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如何故事化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故事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有利于吸引受众;另一方面,如果记者片面追求故事的情节和戏剧性,不惜主观捏造,会损害新闻真实。本文提出了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利用冲突框架构建新闻事实,在新闻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采用细节展现的手法进行新闻写作的观点。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 框架冲突 细节展现
  
  所谓新闻故事化,是指记者在进行新闻创作时,用讲故事的形式将新闻事实娓娓道来。正如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①新闻故事化是继新闻散文化、深度报道之后的又一次文体变革,是一种新闻文体的创新。这种新闻文体往往把采集得到的新闻事实置于一个冲突的叙事框架中,制造悬念,引人入胜,通常将笔墨聚焦于一个普通的有血有肉的人,以平民化的视角来彰显人情味,通篇采用白描,直接引语等手法,使新闻场景和人物立起来,使新闻具有可视可听可触摸的美感。
  著名新闻人穆青认为,“新闻是一种叙事文。”②这里的“事”指的就是故事,用另一个学者李希光说“新闻学是一门采集和讲述故事的学问。”③故事化是新闻的一种叙事方法,是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在我国,新闻故事化还只是小荷初露,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却已经演练得炉火纯青了。早在普利策接办《世界报》时,故事模式就成为了《世界报》新闻写作的首选。这种故事模式的新闻写作往往开篇制造悬念,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同时又引人入胜,让受众欲罢不能。然而,新闻故事化又不同于《世界报》曾风靡一时的黄色新闻写作,它不煽情,只是注重细节化、情节化和人情味,同时,也不同于一般的硬新闻,而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受读者的喜爱。
  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认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受众。因为受众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④既然新闻故事化能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客观性和趣味性等,能激发受众的阅读欲,那么,新闻是怎样进行故事化写作的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冲突框架制造悬念
  新闻框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无刻不在幕后管制着新闻。新闻的框架就是新闻的视角和观察点,新闻报道选取的框架不同,叙事随之不同,框架内呈现的事实也不同。新闻故事化之所以能引人入胜,就在于新闻的谋篇布局中运用了冲突框架。冲突框架是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戏剧化手法。“新闻是讲故事的,制造悬念是讲故事的艺术。”⑤记者将新闻焦点聚焦于事件中的冲突一面,报道冲突双方或一方,这种新闻叙述的故事往往悬念重重,具有戏剧性能扣人心弦,情节扑朔迷离,一波三折,也契合了受众想看故事的阅读心理——“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
  美国华尔街日报就是惯用冲突框架进行故事化写作的媒体,它因特立独行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活泼的文风深受受众喜爱,并已经发展成为华尔街日报体。这种新闻文体,一般在新闻报道开篇讲述一个小故事,制造悬念,让读者留有遐想,在接下来的新闻叙事中,记者将遮掩事实真相的面纱徐徐展开,有时候甚至“犹抱琵琶半遮面”,让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不制造戏剧性誓不休,将故事情节在冲突曲折中发展,当然这是建立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展开的。怎样才能慧眼识得新闻事实中冲突关系呢?华尔街日报在培训其内部记者时是这么告诫的:“用小说家的思维来构思你的故事想法,寻找故事中潜在的喜剧、悲剧、讽刺或冲突因素,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重点强调这些因素。尤其要重点关注故事主角与对手之间的紧张关系,要记住主角和对手并不一定都是个人。”⑥冲突是整个故事新闻的核心,也是故事能够“曲折”的保证。这种冲突,可以是人物与外界的冲突,也可以是来自人物内心的冲突。我们常见的具备冲突性质的新闻事件有体育比赛、揭露坏人坏事、贪污腐化、意识层面的对立,局部与整体的对立,过去与现在,等等。
  二、 彰显“人”增强人情味
  假设你翻开一张报纸,映入眼帘的新闻通篇是拖沓冗长的会议摘要,高深莫测的专业术语,而作为新闻活动主体的人却神龙见首不见尾,仅见的人也是罗列的关于出席领导的姓名清单,如此,你作何感想?想必是有多远逃多远。然而,在大多数新闻中缺席的“人”才是新闻故事的灵魂。新闻故事化写作,就是讲述关于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新闻中只有有了鲜活的人,读者才爱看。
  要彰显“人”,首先表现在进行故事化写作时,要以人为主的视角来叙事。优秀的新闻作品在讲故事时基本上都是以人为主脉,尤其注重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的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以人的活动来引领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尤其是针对一些情节曲折度不够,冲突性不足,内容平直,故事可塑性不强的新闻事实时,将“人”纳入其中,从与新闻事实密切相关的人着手,写他们对因该新闻事实而发生的具有隐喻意义的动作,个性化的语言,流露出的真挚情感等,这样就能使缺乏活力的新闻事实因人的介入而变得生动有趣,而不是干巴巴的素材堆砌。正如李希光先生指出的,新闻的力量和冲击力在于其个人化。“所谓新闻的个人化,就是通过人们的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解释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等。”⑦所以,讲故事时,一定要竭力发掘出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的,人情的色彩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
  讲故事,凸显“人”,这个“人”未必非得是名家名人,可以是普通大众。讲述普通人的感人故事,能使新闻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是受众最爱。讲故事,只有从普通群众的视角出发,展现普通人的故事,才能摒弃新闻中夸夸其谈,不着边际的高大空的论调,一切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准则,才使受众感觉亲切,自然。
  要讲好“人”的故事,就必须深入基层,获得群众的直接引语。一个经典的故事少不了直接引语,需要精彩的对话。直接引语是主人公个性化的体现,是其生活工作环境直接作用的产物,是其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的直接表露,这样的语言往往是充满睿智和震撼力的。这远不是某个天才记者在工作室能闭门造车,凭空想象出来的,所以需要记者不辞劳苦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群众的语言直接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印记,所以,在故事中引用的直接引语是新闻作品中最具有冲击力的建筑材料。采用直接引语能获得鲜活的,有声有色的素材,能使本来枯燥的生硬的信息或数字充满人性,能更加鲜明的烘托出主人公的特性,使故事栩栩如生。
  三、细节展现强化可读性
  在美国新闻报道主要分为两类:信息模式和故事模式。这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信息模式的作用是告知信息,说明和陈述某一观点或事件、现象,而故事模式是讲故事的,采用展现的手法,复制一个完整的过程,具有时间的动感,有场景,有人物,有细节描写。新闻故事细节化展现能增强故事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一个好的细节是故事的神来之笔,它能折射人物所处的时代特色,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能映射出人物的生存状态,有强烈的现场感。
  细节展现,它不是叙述,不是板起脸孔生硬的讲述,而是通过对细节,对现场的展示和还原,使新闻事实逼真再现。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是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不利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他还引用了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体会:“我不去陈述,不去解释,我只是去表现,让我的主人公们替我说话。”⑧其实,细节展现就是细节表现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细节描写。通过描写还原客观新闻现场,使之在受众脑海中构建新闻现场图景,给受众带来绘声绘色的鲜活场景。在新闻理论界,新闻写作中运用描写是被专家学者认可和反复强调的,比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James W·Carey说:“新闻学是一门经过严格训练的叙事艺术,他要求描写!描写!再描写!”⑨李希光也认为新闻学的核心就是“描写!描写!再描写!”
  讲故事要善于抓住现场细节,善于对细节进行描写,这是使新闻故事活灵活现,可触可感的关键。故事中如果缺乏细节描写,就使得整个新闻事件死气沉沉,毫无美感可言。一个有表现力的细节,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能透过现象观察到事物的本质,能使抽象的概念,干瘪的数据形象生动。而一个精彩的细节描写,能够营造一种视觉效应,使新闻形象生动化,立体化,使受众产生亲切感,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好的细节描写,除了细节生发的偶然性外,还需要记者有灵敏的新闻嗅觉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记者在平时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练习。
  在我国,受众对新闻故事化的认可和青睐愈来愈激起新闻人的思考,因而,新闻故事化走向普及会成为必然。然而,在故事化写作中要力图避免将新闻流于庸俗,或者,为了制造戏剧性和情节性而对新闻事实恶意捏造,造成新闻失真等。用科学的负责的态度对待新闻故事化写作,那么,将开启我国报纸新闻新局面。
  
  参考文献
  ①涂亚卓、陈凤莉,《浅谈故事化新闻》,《新闻前哨》,2006(9)
  ②何纯:《新闻叙事学》,岳麓书社,2006:2
  ③李希光:《新闻学核心》,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69
  ④张晓辉、刘海旎,《浅谈新闻写作的故事性》,《新闻知识》,2009(9)
  ⑤何纯:《新闻叙事学》,岳麓书社,2006:290
  ⑥美国威廉·E·布隆代尔 著,徐扬译,《〈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华夏出版社,2011:48
  ⑦李希光:《新闻学核心》,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130
  ⑧陈吉吉、薛国林,《简论穆青的新闻视觉化理论》,《当代传播》,2011(2)
  ⑨李希光:《找故事的艺术——在长征路上体验清华新闻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06
  (作者: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其他文献
任何话语的形成和运用都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问题的回应。"信息"、"信息化"和"信息公开"这三个关键词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发展的三十年可以作一个粗线条的侧面勾勒,而
方言电视新闻在不同区域城市的走红,除了民生新闻的接近性外,其评话式表述,是成就方言新闻高收视率、高满意度的关键所在。方言电视新闻并不是简单的新闻方言化,而是汲取了评
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1986年8月20日转发第04号通知。为了正确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发[1986]6号文件,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国家科委“关于明确对技术成果转让政
随着池塘养鱼高产理论及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各地陆续出现了一些高产典型单位。但目前高产单位大都位于城市近郊或平原水网地带,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饵料肥料供应、机械化程度
【摘要】近年来,引发争议的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层出不穷,可见中国政府发言人的培养工作迫在眉睫。本文结合案例,揭示出新闻发言制度困境的深层次制度原因和存在的重要作用,希望历次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的失误教训能最终推动我国新闻发言制度改革。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言工作可以说是戴着镣铐跳舞,正如原国家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所说:“发言人的一句话有可能令领导不满,被媒体炒作,遭网民恶搞
解放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的淡水渔业发展较快。1982年,全省淡水渔业产量46.3万担,比1978年的25.1万担增长85.2%.比1949年的6.4万担增长6.23倍。但是,由于我省淡水渔业基数很低,仅
渔业区划是农业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于1979年先在莆田县进行农业区划综合调查试点,尔后分期分批开展了全省渔业资源调查和渔业区划工作。先后完成了省级4个专业和9个地(
【摘要】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写入了政治报告中,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环境期刊编辑肩负不断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责任。本文试从编辑工作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刊物宣传平台的作用,努力做一名合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  【关键词】编辑;生态文明;宣传者  作为环保类期刊的编辑既是一名环保工作者,又是一名为宣传环境保护事业的宣传者。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之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互动性是新媒体的一个处于核心位置的关键词汇。真正的互动既有身体因素,也有心理因素。只有当互动获得了心理维度,它才能够进入文化实践的层面。报纸可以考虑在自己的网站上建
文人论政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近代中国报刊的发展使时评成为文人论政的轻骑兵。纵观中国新闻史,时评热多发生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多发,公民的参政意识增强,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