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视域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及其启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再解读

来源 :湖南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xuaner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生态危机引发的反思,在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的问题上似乎已形成普遍共识;但实际上直到今天,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实践还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为什么”和“如何可能”的问题,仍然是理论及实践上一个亟待破解的全球性、时代性课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创新的视角和方式展开深刻阐释和科学解答,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三种关系”及其生成的“三种意识”,对于科学解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为什么”和“如何可能”的时代课题,自觉践行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汉水中游地区以青龙泉遗址第三期为代表的遗存属于石家河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即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以往被归入此类型的遗存并不单纯,实际上包含了部分属于煤山文化乱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揭示了国家之治与国家之制的内在承接关系,而包括制度现代化在内的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逻辑是政党主导,因而国家之治在于国家之制和政党之治.理解国家之治要
2019年,在河南省鲁山县望城岗冶铁遗址发掘的汉代遗迹土样中,共浮选出炭化植物种子31粒,其中农作物遗存包括粟和小麦,杂草类种子涉及马齿苋、苋属、藜和蓼属.出土的炭化农作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的一个重要内容.完善的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主要包括土地产权
小农户是乡村治理和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乡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加剧了乡村振兴主体的缺位.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及生活富裕角度展
钱夏星,民盟扬州市邗江总支副主委,一点文创园负责人.2011年,她在母亲的影响下,加入了民盟,成为当时扬州民盟最年轻的盟员.10年来,她乐于奉献,关爱失学儿童、重视社会实践,先
期刊
泰州单声珍藏文物馆因著名旅欧侨领、法学博士、中国“立法促统”倡导者单声先生捐赠文物430件而建.开馆以来在彰显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期刊
《民法典》第1234条规定的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实践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不过,新增的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条款,在一些法律术语、归责原则、请求权主体
从现有考古材料来看,与前代相比,宋代墓葬体现的等级制度并不明显,而官员墓葬似恰是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原本应当尊奉制度、为民表率的官员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官员并未向下
本文通过梳理方志、文集等材料,结合城址实例,对明代城市中的谯楼与钟鼓楼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谯楼与钟鼓楼并非前后延续的关系,而是各有源流,两者在府州县城和卫所城中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