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拍张金婚照

来源 :今古传奇·故事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cks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張良是个摄影师,这天正在田娄村为村民们免费拍金婚照。拍摄快要结束时,突然来了一位老太,一屁股坐到椅子上,把一条扁担往身旁一搁,示意张良给她拍。


  一个人怎么拍?张良问老太,老伴儿呢?老太扯着衣服,扭捏地朝门口望了望。张良以为她老伴儿还在路上,就让助理先给老太化妆。等了大半个小时,妆也化好了,可还没见人来。张良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不免着急地又问了一次。老太支支吾吾就是说不清楚,助理提醒他,会不会是个哑巴?
  还真被助理猜中了,老太果真是个哑巴。张良把两个大拇指相对,弯曲了几下,老太点了点头。这下好办了,张良指了指旁边的椅子,把刚才的手势又做了一遍。老太看明白了,把那条扁担抱在胸前,脸上露出掩饰不住的笑意。
  张良“扑哧”一笑,老太要和扁担拍金婚照,这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张良找来村里几位老人,他们看过之后都说老太不是本村人。助理在一旁催着要回去,说晚上约了男朋友一起吃饭。张良心想明天还有几对夫妻要拍,就顺手给老太拍了小照,做手势让老太明天过来。
  回到今生缘影楼,张良把老太的事告诉了父亲张建华。张建华年轻时经常下乡拍照,走村串户结识了不少人。许是年纪大了,脑袋瓜不好使,他对着小照想了老半天,还是觉得印象里没有这么一个古怪的老太。张建华决定明天和儿子一起去田娄村,顺便看望一下乡亲们。
  过去张建华去田娄村拍照,多半要借宿在村民家里,他总能受到村民们热情招待,所以对村子相当有感情,这次给田娄村免费拍金婚照也是张建华的主意。
  张建华刚到田娄村不久,就被热情的村民围了起来,他们都是年轻时张建华给拍过照的,老朋友相见自然格外开心。接着,张建华便把来意跟大家讲了,谁知,大家都说不清楚这个古怪的老太是谁。
  差不多还是昨天那个时间,老太又拿着扁担来了。张建华上下打量老太,身材瘦削,齐耳短发,印花对襟布衫,大脚裤,一副典型的农村妇女装扮。张建华绞尽脑汁,还是想不出对方是谁。
  张良在一旁打着手势问老太,老伴儿来了吗?老太东张西望了一会儿,最后眼睛定格在张建华身上。老太指了指张建华,然后学着张良,大拇指相对,弯曲了几下。
  老太这个举动,让张良愣了一下,你要和我爸拍金婚照?张良问老太。老太点了点头。张良笑得前仰后合,他开始怀疑老太大脑不太正常。老太似乎很认真,起身把张建华拉到身旁坐下,往他身上一靠,一副甜蜜幸福的样子。
  这时,人群中传出嘈杂的议论声,一些话语很是不堪入耳,张良听后很气愤。张建华更是脸色难看。幸好张良反应快,他及时中断拍摄,让助理收拾东西离开。走的时候,张建华都不知道怎样跟村民们道别,跟在儿子身后像个贼似的慌忙上了车。
  车子发动后,张良揶揄地问父亲,这些年有没有跟哪个老太私下好过?张建华听后,当即将张良一顿痛骂。张建华的老婆过世早,他既当爹又当娘把张良拉扯大,至今仍是单身。张良见父亲生气了,赶紧低头认了错。
  这件事对张建华来说不亚于生了一场大病。
  没过几天,店里来了许多对老年夫妻,说要拍免费金婚照。张良说影楼是经营性单位,当即就回绝了。有人不服气地说:“你们能免费给乡下人拍,为何就不能给城里人拍,不都是金婚夫妻吗?”张良当时就怒了:“还有完没完!不拍!”这时,张建华走了过来:“拍,能拍!”
  张良还想坚持,却被张建华抢白道:“从你爷爷辈给人手绘画像算起,到你现在经营的这家影楼,足足有百年的历史,我们能有今天这个局面,除了手艺精湛外,更是少不了良好的声誉。”
  几句话说服了张良,随后父子俩招呼客人进店,马上安排店员给他们化妆。张建华在大厅和几对等待中的夫妻聊起了天。一打听才知道,他们年轻时都在张建华的照相馆拍过照,对他拍的照片更是赞不绝口,把张建华乐得合不拢嘴。
  接连拍了几天,把影楼所有人员都忙得够呛。送走最后一对夫妻,张良叹着气说:“哪天再来这么多人,这影楼的生意就不用做了!”张建华拍拍张良的肩膀,说:“不要担心,天塌不下来。”
  那些天,张良觉得父亲很奇怪,背着手不停地来回踱步,嘴里反复念叨着:“一个哑巴,一根扁担……”像在努力回忆着什么。
  又过了几天,有客人主动找到张良,对他免费为金婚夫妻拍照的事赞许有加,当场就签下合同,要他给公司拍摄产品宣传照。临行前,张良嘱咐店员,若发现父亲有什么异常,就马上打电话给他。
  张良没走几天,店员就打电话给他,说老爷子从乡下带回来一位老太。张良匆匆赶回家,跟他猜想的一样,正是那位哑巴老太。张良不满地问道:“爸,你怎么把她带回来了?”张建华让张良坐下,给他和店员们讲了一个故事。
  那年,张建华被国营红星照相馆聘为高级技师。一天,他从乡下拍完照返城,路过一个村子时,看到有三姐妹正围着一担稻谷,其中最小的妹妹挑了几次都没挑起来。
  张建华在一旁鼓励她说:“挑起来我就给你免费拍照。”二位姐姐见状,不停地给妹妹鼓劲加油,还鼓动张建华:“要是挑起来,你就把她娶到城里。”张建华见妹妹面如桃花,身材婀娜,想都没想就说:“挑起来我就娶你。”只见妹妹一发力,一担足有一百多斤的稻谷被她稳稳地挑到了肩上。
  因为当时胶卷用完了,张建华许诺明天过来补拍照片。第二天,张建华备好了胶卷,准备去三姐妹家。谁料临时接到上级通知,要他即刻动身前往四川,支援那里的生产建设。
  张建华到四川后,三姐妹曾去红星照相馆找过他,可惜早就人去楼空了。妹妹成天守着那条扁担等着张建华来娶她。可远在千里之外的张建华早就把这事抛在脑后,当时说娶她不过是句玩笑话而已。
  后来,家里人劝服妹妹去相亲,看过几个对象都觉得没有张建华好,有妹妹看上的,人家却嫌弃她是个哑巴。时间一长,便把妹妹拖成了老姑娘。而张建华在四川一呆就是十几年,并在那里结婚生子,直到落实政策才回到城里。
  张良把张建华拉到一旁,认真地问道:“爸,你带她回来,不会真要和她拍金婚照吧?”张建华点了点头,说:“一句话,一辈子,这个债恐怕只有我来还了。”张建华说着拉着老太的手,缓步向摄影室走去,他转头看了一眼老太,红扑扑的脸正像是少女时的模样。
  (责编:陈思扬 939409074@qq.com)
其他文献
藏在大芭山深处的马家岙村,有个非法行医的中年汉子,叫马振良。最近他又替山民动手术,结果对方死在了他的诊所里。  县卫生局龚局长听到这消息,大吃一惊,这个马振良既无行医资格证书,也无设施,敢动手术,简直是玩命。可就是这个草菅人命的非法庸医,当地山民竟然把他称为“神刀”,真是匪夷所思。  龚局长决定亲自去一趟马家岙村,坚决取缔马振良非法行医的行为。他把自己的决定向分管教育与卫生的鞠副县长作了汇报。鞠副
期刊
1.第一封信  小区外面突然出现一个邮筒,而洪哲在无意中得到了这个邮筒的钥匙。这个邮筒高约一米,做成叮当猫的造型。洪哲偷偷去打开过这个邮筒,可是,里面没有一封信件。  然而,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洪哲意外地在邮筒里发现了一封奇怪的信。写信的人叫“小虫子”,从信的内容可以看出,这封信是他写给十年后的自己的:  小虫子:  告诉你一件事,我们家外面有一个很漂亮的邮筒,看样子应该没人使用。所以,我就用它来给
期刊
自黑  1.别人是从羊水里出来的,我可能是从墨水里出来的。  2.有次路过火灾现场,我莫明其妙地被救护车带走了。  3.一天晚上,我问魔镜:“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黑的人?”魔镜说:“谁在说话?”  4.每次我从黑板前经过,同学都以为是衣服飘过去了。  5.最近我上街,总有人问我,是中国热还是非洲热。  6.无论怎样对着我拍照都是剪影。  7.穿条裙子出去,别人以为我还穿了黑丝。  8.有天我和朋
期刊
周六中午,秦奋买了条鱼,去探望在祖屋独居的老父亲。老秦一见儿子,喜形于色,刚要拉儿子唠嗑,突然客厅里的电话响了。  老秦接起电话,语气顿时变得担忧起来:“哎呀,我几个以前的同事确实在云南,他们怎么能这样,邮什么毒品给我,这不是害我吗!我怎么这么倒霉,这可怎么办?”  秦奋一听就明白了,这是诈骗电话,他冲过去,摁下了免提键,一个陌生的外地口音说自己是公安局的,半诱导半威胁地跟老秦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期刊
临近清明节,小区门口的小店因时制宜地卖起了草纸、冥票和爆竹。小店的大胡子老板还特地用几根绳子,依墙围出一块烧纸的地盘。见我也来买纸,他笑着说:“烧纸其实就是向死者‘汇钱’,那绳子围的地方就是‘银行’,你们就安全地在这里烧纸‘汇钱’吧。”  的确,这几年私家车太多了,小区门口车满为患,若不是大胡子围了一块地盘,还真没地方烧纸。  我看别人买纸的同时,也买了几沓冥票,尽是“一万元”、“一千万元”之类的
期刊
1.坠落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叫《我的梦想》,一个同学写的是飞行梦,里面描述了他父亲驾驶着战斗机驰骋在蓝天白云间的豪情,这篇作文对何武影响至深,以至于20岁那年他真的站在了航空军校的跑道上,作为学员观摩老飞行员为他们做的飞行演示。  “开飞机有危险吗?”看着一架飞机嘶吼着准备升空,何武心生惧意,小声问身边的教员。  “老手天上地下都不危险,新手能祸害整个天地。”教员说。  这次演示的
期刊
黎家村附近有个野狸岗,旧时传说岗上住着一窝成精的狸子,会学人说话走路,诓骗路人。  上世纪那些年,周边山林伐木的多了,野狸岗一度被削平树木,参与干活儿的村民并没有抓到什么狸子。于是村子里的干部都说,破除迷信了,根本没有成精的狸子。  住村头的黎东,听他舅姥姥说,她知道为啥野狸岗上没狸子了,这都要从她儿子黎小根杀了一只野狸子说起——  那时舅姥姥刚40岁,黎小根当年也已是个快成亲的大小伙儿了。这年秋
期刊
1.多磨难  上个世纪40年代初,昆明是抗战的大后方,许多沦陷区的人们都逃难到了昆明。虽然国民政府中央振济委员会在昆明设立了运送配置难民的昆明总站,但难民实在太多,许多难民仍然在饥寒交迫中沿街乞讨,十分凄惨。  在这些流离失所的人群中,有一对父女。他们是北平人,父亲叫张明斋,女儿叫张连芬。张明斋的儿子是个大学生,随内陆的大学迁移到了昆明。为了找到儿子,老人就和女儿,一路颠沛流离乞讨来到昆明。没想到
期刊
犬舌算人命,善心救世人……  1.犬形山  金阳村入口的前方有一座高挺的犬形山,远看与真犬简直一模一样,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壮观,我赞叹了数声,才拿着小玉给的地址去找李阿姨的家。  我敲了敲门,不一会儿就出来了一个面容和蔼的妇人,她看到我显然很惊喜:“你就是小玉说的那个好朋友,陈落吧?”  我连忙笑着点了点头:“李阿姨,这段时间要麻烦您了。”  小玉是李阿姨的女儿,我和她的关系还算要好。我的丈夫出意外
期刊
這天,魏彩霞准备去市场买菜,她刚走出小区,就遇到了个乡下女人,正对着一麻袋大米犯愁。  乡下女人说,她方才碰上推销大米的,见是当年新米,质量好又便宜,就脑瓜一热买了100斤。等人家开车走后,她才想起自己要回老家,路太远不好拿!  魏彩霞问乡下女人,打算怎么处理大米。女人回得倒也痛快:在原价上打八折转手,外带送货上门。魏彩霞见米确实不错,便答应成交。乡下女人也不含糊,扛起麻袋憋口气,一路小跑给送上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