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脑袋”的故事背后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年收获季,紧张而忙碌。在临近学期结束时,我们组织召开了一年级的班主任金点子交流会。回首过去一年的工作,大家感慨良多:接手一年级班,别的倒没什么,最头疼的是组织教学。想想:一群在幼儿园自由惯了的孩子,说话奶声奶气,动辄哭鼻子告状,要教他们在叽叽喳喳中学会聆听,在无拘无束中懂得守纪,该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花费多大的心思!在大家的畅所欲言中,我发现他们早已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变得阳光自信。我看到的是大家因为收获成长与成功而喜悦的笑脸,听到的是他们用智慧演绎的精彩故事,感受到的是他们对工作的激情与创造。
  推“陈”出“新”
  开学第一周,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的上操集会路队编排,第二天孩子们就因为遗忘乱了套。
  秦老师莞尔一笑,说:“这项工作我当初进行得还蛮顺利。”她介绍说:以往让学生“一二”报数进行集合训练,学生报数报得对,但站的时候又忘了。今年我采取摸脑袋的办法,让学生按高矮顺序站好队,然后每隔一个摸一下他的脑袋,然后请被摸到脑袋的同学另站一队,他们一下子就记住了。
  听完她的话,大家一下子豁然开朗:摸脑袋这样一个简单的小动作,却解决了集合站队的一个大问题。孩子们对于被老师摸脑袋感到十分亲切,很有荣耀感,和一个陌生的数字比起来,他们更能接受并记住。这种心理上的亲近感带给学生至深的印象,每每集合站队,这些同学都会记起老师手心的温暖。
  以“小”见“大”
  在孩子们学完了汉语拼音和部分汉字后,很多老师就把班务日志的填写权交给了班干部,让他们将一天中观察和了解到的班级情况在上面如实填写。于是就有了班务日志上诸如此类的描述:“××和××下课疯赶。”(其实只是一前一后地跑去上厕所)“××说脏话。”(其实是××说另一个同学是胆小鬼)“××和××打架。”(其实他俩只是双手互搭肩膀学摔跤)……这样的记载就这样持续,虽觉长此以往不甚妥当,可一时也没什么建设性举措加以扭转。翻开林老师班的班务日志,让人眼前一亮:“今天早上同学们交作业十分积极。”“××主动倒掉了垃圾桶里的垃圾。”“××拾到一支铅笔交公。”……
  大家努力地在大脑中搜索,这些事平时多是口头表扬,没有想到要将它诉诸笔端,以一种强有力的证据的方式加以呈现。林老师说:“我会引导孩子们多关注班级里的好人好事,多发现同学的闪光点,然后让值日生记下来。这就像一面放大镜,会将一个同学某一个方面的优点不断放大,从而衍生出更多人更广泛的进步。”
  是呀!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美好愿望,要让他们付诸行动,班主任应该时时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同样是采用鼓励,面对的同样是鸡毛蒜皮,一种方式是看不见的,一种方式是看得见的。林老师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却促使整个班级产生大大的改变。这些人、这些事写在班务日志上,在学生眼中,无异于一张奖状,孩子们看了日志谈得多的就会是“××真棒,助人为乐!”“××拾金不昧,了不起!”充盈在同学们心中的不再会是对小调皮、小捣蛋的嗤之以鼻、幸灾乐祸,而是对他人文明言行举止的羡慕、敬佩与赞叹。他们既看到了,也学到了,这就是舆论的导向,这就是无声的鼓励,这就是正能量的星星之火。
  见“微”知“著”
  打开李老师教室里的“班班通”电脑,映入眼帘的是全班同学那一张张明媚的笑脸。李老师说,这是他们全班同学在开学第一天的合影。当她得知自己即将上任一年级的班主任时,她的脑海中就开始思索开学的第一次师生见面。
  开学那天,她特意带上了自己的单反相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的大操场,为孩子们拍下了进入小学校园的第一张照片。之后,她又把照片传到教室的电脑上和班级的家长QQ群里,并设置成了“班班通”电脑桌面。
  在开学第一周里,这张照片让孩子们很快地对号入座,认识并记住了班上伙伴的名字,也让来班级上课的老师和家长快速地熟悉了班上学生。这张被命名为“幸福像花儿一样”的笑脸照片,让家长们激动万分,群里家长的留言流淌着浓浓的感恩:“老师的用心让我们感觉特别贴心,谢谢李老师。”“李老师,您为孩子定格了这样一个成长的瞬间,让我们感受到了时光荏苒,更是觉得应该珍惜当下。谢谢您对我们每个父母和家庭的成全。”……
  一张照片,凝聚了班级的力量。它就像一座桥,牢牢地将老师、学生、家长的心连在了一起,传递给每一个孩子被呵护和关注的幸福,传递给每一个家长团结奋进的力量。
  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无疑是琐碎的,艰辛的,但在老师们的努力创新下又是如此芬芳迷人。我想:有这样一群快乐智慧的老师引领着,学生们终将奔向快乐幸福的终点。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夕阳搁到西山的时候,整个乡村如泼了一层金子般明亮。凉丝丝的风从四处吹来,身子凉爽得仿佛是洗过一场冷水澡。这个时候,我看见一对母子从屋里走了出来。娃儿被母亲抱在怀里,母亲看上去很年轻,岁月还没在她脸上刻下什么痕迹,似乎还是一张少女的脸,皮肤如瓷器般光洁。娃儿大概一岁多的样子,也是瓷器一样好看。但那娃儿却特别好动,被他母亲抱着,那双腿则如一双拍动的公鸡翅膀,乱蹬乱弹,显然是想摆脱他母亲,从他母亲怀里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