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筑梦:续写百年乡愁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ao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② 吴学养和奶奶在永和桥上合影留念
图④ 工作中的吴学养(左二)

  溪与山、树与桥、人与自然,仿佛在此形成对话。一座老桥,一座新桥,中间隔着100多米,也隔着200年时光,两座桥仿佛在此完成了某种穿越时空的连接。
  在这座偏远的小山村里,前一代人与后一代人,也仿佛在这条流水潺潺的雅阳溪上,完成了一种精神的传递。

廊桥边有个“守桥婆婆”


  新桥的建造者名叫吴学养,1981年出生的他是土生土长的雅阳溪人。吴学养的奶奶100岁了,每天都会出门来走一走,看一眼古老的普宾桥,再摸一摸崭新的永和桥。从前,她是老桥头茶亭里的“守桥婆婆”,守护廊桥的同时也给过往行人烧水煮茶。
  现在看起来有些寂寥的普宾桥,当年曾经无比热闹。这里是方圆几十里的交通枢纽,也是人来人往的物流中心。桥头那条路,便是沟通浙闽两省的“桐山大道”,福建省的福鼎古称桐山,从浙江省的泰顺县通往福鼎,普宾桥便是这条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用现在的话说,“桐山大道”是一条国道。国道上的普宾桥,建造时曾得到浙江泰顺、浙江平阳、福建寿宁、福建桐山、福建柘荣两省五地群众的捐助。
  桥是路的一部分。泰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许多货物都得靠双肩挑进挑出,廊桥便是古道上挑担客歇脚的地方。廊桥的木头地板上有些深浅不一的圆窝,那是过往挑担客在桥上歇息时,扁担支地而磨出的痕迹。歇脚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交易,有了集市。农忙一过,桥头搭出戏台,演木偶戏的人在此演出,每天下午和晚上都有戏看,一时之间,热闹非凡。
  吴学养当然也只是听说。奶奶当年在这里烧茶给路人免费饮用,所居的茶亭也是群众捐助的,当时建桥的钱和材料还有一部分没用完,工匠们顺手就建了一座双层的茶亭。那时挑担客格外辛苦,从福建桐山到浙江罗阳有150里路,要走一天一夜。为了赶路,中途不能长时间休息,只能在茶亭和廊桥休憩一时半刻,茶亭有一碗茶水可饮,自然是好事。
  那时候,吴学养的爷爷生了病,不能做什么重活,奶奶便在桥头茶亭烧水施茶,给来往行人提供便利。可免费施茶怎么维持生计呢?为了糊口,奶奶就做些当地小吃九层糕,行人渴了喝两碗茶,饿了买几块米糕。农历八月收稻谷,奶奶就拿个竹篮子,去附近几个村庄拾稻穗。那时稻米精贵,田间收割过后遗漏下的稻穗,村民们约定俗成,谁都不拾掇,特意留给“守桥婆婆”。奶奶将稻穗捡回来后晾晒清理,把谷子碓成米,再把米磨成粉,将粉制成九层糕。香香甜甜的九层糕,奶奶自己从不舍得吃。
  货物必须及时送到目的地,一担货物,最少100多斤,从桐山挑到罗阳,大约有五块银元收入。挑担客干的是长途跋涉的重体力活,个中艰辛可想而知,花几个小钱填肚子,歇了歇,力气回到腿脚上,便又重新挑起担子赶路去了。
  吴学养的奶奶家中有四个男孩、两个女孩,因为养不起,只好把两个男孩送给别人。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奶奶靠着起早贪黑施茶、做点心,维持着家中基本的生活。
  大多数时候,奶奶就守着桥,望着桥。这座普宾桥上,什么样的行人过客都来过。风雨天气,乞丐在桥上将就过夜;寒冬腊月,官员赶路也会在此借宿。
  奶奶守着桥,望着桥,普宾桥也在守着这家人,望着这家人。
  直到有一天,很多人不辞遥远跑来看泰顺的廊桥,也来看雅阳溪的普宾桥,吴学养他们才回过神来——原来自己祖祖辈辈走过的廊桥,居然是文物,居然有这么高的价值。
  现在的古道上,人迹罕至,荒草漫道,只有布谷鸟的声音在山谷里传得很远。

一座桥,是先人留给后人的珍贵礼物


  浙江省泰顺县是“中国廊桥之乡”,现有古廊桥33座,其中15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泰顺,廊桥也叫“虹桥”“风水桥”,村民们世世代代把廊桥看作关乎人的祸福、家族的盛衰、村落的兴败之“风水”。廊桥也成为当地人生命中一叶具有神奇力量和无限想象的文化之舟。它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理想的追求、审美的表达、信仰的寄托,以及对于未来的期待。
  周善灵是和其他几个村民一起,想到要在村子里再建一座新廊桥的。他们找到吴学养,说我们造一座廊桥行不行?
  吴学养点点头说,行。
  吴学养17岁时跟着姨父学木匠、做古建。两三年后出师,吴学養也带起了徒弟,两人出门揽活,可刚有手艺,没人敢找他们做活。后来普宾桥头的马仙宫年久失修,眼看要塌掉了,村里没有钱,也找不到人修缮。吴学养和徒弟思来想去,决定接下这活。师徒二人亲自上山砍树,从正月初开始动工,一直忙到农历九月收尾,总算完成。
  马仙宫修好,找吴学养做活的人就排起队了。修廊桥、修古建筑,一点一点积累经验。口口相传,“吴木匠”的名气也大起来。常听人说,要找雅阳溪那个年轻的吴木匠。   木匠师傅们吃的都是“百家饭”,吃饭由“首事”张罗。“首事”就是牵头做事的人,明天谁家管饭,后天谁家管饭,一桩桩安排好。
  57岁的周善灵是这次造廊桥的首事之一。全村人里,他曾是最早出去闯荡的“成功人士”。2019年,因为父亲身体不好,他回来照顾。他看见村里的路不好,就花钱修了一条3千米的路。见村里没有公厕,又出钱修了一座漂亮的公厕。看到别的村庄新建廊桥,他也有点动心,琢磨了很久,联合了老傅、老庄等几位德高望重的乡贤一起,共同作为首事,正式提起营建新廊桥这件事。
  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闽浙两省七县联合申报的闽浙木拱廊桥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些年,泰顺也鼓励支持民间传承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并通过营造廊桥来传承技艺,先后建成新廊桥20多座,也带出了传承人队伍。
  一座廊桥需要大大小小两千多个构件,规模大点的廊桥,建造费用至少在一两百万元以上,基本都靠民间筹集而成。泰顺民风淳朴,老百姓热心公共事业,这也是廊桥文化能够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小时候,周善灵就在普宾桥头的马仙宫里读书。没有黑板,老师就在石头上写字,一块石头上写一个字。下了課,他就在普宾桥上嬉闹玩耍。廊桥的印象,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
  回到村里之后,他有时跟老傅和老庄一起在普宾桥上走一走、摸一摸、看一看。他总在想,从前的人,为什么要建一座桥,而且还能代代相传,一直流传到今天。
  想多了,他似乎就明白了。一座桥,也许就是先人留给后人最珍贵的礼物。

新廊桥,古廊桥


  一座桥,就是一个念想,也是一个寄托。200年前的普宾桥,是两省五地的老百姓捐钱修建的,从此在山野间留下了一件珍宝,也给一个村庄营造了好“风水”。老百姓淳朴得很,口中说的是“风水”,其实也是一种精神力量,是无形之中对于美好生活、理想信念的追寻,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想象。
  今天,我们还能不能留下一座廊桥,留给村庄、也留给后人?这是萦绕在周善灵、吴学养们心头的问题。雅阳溪村有550多人,13个姓。曾经有段时间,村里人如同一盘散沙,聚不到一起。在大家看来,造一座桥,也是一件提神聚气、凝聚人心的好事。
  村里的年轻人很多都搬走了,但是周善灵、吴学养他们都希望村庄能一直拥有活力和生机。
  几位首事把村民们召集起来开会。在家的村民差不多都来了,大家都表示赞同。这个说,造桥是好事,我出三万。那个说,我买车的事暂时缓缓,造桥先出五万。另一个说,我山上有树,只要造桥用得上,都去我山上砍。还有的说,我资金不宽裕,就出份力吧。那些离开了村庄的人,出去做生意的,搬进城市的,也都表示要捐钱捐物。
  那年农历八月,造桥的事商定下来。到了十月开始砍木头,木头砍下来,堆成了一座山。老百姓送过来的,大概有上千根。
  吴学养亲自带着人上山挑木头。木头有阴面和阳面,木匠师傅看见一棵树,就能想象到这根木头放在桥的什么位置更合适。
  每一棵树都有它自己的使命。
  一座座山头,一片片树林,吴学养几乎把每棵树都看了一遍。
  因了建廊桥的事,村民们的劲也都往一处使了。
  廊桥的营建过程,严格按照传统工序的别、压、穿、插、搭接而成,不用一枚铁钉,全都是榫卯结构。这些都是吴学养内行的事情。
  这座桥还有些与别的桥不一样的地方,采用了一些独特的技艺。比方说,采用倒刺榫卯、暗钩榫卯。这种结构很难安装,技术难度较大,但都在这座廊桥上实现了。
  廊桥的艺术之美包罗万象,体现在方方面面:石匠、瓦匠、灰塑;浮雕、透雕、圆雕;壁画、油漆、书法……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桥造好了。村里几位首事和老人们一起商量之后,将其命名为永和桥。
  这是一座秀美的三重檐木拱廊桥,宽度5米,单孔跨度12米,桥的两头各连着一座两重檐的桥亭,整座廊桥长约40米,气势宏伟地雄踞于溪涧之上。它与一旁的古老大樟树及远近村庄相映成景。
  接下来,吴学养要去江苏徐州营造一座木拱廊桥。100岁的奶奶牙齿都掉光了,身体还很健康。和孙子吴学养站在一起合影留念,奶奶只到孙子的肩膀。
  在永和桥的月牙梁上,“掌墨”吴学养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五位首事的名字,也永久地留在廊桥梁上。
  一座廊桥也会在时光里老去,新廊桥也会成为古廊桥。当它承载了岁月的重量时,便成为前人留给后人的宝贵礼物。
  一座廊桥,凝结的,也许就是大山里的人们,用一辈子体悟到的人生真谛。
其他文献
〔关键词〕个案辅导;高中生;情感缺失;角色扮演  当我拥抱他时,他的眼泪告诉我,他花了多大勇气才让我走进他的“黑暗王国”。我静静地感受着他六年的情感缺失,试图在“诉与听”之间捕捉到一缕阳光。  一、咨询前奏  余飞(化名),是一个长相清秀白净,但眼神透出茫然和些许不安的男生。一走进心理咨询室,他便抛给我一个哲学问题:“老师,您相信这世间有永恒吗?”  听到这个问题,我的心头一紧,职业的敏感使得一个
〔关键词〕考前辅导;紧张情绪;意象对话    一、案例概况  周某,女,15岁,初三学生。中考前紧张情绪引起躯体化反应以及出现害怕面对中考的情况。采用放松、关注身体感觉以及意象对话咨询技巧进行心理咨询,有明显效果。来访者能够顺利参加中考,并且中考成绩比两次模拟考试成绩有所提高。  班主任陈述:该生成绩中等,在班级里排名前20名。中考前第一次模拟考试458分,第二次模拟考试509分。  来访者自诉:
中国青年出版社版《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中说:“在太平天国占领地区,建立每二十五家为一个‘两司马’的基层组织,每一个‘两司马’设一圣库,……‘两司马’也就是太平天国理想的公有制社会的经济单位。”(第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太平天国经济制度》中说:“太平天国对农村的社会组织,按照太平军编制进行了改组,即以军、师、旅、卒、两司马为编制。”(第63页)这两本书里提到的“两司马”,其实都应该
《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版)《内篇谏上第一·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觞三行,遂罢酒”的注文说:  ……孔《疏》又云:“言侍君小燕之礼,唯已止三爵,颜色和说而油然说敬,故《春秋左氏传》云,‘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疏》引《左氏传》者,宣公二年文。赵盾“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上册第9页)  按,据《左传》,“趋登曰”的是提弥明而不是赵盾。提弥明,赵盾车右。晋灵公
以程千帆先生为主编,周祖等先生为副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英华》,是第一部为来华留学生、海外学生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材(上海教育版)。此书在选题、编排等方面都别开生面,独出机杼。翻一下目录就马上可发现,有些篇章由于种种原因较少被时下一般选本所垂青,而在这本篇幅并不算大的选本里则得到了公正的对待,如鲁褒《钱神论》、陶渊明《闲情赋》、吴从先《倪云林画论》、谢翱《登西台恸哭记》、祁彪佳《寓山注》等;而在
王国维早期勤于作诗依声,兼工词论。纵观其一生的诗词创作,数量虽不太多,却亦可观。王氏在世时梓行的《静庵文集》、《观堂集林》、《人间词甲稿》、《人间词乙稿》和身后出版的两种遗集《观堂外集》与《苕华词》,于诗于词虽有收录,但各本数量多寡有别,为数都不足。对王国维的词,后人作过辑录和编订,虽然有的收集较齐,但同样均不足数。如一九二三年陈乃文辑的《静安词》,收词一百一十阕;其后,相继出版了朱祖谋的《疆村遗
宽甸龙艳软枣猕猴桃繁育基地始建于2009年。经过6年的研究和实践现已完全掌握了软枣猕猴桃育苗中和各项育苗技术,确定了软枣猕猴桃播种育苗、硬枝扦插、绿枝嫁接等育苗技术,以及利用温室四季快速高效高质量的工厂化育苗技术。各种育苗成活率均达到 90%以上,全年可繁育“龙成2号”等软枣优质新品种苗木100万株以上,为软枣猕猴桃新品种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该育苗基地2015年被辽宁省林业部门列为全省唯一的“
《留声机片》是周瘦鹃写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二一年五月的《礼拜六》周刊上。那时发生新旧两派的文学争论,这篇小说被茅盾点名批评,认为代表了作者以及“礼拜六派”的典型做派。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小说像在“记账”,缺乏现代“描写”技术,作者缺乏艺术良心,受了“拜金主义的毒”。但是事隔将近一个世纪,在今天全球化经济和文化环境里来读这篇小说,却别具一种启示。  小说的故事颇为简单:一名叫情劫生的年轻人情场失意
谈英国的中国电影研究    爱德华·萨伊德《东方主义》一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讨论和引用其理论者无数。可是,重点似乎集中在萨伊德所使用的源自于福柯的文化一权力的分析方法上,甚至逐渐有庸俗化的倾向。可是,在萨伊德而言,文化是相当多层次的。他指出,“东方主义是一种思考方式,它建基于东西方在本质和认识上是相异的。因此,大批作家,包括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经济学者、帝国主义官员,均
介绍安德烈·杜勃斯    约五年前,我在《读书》发表一篇《美国短篇小说的过去与现在》,其中我特别推荐一位专在非商业化的“小杂志”上发表作品的短篇小说艺术家。我称呼他为“艺术家”,因为写短篇小说对他说来是一项艺术。他的创作不是为名为利,而是为了他对这桩艺术的特别爱好。象一位清苦的画家一样,他的创作是为了自己的需求与发泄;他的产品不单纯追求发表。  这样一位献身于纯粹创作艺术的作家的才华已在逐渐赢得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