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功能的发展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从教育发展思考,它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也就是教育必须超越工业时代。而现行教育恰恰更多地适应工业时代,比如:在体制上仍然是标准化、同步化,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基本是“一个模子里塑造出来”,他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但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新课改着重提出了“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这一改革要求对高中音乐欣赏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创造性 “听”的教学方法
“听”是音乐欣赏的首要途径和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先把音乐作品的背景内容、特点等抽象知识讲给学生,然后再听、再欣赏。而创造性的“听”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学生不仅能听、会听,而且可以创造性地听具体的做法是:
1、“听”出音乐作品的情感。
在进行“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一课教学时,同学们在欣赏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后,一致感觉作品的旋律优美、感情丰富、活泼乐观。再经过启发引导和反复欣赏,同学们又听出音乐中包括的不仅是欢乐,而且还有痛苦和困惑。
2、“听”出音乐作品的民族性。
音乐作品的个性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是个性发展的源泉,是创作的基础。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五四以来中华民族大型声乐作品的经典之作,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的典范。对于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近代史上悲壮的抗日战争,同学们了解较多。因此,在欣赏这部作品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用心用情去感受这部体现民族精神的作品中渗透的音乐要素,让他们边听、边领会这部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民族特征。他们听出了黄河的苦难,听出了黄河的咆哮,更听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创造性 “想”的教学方法
“想”就是想象,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心理活动。创造性的音乐想象不是凭空乱想,应遵循音乐创作的规律和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比较准确地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发展音乐想象能力,启发学生自由想象。以一定的教学目的为前提,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模糊性思维和感受,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融进作品中,去展开想象。这种想象不受作品定位解析的束缚,在音乐标题给定的空间内自由展开,是灵活和随机的,“亦此亦彼”的。由于音乐是无形的,人的感受也具有不确定性,应该允许同学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想象,在创造的心理活动中提高欣赏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
三、创造性 “动”的教学方法
“动”,就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活动起来,不是消极被动地去听,而是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亲自实践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做法是:
1、边听边舞。
当学生在听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时,让他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可以更好地体会音乐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如在欣赏藏族民歌“酒歌”时,要求同学边唱边表演藏族舞蹈的动作。
2、模拟演奏。
在课堂上,让学生按交响乐队的位次坐好,每人胸前贴上乐器名称,配合指挥,当从音乐中听到自己的乐器演奏时,就要按自己代表的乐器作模仿表演。
3、分组对演。
每位同学按次序把前面同学演唱歌词的最末一个字作为自己演唱歌曲的第一字,如此循环往复。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了同学们收集学唱歌曲的积极性,扩大了他们学习和欣赏的范围,丰富了课余生活。
这些是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涉及到的面,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音乐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使演员变为导演,使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使学生在音乐天地里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和成长。
一、创造性 “听”的教学方法
“听”是音乐欣赏的首要途径和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先把音乐作品的背景内容、特点等抽象知识讲给学生,然后再听、再欣赏。而创造性的“听”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学生不仅能听、会听,而且可以创造性地听具体的做法是:
1、“听”出音乐作品的情感。
在进行“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一课教学时,同学们在欣赏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后,一致感觉作品的旋律优美、感情丰富、活泼乐观。再经过启发引导和反复欣赏,同学们又听出音乐中包括的不仅是欢乐,而且还有痛苦和困惑。
2、“听”出音乐作品的民族性。
音乐作品的个性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是个性发展的源泉,是创作的基础。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五四以来中华民族大型声乐作品的经典之作,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的典范。对于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近代史上悲壮的抗日战争,同学们了解较多。因此,在欣赏这部作品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用心用情去感受这部体现民族精神的作品中渗透的音乐要素,让他们边听、边领会这部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民族特征。他们听出了黄河的苦难,听出了黄河的咆哮,更听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创造性 “想”的教学方法
“想”就是想象,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心理活动。创造性的音乐想象不是凭空乱想,应遵循音乐创作的规律和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比较准确地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发展音乐想象能力,启发学生自由想象。以一定的教学目的为前提,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模糊性思维和感受,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融进作品中,去展开想象。这种想象不受作品定位解析的束缚,在音乐标题给定的空间内自由展开,是灵活和随机的,“亦此亦彼”的。由于音乐是无形的,人的感受也具有不确定性,应该允许同学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想象,在创造的心理活动中提高欣赏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
三、创造性 “动”的教学方法
“动”,就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活动起来,不是消极被动地去听,而是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亲自实践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做法是:
1、边听边舞。
当学生在听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时,让他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可以更好地体会音乐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如在欣赏藏族民歌“酒歌”时,要求同学边唱边表演藏族舞蹈的动作。
2、模拟演奏。
在课堂上,让学生按交响乐队的位次坐好,每人胸前贴上乐器名称,配合指挥,当从音乐中听到自己的乐器演奏时,就要按自己代表的乐器作模仿表演。
3、分组对演。
每位同学按次序把前面同学演唱歌词的最末一个字作为自己演唱歌曲的第一字,如此循环往复。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了同学们收集学唱歌曲的积极性,扩大了他们学习和欣赏的范围,丰富了课余生活。
这些是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涉及到的面,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音乐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使演员变为导演,使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使学生在音乐天地里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