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歌声永不落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elessc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哎……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每当听到这甜美深情的歌声时,总想起电影《五朵金花》插曲主唱白族著名歌唱家赵履珠老师。
  是美丽的苍山洱海赋予她良好的艺术禀性,是花甸坝万花溪的甘泉滋润了她清脆甜美的歌喉。多少年来一直对赵履珠老师非常敬佩,但却无缘见面,而和赵老师交往,缘起于大理师范学校百年校庆的时候。
  2004年,大理师范筹备百年校庆,我作为校庆筹备组的成员,主要负责校友文集《我与大理师范》的征稿和编辑工作。在决定约稿人选时,我想起了在大理师范就读过的赵履珠老师,便在找到她的电话后,于4月2日在电话上向赵老师约稿。遗憾的是,校庆时赵履珠老师因有事没有来。赵履珠老师的爱人是白族著名诗人晓雪,此前我因请他为《云南校园文学习作选》作序有联系。2005年10月7日,我便专程到昆明拜访晓雪老师和赵老师,并送上校友文集。
  那天清晨,天气晴朗,阳光灿烂。我和彪儿到了赵老师的家门口,窗口飘出动听的钢琴声,这是我第一次面见赵老师和晓雪老师,心里很激动,也有点紧张。按响门铃后,晓雪老师微笑着把我们迎进门,赵老师也忙从琴房里出来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忙着给我们泡茶。赵老师和晓雪老师虽然是著名的歌唱家和著名诗人,但都是一脸慈祥,谦和质朴,没有一点架子,和我们在客厅的沙发上有说有笑,浓浓的乡音格外亲切。
  当赵老师发现她的文章排在校友文集的第一篇时,谦逊地说:文章写得不好,能收在校庆文集中已是非常感谢了,只是文章排在最前面实在不好意思。赵老师自然是客气话,编辑文集时,我认为:赵履珠老师是大理师范学校万千学子中优秀的代表之一,是母校的骄傲和自豪,文章开头还配了一张周恩来总理在东方歌舞团建团演出时和赵履珠老师握手的照片,使文集增色不少。
  赵履珠老师于1937年出生在大理历史文化名镇喜洲一个商人家庭,她的父亲常年在外面做生意,极少在家里。在赵履珠老师的记忆中,父亲的笛子吹得很好,父亲生意不忙或闲时回来常坐在门前吹笛子,她常搬个小木凳坐在旁边专心聆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笛声。喜洲的白族人民勤劳善良、能歌善舞,无论是上山砍柴、下田劳动或者是出海打鱼,人们都要唱调子。
  特别是逢年过节,村里的人爱在村子的大青树下或万花溪旁搭个简易的台子,请来老艺人唱大本曲,一唱就是几天几夜。赵老师从小就爱家乡的白族调,常带个小板凳同大人挤在一起听得入迷,忘记了吃饭,有时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学唱起来。赵老师天生有个好嗓子,又爱唱爱跳,加上受白族民歌的熏陶,所以在读小学和初中时就常常参加文艺表演。由于爱好文艺,中学毕业后,赵履珠老师考进了大理师范。在学校音乐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赵老师成为学校文艺活动的骨干,参加表演过《王二嫂过年》、《纺棉花》、《黄河大合唱》等,还在学校的几次独唱比赛中得过一等奖,从那以后,赵老师更加热爱音乐。
  1957年初,大理州成立歌舞团,赵履珠老师以优异的艺术成绩从大理师范学校考入大理州歌舞团,由业余文艺爱好者成为专业演员,走上了艺术之路。从此,赵老师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坚持练基本功,练身段,练发声。当时条件很差,到全州各县巡回演出要背着行李和演出服装,手里拿着道具,跋山涉水,口渴了喝点清泉水,有时没有水,就在路旁摘几个山橄榄来解渴,因为又累又渴又饿,有时一坐下来就睡着了。但赵老师仍然坚持天天走,天天演,把歌舞送到高寒山区,向山区各族人民学习他们别有风味、特色鲜明的民歌小调,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不仅如此,赵老师还深入到洱源西山和凤羽搜集民歌,几个月都在乡下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赵老师基本掌握了洱源西山调和凤羽白族民歌的风格和特色。
  大理是歌舞的海洋,艺术的天堂。全州十二县市民族歌舞异彩纷呈,弥渡花灯、洱源西山调、凤羽白族调、南涧跳菜、巍山打歌、鹤庆民歌,剑川本子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了进一步熟悉本民族的音乐,从丰富多彩的民歌中吸取营养,较好地保持民族特色,把白族民歌唱出水平,唱出风格,赵履珠老师还先后多次深入到周城去学习独具风格的白族调,到邓川去学习邓川调,到剑川向张明德老艺人学习剑川调和泥鳅调,到宾川学习宾川调,到巍山在工地上向民工学习巍山的彝族调和土族民歌,到鹤庆高寒山区马厂去学习马厂民歌,到云龙向老艺人学习吹吹腔。后来又到兰坪学习山后曲,到双廊学习双廊调,还拜大理最有名的老艺人杨汉为师,向他学习大本曲,基本掌握了大本曲九板三腔十八调的唱法。在1957—1961几年中,通过上山下乡,赵老师边学习、边搜集、边整理、边创作、边演出,不断提高充实自己,所以后来演唱的大理白族调、西山调、麻雀调、泥鳅调以及电影《五朵金花》插曲才具有浓郁的白族风味,得到家乡人民的好评。
  艺术需要积累,积累必定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但是,艰辛和努力终究会得到报酬的,有言道:机会永远属于那些早有准备的人。
  1959年5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精神,云南作家季康、公浦创作了反映苍山洱海之间白族人民新生活的电影剧本《五朵金花》,经当时的文化部领导、著名剧作家夏衍亲自修改后,由著名导演王家乙来大理拍摄电影《五朵金花》。著名作曲家雷振邦根据洱源西山调、凤羽调和剑川调的特点,创作出了《五朵金花》的主题歌。在大理州歌舞团演出的晚会上,由于赵履珠老师唱的民歌甜美嘹亮,具有纯朴地道的白族韵味和民族特色,荣幸被选为《五朵金花》插曲的主唱。
  阳春三月,大理三月街上情侣携游,美丽的蝴蝶泉边对蝶翩跹,情窦初开的金花深情地暗恋着阿鹏,在蝴蝶泉边梳妆照影。影片中的插曲《蝴蝶泉边》要求唱得深情柔美,醉心迷人,歌声既要唤起人们对大理三月锦绣春光的遐想,又要吐露出金花定情时心中像蝴蝶泉水一样明亮而又深沉的感情。又是一年春草绿,窗前绿柳飘丝,紫燕双飞,绣楼中的金花不见阿鹏来,心想:“莫是剑川花开迟,误了好时候”。插曲《绣围裙》又着力展示金花对阿鹏焦虑和期盼的内心世界,同样要用一种心灵深处吐露出无限柔美的声音,以表达出白族少女对初恋的幻想和对爱情的追求。为了达到影片插曲所需的艺术效果,必须在保持和发展白族民歌演唱独特风格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艺术修养和演唱技巧,才能较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根据导演的要求,赵老师随摄制组来到吉林长春电影制片厂,在导演王家乙和作曲家雷振邦的指导下认真琢磨、反复练唱,终于在长影乐团著名指挥家尹升山的指挥下圆满完成了电影《五朵金花》女主角的配唱任务。
  配音结束,赵履珠老师从吉林长春电影制片厂回到省城昆明,恰好省委有指示,在全省范围内选108人组成云南民族歌舞队,在建国十周年期间到省外进行巡回演出,赵老师也名列其中。巡回演出结束,省上又成立歌舞团,赵老师和西双版纳的刀美兰老师等一批在云南民族歌舞方面较优秀的歌舞演员留在了省歌舞团。
  更为值得庆幸的是,在白族歌唱家赵履珠老师的成长过程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是她一生最大的幸运,也是赵老师取得歌唱艺术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是啊,日理万机的共和国总理对一位民族演员无微不至的关怀,的确让知情者动容,更使赵履珠老师终身难忘!
  1960年12月,周恩来总理率领由500多人组成的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赴缅甸访问,赵履珠老师作为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成员随同出国。访问演出历时50天,1961年2月回国。4月15日,正是傣历新年泼水节的日子,周恩来总理与缅甸吴努总理相约,在西双版纳景洪泼水节时举行会谈,并与版纳各族人民联欢。清晨,周恩来总理陪同吴努总理来到曼厅寨佛寺,举行泼水节前的宗教仪式后,与省歌舞团和西双版纳州歌舞团的演员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周恩来总理身穿傣族服,头扎红绸巾,完全像一个慈祥的傣族老波涛,周总理笑容满面端着银碗,用凤凰树的一枝绿叶蘸着清水,不时地洒向周围的人群,人们也用同样的方式把吉祥幸福的水洒在总理身上。后来晚上在景洪宾馆举行联欢演唱会的时候,赵履珠老师唱的《蝴蝶泉边》赢得了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刚一唱完,周恩来总理得知赵履珠老师是白族歌唱演员,便亲切地把她喊到自己的身边坐下,问赵履珠老师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家住哪里,《五朵金花》女主角的歌是不是她唱的。在激动和兴奋之余,赵老师一一对答。总理还高度评价赵老师唱得好,很有民族特色。当总理又问赵老师歌唱得这样好,为何不出演金花时,赵老师谦虚地回答说她自己没有演过电影,只会唱歌。总理亲切地说这没什么,可以培养学习嘛,少数民族的电影应该用本民族的演员好。能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扬和关怀,并坐在总理身边聆听教诲,赵履珠老师感到莫大的欣慰!
  在人的一生中,命运往往跟机遇紧密联系在一起。1961年9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国家文化部筹备成立东方歌舞团,周恩来总理点名调赵履珠老师到北京东方歌舞团学习。
  1962年春节,北京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联欢会,赵履珠老师又幸福地见到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当赵老师在唱《五朵金花》的插曲时,周总理很有兴趣地微笑着,一边听一边用手打拍子。唱完后,总理把赵老师叫到身边,向周围的中央首长作了介绍,并再次对赵老师说:《五朵金花》光叫你唱,不叫你演,这是导演的问题,少数民族生活的电影还是本民族演员好。后来,总理还专门跟导演王家乙谈过这件事,并风趣又认真地对他说:“我可帮你向人家道歉了!”
  1962年2月,东方歌舞团在北京正式成立,周恩来在建团演出结束上台接见全体演员时,和赵履珠老师亲切握手并勉励她继续努力,新华社记者拍下了这个珍贵的瞬间。
  有一次,在中南海的周末舞会上,周总理看见赵履珠老师后,又关切地询问她来北京后的生活情况,并当场嘱咐歌舞团的领导要多关心从边疆来的少数民族演员。
  在此期间,赵老师又努力向王昆老师、孟于老师学习声乐。由于赵老师有良好的歌唱素质,有厚实的民族音乐基础,1962年,东方歌舞团又把赵老师送到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干部进修班学习,师从于我国著名的声乐艺术家汤雪耕。汤先生既给赵老师热情的鼓励,加以严格要求;又注意发挥她嗓子高亢嘹亮、甜美圆润的长处。在汤先生的帮助下,赵老师掌握了科学的唱法,较好地解决了气息的控制、声音的通畅及各个声区变换自如等问题。除了专业技巧外,赵老师还广泛地接触和学习其它民族及外国的优秀音乐艺术文化,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艺术素养和表演技巧,努力形成、保持和发展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赵履珠老师的演唱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
  1965年7月,为了根植于自己歌唱的土壤,赵履珠老师谢绝了东方歌舞团的再三挽留,执意从北京回到充满音乐灵气的故土云南。
  回昆明不久,赵履珠老师又巧逢周恩来总理出访东南亚回国途经昆明,晚会上赵履珠老师又见到周总理。当总理得知赵老师回云南的原因后,又语重心长地叮嘱赵老师要深入生活、汲取营养、继续努力,为各民族歌唱!
  然而,赵履珠老师的艺术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回到昆明不久,全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在那阴阳移位、凄风苦雨的年代,曾享誉中外的电影《五朵金花》却被诬为“一株毒汁四溅的大毒草”的反动影片,作为影片主唱演员的赵老师也因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为“反动影片”歌功颂德而在劫难逃。在动乱的日子里,赵老师接受批判、写检查、勒令参加劳动改造,还要带小孩、搞家务,非常艰辛。
  好在严冬过尽绽春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赵履珠老师又迎来了歌唱艺术的大好春天,用自己清亮甜美的歌声尽情呕歌七彩云南。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10年中,赵履珠老师曾多次赴首都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会演,到全国各省市及省内各州市县进行演唱。由于赵老师的歌声淳朴地道、婉转细腻,具有浓郁的白族民歌韵味,深受广大听众喜爱。她独特的歌唱艺术也受到各种新闻媒体和艺术界的好评,《人民画报》、《民族画报》、《中国歌坛人物》、《歌坛民族之花》、《影艺丛语》、《女声》等书刊曾刊登其照片和进行专题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昆明电视台、大理电视台以及四川、湖南、福建等电视台都曾专题播放赵老师的独唱和采访。1993年春节,赵老师随省歌舞团出国赴新加坡参加“春到河畔迎新年”演出活动,新加坡《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曾以头版大字通栏标题及大幅照片加以报道宣传,新加坡电视台现场直播演唱歌曲和采访实况。
  1993年,赵履珠老师退休后,被聘为聂耳音乐学校的教师,除培养人才外,仍和全省著名艺术家一道深入省内各地州市及厂矿、边防等地参加联谊和慰问演唱活动,参加省上举办的大型文艺活动,担任全省“歌王歌后”等大赛的评委。1994年1月27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金曲榜》栏目专题播放赵老师独唱歌曲《蝴蝶泉边》及采访实况。
  2006年8月24日,我上昆明送给晓雪老师“云南首届校园文学联谊会”的专刊及照片,就便看望赵履珠老师。那天下午,我是在四点左右到赵老师家的,晓雪老师有事到省文联,赵老师泡茶陪我在客厅里闲聊,无意间,我们的话题转到赵老师和晓雪老师的爱情上来。
  赵老师和晓雪老师都是喜洲人,晓雪老师比赵老师大三岁,他们的父母辈处得很好,赵老师的母亲怀着她时,晓雪老师的母亲就和赵老师的母亲开玩笑,说若是生女孩,就做我儿媳,想不到这话果真应验。白族人很讲究缘分,1957年,晓雪老师大学毕业回家探亲,两人便一见钟情。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958年,晓雪老师因《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被打成“中右”,远离昆明下放到弥勒干校劳动改造。不知是上苍的忌妒还是出于对他们的考验,与此相反,赵老师却一路走红。虽然赵老师和晓雪老师两人远隔千里,一个在京城,一个在边远的南疆,但两人的心却紧紧地连在一起。漫长的五年之间,赵老师和晓雪老师情书不断,有时一个星期两三封,晓雪老师总是在信封上贴上最精美的邮票。赵老师从北京回到昆明时,唯一带回的是纸皮箱中一箱满满的情书。
  五点左右,晓雪老师从省文联回来,二老盛情留我在家吃饭,赵老师说“老杨你们两个谈吧”便起身下厨房去做饭。个把小时后,赵老师的饭已做好,正如晓雪老师《家有贤妻》中所写的:“赵老师做饭炒菜更像搞艺术一样”,桌子上鸡汤炖荷包豆、煎乳扇、青椒炒鸡■等七八个菜都是家乡风味菜,色香味俱佳。说实话,第一次在白族著名歌唱家、白族著名诗人的家里吃饭,我确实有点不好意思,而饭桌上的二老却有说有笑,非常随和,赵老师不时给我夹菜,当我再次作谢时,赵老师笑着说:“咱们白族有句话,多一个人多双筷子,只是些家常菜,做得不好”。两位名家没有一点架子。
  饭后休息片刻,时间已近八点,我起身向二老告辞,赵老师和晓雪老师嘱我下次再来家里玩,并起身送我到门口。我不由想起晓雪老师《家有贤妻》中有这样的话:“赵老师在家里管事最多,最有权威,里里外外一把手,是设计师和总工程师。赵老师又是一个贤妻良母,结婚30年,家务全靠她操持,出差时她为我准备好应带的行李用具,不顺时她给予精神安慰,回到家她做好饭菜,微笑着端上热茶。”啊!人如歌声歌如人,晓雪老师的福气真好!
  此后,我和赵老师每年总见一两次面,有时也通个电话。
  2009年11月8日,云南省文联、省作家协会、大理州委宣传部、大理州文联主办的《晓雪文集》研讨会在大理举行,我应邀出席会议,赵履珠老师也随同晓雪老师一道回家乡,我们又一起在龙山国际会议中心相遇。特别令参会嘉宾难忘的是,在州政府招待午宴时,应大家的邀请,赵老师现场清唱《蝴蝶泉边》和洱源西山调《蜜蜂想花花想蜜》,甜美深情的歌声赢得宾客的阵阵掌声。
  2009年年底,在由云南省文联、云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动听云南”六十年百首群众喜爱的云南优秀歌曲评选中,赵履珠老师在电影《五朵金花》中主唱的《蝴蝶泉边》被评为“新中国六十年‘动听云南’百首群众喜爱的优秀歌曲”之一。2010年,“昆明艺术职业学院专家传略丛书”《白族歌唱家赵履珠》正式出版,全书详尽介绍了赵老师几十年的艺术之路和取得的艺术成就。
  赵履珠老师是云南本土第一位少数民族专业歌唱家,与民族歌唱家黄虹、女高音歌唱家杜丽华成了中国歌坛上代表云南最亮丽的三张文化品牌,但德艺双馨的赵履珠老师却常说:“苍山洱海是我的摇篮,白族人民是我的母亲,摇篮孕育我成长,母亲教会我唱歌。”为此,赵老师牢记周恩来总理的教导,把对故乡人民、对苍山洱海、对白族文化的热爱都融入到了她优美的歌声之中。著名作家吴伯箫说过:“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半个世纪以来,赵履珠老师甜美深情的歌声拨动了无数听众的心弦,优美的歌声使风驻足、花含羞、雪应声、月回眸。
  
  责任编辑 左家琦
其他文献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作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明确而系统地提出并阐述了建设“和谐世界”的主
会议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实际价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所需的合格人力资源,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也能促进众多城市市
会议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中国政府确定了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这不仅表明了新时期中国
会议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计划,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既要体现学校教育与工作实际的结合,实现学生的就业需要,又要注重宽厚基础对其生涯发展的支撑。高等职业教育集群式课程模式的构建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