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群众心理认同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3-0031-0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十七大对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力的新要求,是适应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提出的战略任务。只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构建人民群众共同的心理认同基础人手,突出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为人们的内心信仰,继而转化为对政权由衷的认可和支持,才能适应全球化时代对执政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能力的要求,创造性地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路径。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在强调巩固意识形态的群众心理认同基础
目前,大多数论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处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对其他一切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起着统摄、指导和支配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解释缺乏新意,并没有揭示出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新所在和真实意图。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仅要看到它高度提炼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更重要的在于它强调和突出了“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建构,强调巩固意识形态的群众认同基础,即只有建立在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普遍的心理认同基础上的价值体系,其核心地位才名副其实。这种心理认同不是出于对依靠国家政权强力支持的处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顾忌而表现出的表面接受和支持,不是停留在理论形态的价值体系,而是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表现为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由衷支持和普遍接受,它深刻有力又不易被察觉,但却实实在在影响人们的日常实践行为。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之一就是长期执政的共产党坚守并强制灌输给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竟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没有发生任何影响。如此看来,没有得到人民群众心理认同的仅靠国家政权维持的官方意识形态,不能真正形成民族坚不可摧的信仰和精神支柱。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真正用意,就是要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在西方依托高科技优势,加大推行西化战略和思想文化渗透力度,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民群众选择日益多样化的历史条件下,让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真正成为对人民群众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意识形态,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发展方向。
二、群众心理认同基础架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桥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要强调构建群众心理认同基础呢?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必然积极而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到实践的回归,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行为规范。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这样的回归?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积极能动作用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它必须通过一些特有的内在机制和内在环节加以实现,这种内在机制和环节就是群众心理认同基础。群众心理认同所具有的大众性、相对稳定性以及实践性特征,决定了通过群众心理认同这一中间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能实现理论到实践的回归,从而成为在实际生活中激发和推动人们行为的精神力量。它架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往实践的桥梁。
三、积极创新构建群众心理认同基础的方法体制机制
(一)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和通俗化。
要使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大的难题是怎样既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科学含义得以准确表达,又不抽象难懂,不让人民群众觉得是远离自己的抽象理论教条。为此,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D7年10月第1版,第33页),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形象化,使其在内容上贴近生活、打动人心,在形式上喜闻乐见,紧紧吸引住群众的眼睛和耳朵,这样,方能切合人们在现实世界的经验感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心理认同。
(二)协调各方利益,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众心理认同基础。
心理认同是在感情和体验基础上产生的,利益决定人们的感情和体验,也决定人们的价值选择。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认同主体获得相同的感受和体验,产生共鸣,进而才会发展成为改造社会、推动实践的激情。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城乡利益、地区利益、不同阶层的利益、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且有些矛盾还有扩大的趋势,这是形成群众心理认同基础的巨大障碍。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实现各个地区、各个阶层、各种人群之间利益的和谐与协调。
(三)创新方法载体,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体现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文化建设各个方面。必须创新载体、广开渠道,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滋养精神、陶冶情操。当前,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教条化、抽象化、口号化、形式化和说教意味浓等问题。应在主旋律的通俗化和娱乐化方面下工夫,彻底摒弃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式、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生硬呆板的叙述方式,采取民间话语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体现的精神深刻感染群众,所凝聚的价值理念渗透到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从而深入到大众的心理结构、民族的性格素质中。这样的心理认同基础,必然持续地发挥作用。
(四)抓住实践机遇,挖掘精神品质,打造爱国主义民族魂。
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而被普遍认同的价值不仅仅是理论观念形态的东西,而且必须同时是心理形态和情感形态的东西。爱国主义就首先是一种情感形态和心理形态的价值,它存在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内心深处,在中华民族每遇重大事件之时,这种情感就会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形成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充分调动民族情结和元素,牢牢把握实践中出现的重大机遇,如2008年发生的奥运圣火事件、藏独事件、冰雪地震灾害等重大事件,充分挖掘民族精神品质,让爱国主义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有血有肉地内化为我们中国人的情感、习惯、思维方式等,打造爱国主义民族魂,为民族复兴壮声威。
(五)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构建群众心理认同基础。离不开政策的导向和激励。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发挥政策对道德生活的导向作用,既要保护和支持通过正当、合法手段获得个人和团体利益的行为。又要提倡多为他人做贡献。同时,要逐步形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激励机制,如道德代价补偿机制、道德储蓄机制、诚信管理体制等。这些道德激励机制,有利于强化养成、引导人们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原则,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实现道德教育具体化、规范化,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明是非、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3-0031-0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十七大对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力的新要求,是适应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提出的战略任务。只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构建人民群众共同的心理认同基础人手,突出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为人们的内心信仰,继而转化为对政权由衷的认可和支持,才能适应全球化时代对执政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能力的要求,创造性地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路径。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在强调巩固意识形态的群众心理认同基础
目前,大多数论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处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对其他一切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起着统摄、指导和支配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解释缺乏新意,并没有揭示出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新所在和真实意图。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仅要看到它高度提炼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更重要的在于它强调和突出了“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建构,强调巩固意识形态的群众认同基础,即只有建立在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普遍的心理认同基础上的价值体系,其核心地位才名副其实。这种心理认同不是出于对依靠国家政权强力支持的处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顾忌而表现出的表面接受和支持,不是停留在理论形态的价值体系,而是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表现为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由衷支持和普遍接受,它深刻有力又不易被察觉,但却实实在在影响人们的日常实践行为。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之一就是长期执政的共产党坚守并强制灌输给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竟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没有发生任何影响。如此看来,没有得到人民群众心理认同的仅靠国家政权维持的官方意识形态,不能真正形成民族坚不可摧的信仰和精神支柱。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真正用意,就是要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在西方依托高科技优势,加大推行西化战略和思想文化渗透力度,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民群众选择日益多样化的历史条件下,让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真正成为对人民群众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意识形态,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发展方向。
二、群众心理认同基础架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桥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要强调构建群众心理认同基础呢?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必然积极而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到实践的回归,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行为规范。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这样的回归?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积极能动作用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它必须通过一些特有的内在机制和内在环节加以实现,这种内在机制和环节就是群众心理认同基础。群众心理认同所具有的大众性、相对稳定性以及实践性特征,决定了通过群众心理认同这一中间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能实现理论到实践的回归,从而成为在实际生活中激发和推动人们行为的精神力量。它架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往实践的桥梁。
三、积极创新构建群众心理认同基础的方法体制机制
(一)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和通俗化。
要使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大的难题是怎样既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科学含义得以准确表达,又不抽象难懂,不让人民群众觉得是远离自己的抽象理论教条。为此,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D7年10月第1版,第33页),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形象化,使其在内容上贴近生活、打动人心,在形式上喜闻乐见,紧紧吸引住群众的眼睛和耳朵,这样,方能切合人们在现实世界的经验感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心理认同。
(二)协调各方利益,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众心理认同基础。
心理认同是在感情和体验基础上产生的,利益决定人们的感情和体验,也决定人们的价值选择。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认同主体获得相同的感受和体验,产生共鸣,进而才会发展成为改造社会、推动实践的激情。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城乡利益、地区利益、不同阶层的利益、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且有些矛盾还有扩大的趋势,这是形成群众心理认同基础的巨大障碍。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实现各个地区、各个阶层、各种人群之间利益的和谐与协调。
(三)创新方法载体,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体现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文化建设各个方面。必须创新载体、广开渠道,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滋养精神、陶冶情操。当前,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教条化、抽象化、口号化、形式化和说教意味浓等问题。应在主旋律的通俗化和娱乐化方面下工夫,彻底摒弃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式、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生硬呆板的叙述方式,采取民间话语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体现的精神深刻感染群众,所凝聚的价值理念渗透到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从而深入到大众的心理结构、民族的性格素质中。这样的心理认同基础,必然持续地发挥作用。
(四)抓住实践机遇,挖掘精神品质,打造爱国主义民族魂。
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而被普遍认同的价值不仅仅是理论观念形态的东西,而且必须同时是心理形态和情感形态的东西。爱国主义就首先是一种情感形态和心理形态的价值,它存在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内心深处,在中华民族每遇重大事件之时,这种情感就会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形成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充分调动民族情结和元素,牢牢把握实践中出现的重大机遇,如2008年发生的奥运圣火事件、藏独事件、冰雪地震灾害等重大事件,充分挖掘民族精神品质,让爱国主义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有血有肉地内化为我们中国人的情感、习惯、思维方式等,打造爱国主义民族魂,为民族复兴壮声威。
(五)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构建群众心理认同基础。离不开政策的导向和激励。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发挥政策对道德生活的导向作用,既要保护和支持通过正当、合法手段获得个人和团体利益的行为。又要提倡多为他人做贡献。同时,要逐步形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激励机制,如道德代价补偿机制、道德储蓄机制、诚信管理体制等。这些道德激励机制,有利于强化养成、引导人们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原则,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实现道德教育具体化、规范化,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明是非、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