有李沆,从无“密奏”上呈
期刊
广西玉林的“龟山动物园”脑洞大开,展出了一只“招财长寿龟”。动物园里还有企鹅区,但“企鹅”全部是气球,乖巧地颤巍巍地站在水泥地上。  这奇葩的动物园,只是挂了个“动物园”的名号。如果找些家禽家畜,弄些木雕、气球,搞些莫名其妙的小型表演,就说自己是动物园,这门槛未免也太低了。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魔幻”动物园成了一些人的快乐源泉,但老实说,它们顶多能叫旅游景点。  住建部有文件专门为动物园下了定义
期刊
清代的黄宗羲说,朱熹一生能和他切磋得力的,只有东莱、象山、南轩几个人而已。东莱、象山、南轩分别指的是吕祖谦(出身东莱吕氏)、陆九渊(曾讲学于象山书院)和张栻(号南轩)。  朱熹和陆九渊都是吕祖谦的好朋友,但两人走的是两条截然相反的学术道路,理学和心学,在那个年代是针锋相对的两个阵营。但吕东莱特别热心地要帮朱陆安排一次和谈———事实证明,很多时候和谈可能变成“掐架”。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宋孝宗
期刊
曾经看过一个报道,沿海一省某厅局负责人因不堪忍受会议过多,让人统计涉及厅局相关工作全年的开会数量,结果令人震惊:1068个。一年365天,双休日加上法定假日共115天,工作日250天,照此算来,如果要是节假日不加班開会的话,平均每天至少要开4个会。其实,会议多如牛毛、人们疲于应付的并不单单是厅局这一级,各级各部门,几乎都存在着会议泛滥成灾的情况,难怪有的干部调侃说:“我们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
期刊
“忘记关灯的房间”,是从微信朋友圈看到的一首短诗的题目,读时心里“咔嚓”一下,仿佛划亮一根火柴。粗看无特别处,设想一家人外出旅游多天后回到家里,发现其中一个房间灯亮着。家长倘随手关灯已成习惯,第一个反应恐怕是心疼电费。然而,太平实的琐事如何上得了诗?总该挖掘其形而上的意蕴。  且想想藏于岁月深处的“记忆之屋”,如果你足够老,又有幸免于被痴呆症吞没众多往事,那么,你以人或事件为“砖石”所砌筑的,可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