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层螺旋CT心脏成像获得一致噪声及控制辐射剂量的个体化管电流选择方法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120900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调整管电流(mA),获得一致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CA)的图像噪声,进而控制辐射剂量的方法.方法 (1)80例患者作为固定mA组(650 mA)以一致的扫描条件进行64层螺旋CTCA检查.2名医师用5分法评价固定mA组的噪声水平以确定诊断图像质量所需要的噪声水平标准差(SD)SD.值,并建立一个少量对比剂团注探测循环时间扫描(TB)噪声SDTB值和心脏扫描(CA)达到SD0水平所需mA的关系式.(2)80例64层螺旋CTCA检查根据个体差异调整扫描mA,作为个体mA调制组与固定mA组进行比较,分析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辐射剂量的控制,两组均数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固定mA组的TB和CA的噪声SD呈线性相关(r2=0.994);(2)根据主观评价的结果将SD0定为28 HU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3)个体mA调制组噪声平均值28.97 HU,SD为1.93,小于固定mA组的5.14,但质量评分(4.27±0.68)与固定mA组(4.03±0.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体mA调制组63例调整后<650 mA,平均CT剂量指数(CTDIvol)为58.32 mGy,比固定mA组(85.94 mGy)减少了32.1%,其中1例患者仪使用160 mA,CTDIvol=19.27 mGy,是固定mA组平均剂量的22.4%.结论 通过个体的TB噪声SD调整mA可获得一致心脏扫描噪声水平,是有效的实用的保证成像质量又对个体辐射剂量进行控制的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MR灌注成像显示肿瘤血管成熟度和变异度的可行性.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平分为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肿瘤组大鼠于右侧尾状核区种植C6胶质瘤细胞,复制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种植肿瘤细胞后4周,两组大鼠吸入高浓度CO2混合气体,吸入气体前后,分别行全脑灌注成像扫描,检测局部相对脑血容量(rCBV)、局部相对脑血流量(rCBF).扫描前测定大鼠血CO2分压、pH值等血气指标.检查后
目的 探讨蠊缨滴虫肺部感染的影像表现.方法 17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术后1~4个月内出现发热,但多不伴咳嗽、咯痰、胸闷、气短等症状,X线胸片显示肺部阴影,后经纤维支气管镜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杏确诊为肺部蠊缨滴虫感染.回顾分析肺部感染期间17例X线胸片和16例胸部CT像,总结该病的常见影像表现.结果 X线表现:17例患者中有16例出现累及双侧的肺部阴影,其中9例旱散在分布于双肺的点片状及条索状
目的 探讨MR胆管水成像(T2WI-MRC)和钆贝葡胺增强后胆管成像(CE-MRC)对肝移植供体胆管显示的差别.方法 32名肝移植供体术前均行T2WI-MRC和CE-MRC检查,以术中胆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比2种成像方法对肝内外胆管的显示情况,并对胃肠内液体影、呼吸引起的运动伪影进行比较.结果 胆管变异9名,2种检查方法均正确诊断.2种方法均可清楚显示3级肝内胆管,T2WI-MRC有28名(87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由Weiss和Enzinger[1]于1982年首次提出,是一种发生于软组织、肺、骨、脑和小肠等脏器的少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发生于肝脏者罕见。
期刊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产生的原因.方法 100例临床怀疑或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以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平扫和增强扫描,后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技术(VRT),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分析冠状动脉成像伪影产生的原因,统计各类伪影占总伪影的比例.结果 100例患者共显示冠状动脉节段1347段,其中存在伪影192段,发生率为1
患者女,27岁.右侧肩关节及右侧手臂肿痛,关节活动障碍10余年.体检:右侧拇指、右前臂外侧及右上臂肿胀、局部不规则隆起,皮肤紧张、发亮.触诊局部高低不平,坚硬,轻度压痛.关节活动障碍.X线平片示右桡骨骨皮质增生硬化,以外侧明显,表面凹凸不平,内侧缘表面较光滑,骨髓腔狭窄;右尺骨末见明确异常;右侧大多角骨、舟状骨、第1、2掌骨、第1指骨、第2指骨近节骨皮质肥厚、硬化;右侧月骨可见斑点状致密影(图1)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表现特征,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肝脏IMT的影像表现,其中12例均行CT扫描,2例行MR检查.结果12例单发病灶均位于肝右叶.6例肿块为实性,4例肿块为囊实混合性,2例表现为门静脉周围浸润性病灶.CT图像上呈实性或囊实性低密度影,MR T1WI为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中重度强
患者 女,42岁,孕4产1.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腹股沟肿块,站立时明显,自觉月经来潮后缩小.体检:左下腹左阴阜部有一肿块.大小约8 cm×7 cm ×6 cm,呈卵圆形,站立时明显,质软,边界尚清,左腹股沟环外轻度压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