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也越来越深入。而本文就围绕校企合作共建的技术创新平台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做一些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校企共建技术创新平台;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由于企业端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学校的人才供给也存在不平衡的状态。所以就催生了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技术创新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大批的校企合作模式也促进了专用人才的培养,还为企业填补了人才链的缺口。从整体上来看,校企合作有利于人才的供应,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化培养,有利于社会的科技水平进步。而随着信息化的时代来临,校企合作必然会发生新的转变。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及目的
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与产业快速扩张,国内已经涌现了一大批的校企合作的事例。而随着校企的技术平台创新,也让一些新的事物不断地出现。而该平台的建造,从微观方面来看,是因为企业需要大量自己的人才,进而充分占有未来的市场份额。如:各个高校建设自己的技术创新平台。从宏观方面来看,国家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来打破国际技术对中国的封锁或者是需要打破整体的技术桎梏。具体表现为:国家提出“万众创新”的概念。如:华为与北京理工大学的ICT型人才,在2019年北京理工大学与华为、泰克教育集团,联合促成了新工科的创新人才的培养项目。其主要内容为最近非常火热的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实训,共历时十天,一共吸引了该院系的77名非常优秀的学生参与其中。而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有利于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有利于提升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院校与企业是否可以长期合作取决于持续合作激励点和双方利益平衡点的把握与寻找,而校企合作能否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双方构建的各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如何在管理机制的角度上,对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效度进行把握,值得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研究
1、校企资金投入
而生产的实训基地因为牵扯了大量的设备投放,大批资金的使用,所以在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就必须要协调好各部门的投入资金。目前来看,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注资方式一共有以下几种:一个是校方出资,在建设生产基地中,投入一些设备,而企业投入工作人员。第二个方式是共同出资,校方与企业方协调好出资比例,进而开始基地的建设。在获得回报时采取共同分配协调。第三种方法是企业独资,如:国有企业中国电信。它们具备国家背书的条件,所以有着得天独厚的资金条件[1]。由企业出资建设,学校进行宣传,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企业可以占有了大量的话语权。但从校企合作来看,只要学校不是特别差,就会提出共同出资的要求,因为学校的资金一般来源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资金投入。而企业自身就有流动资金,一些轻资产公司的流动现金也是十分丰富的,所以其具体的出资方案多半会在讨论共同出资的配比上。
2、實训基地的布局与设备分配
在完成了实训基地的投资后,一般学校会借用旧楼再粉刷成新的实训大楼。而有资金雄厚的校企则选择了重新盖大楼,等到基地建设好后,就会开始对基地进行功能区划分。比如物流的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整个基地一共划分为七个大区,收货作业区、轻型货架存储区、重型货架存储区、包件代运区、立体件箱库存储区、教学培训区。而基地的硬件设备为:AS/RS的立体件箱库堆垛机系统、电动推高机、轻型货架、重型货架、托盘、打包作业台等硬件。最后还要展开实训的项目,如:物流认知学习与仓储与配送设备实训等[1]。而只有基地、设备、项目都到位了才能开始整个生产实训基地的运行。而上述的工作,是基地的硬件储备,而接下来的机制是保证基地能够正常运转的基础。
3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的基本制度运行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等各种机制是维护基地发展的重要的先决条件,相当于是先给基地划定义务与权力这样的作用。第一个比较重要的机制就是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的协调,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它们分属俩条不同的路线。确切的来说,它们属于双轨运行[2]。但是其内在有融合的地方,如果不能够把生产与教育结合起来,那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而具体的实施路径则为建构一个专门协调生产与教学的管理机构,让该管理委员会来出面调解生产与教学的矛盾。其中委员会的人员分布应当是一半教学管理人员,一半为生产管理人员,这样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也是比较容易达成教学与生产的平衡。可以通过明确校方与企业方的权责与利益,来划分清楚具体的利益分配,从而可以达到对学生的学习专业知识与实操2不误。第二个机制,是规范化管理[3]。这种机制类似于麦当劳培养人才的体系,或者是工业流水线的标准。但是其内在还需要进行微观调整,校企双方应当按照实际的工艺需要与实际的教学要求,去设计合理的教学框架与生产框架。而通过双方共同完善生产与教学的主体流程,不但可以达到既能够培养出实用人才的目的,还能够为企业带来合理的收益,而这是校企合作可以达成的根本原因。第三点,生产实训的管理运行机制。该项制度基于生产与教学当中的不确定性,所以在管理制度中应当要能够体现其开放特点与与职业特点。从人才的实际需求起步,进行弹性管理。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来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而这些管理机制都是为了确保能够实现人才培育的机制,所以还需要一套监管机制。就是质量的考评与绩效挂钩的协调机制,而在生产实训的基地,可以参考学校的质量监督与企业的绩效可以进行有机结合,进而给实训基地的绩效与质量考评给出相应的蓝本,而这样做不仅能够节约相对应的成本。另外对指导老师也应有考核制度,可以以到岗率、企业与学校的综合考核为主,学校方面以老师的授课水平为主,而企业以生产工艺、耗材等情况为核心。
参考文献
[1]劳健.校企共建高职物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长效运作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8):90.
[2]闫靖,谭征,蒋杉杉.校企合作共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以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为例[J].物流技术,2016(35):183.
[3]陈榕利,陈晓忠.东莞市校企协同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管理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012):172-172.
[4]李秀锋.校企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研究[J].探索科学,2019(004):243-244.
关键词:校企共建技术创新平台;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由于企业端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学校的人才供给也存在不平衡的状态。所以就催生了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技术创新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大批的校企合作模式也促进了专用人才的培养,还为企业填补了人才链的缺口。从整体上来看,校企合作有利于人才的供应,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化培养,有利于社会的科技水平进步。而随着信息化的时代来临,校企合作必然会发生新的转变。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及目的
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与产业快速扩张,国内已经涌现了一大批的校企合作的事例。而随着校企的技术平台创新,也让一些新的事物不断地出现。而该平台的建造,从微观方面来看,是因为企业需要大量自己的人才,进而充分占有未来的市场份额。如:各个高校建设自己的技术创新平台。从宏观方面来看,国家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来打破国际技术对中国的封锁或者是需要打破整体的技术桎梏。具体表现为:国家提出“万众创新”的概念。如:华为与北京理工大学的ICT型人才,在2019年北京理工大学与华为、泰克教育集团,联合促成了新工科的创新人才的培养项目。其主要内容为最近非常火热的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实训,共历时十天,一共吸引了该院系的77名非常优秀的学生参与其中。而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有利于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有利于提升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院校与企业是否可以长期合作取决于持续合作激励点和双方利益平衡点的把握与寻找,而校企合作能否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双方构建的各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如何在管理机制的角度上,对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效度进行把握,值得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研究
1、校企资金投入
而生产的实训基地因为牵扯了大量的设备投放,大批资金的使用,所以在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就必须要协调好各部门的投入资金。目前来看,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注资方式一共有以下几种:一个是校方出资,在建设生产基地中,投入一些设备,而企业投入工作人员。第二个方式是共同出资,校方与企业方协调好出资比例,进而开始基地的建设。在获得回报时采取共同分配协调。第三种方法是企业独资,如:国有企业中国电信。它们具备国家背书的条件,所以有着得天独厚的资金条件[1]。由企业出资建设,学校进行宣传,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企业可以占有了大量的话语权。但从校企合作来看,只要学校不是特别差,就会提出共同出资的要求,因为学校的资金一般来源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资金投入。而企业自身就有流动资金,一些轻资产公司的流动现金也是十分丰富的,所以其具体的出资方案多半会在讨论共同出资的配比上。
2、實训基地的布局与设备分配
在完成了实训基地的投资后,一般学校会借用旧楼再粉刷成新的实训大楼。而有资金雄厚的校企则选择了重新盖大楼,等到基地建设好后,就会开始对基地进行功能区划分。比如物流的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整个基地一共划分为七个大区,收货作业区、轻型货架存储区、重型货架存储区、包件代运区、立体件箱库存储区、教学培训区。而基地的硬件设备为:AS/RS的立体件箱库堆垛机系统、电动推高机、轻型货架、重型货架、托盘、打包作业台等硬件。最后还要展开实训的项目,如:物流认知学习与仓储与配送设备实训等[1]。而只有基地、设备、项目都到位了才能开始整个生产实训基地的运行。而上述的工作,是基地的硬件储备,而接下来的机制是保证基地能够正常运转的基础。
3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的基本制度运行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等各种机制是维护基地发展的重要的先决条件,相当于是先给基地划定义务与权力这样的作用。第一个比较重要的机制就是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的协调,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它们分属俩条不同的路线。确切的来说,它们属于双轨运行[2]。但是其内在有融合的地方,如果不能够把生产与教育结合起来,那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而具体的实施路径则为建构一个专门协调生产与教学的管理机构,让该管理委员会来出面调解生产与教学的矛盾。其中委员会的人员分布应当是一半教学管理人员,一半为生产管理人员,这样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也是比较容易达成教学与生产的平衡。可以通过明确校方与企业方的权责与利益,来划分清楚具体的利益分配,从而可以达到对学生的学习专业知识与实操2不误。第二个机制,是规范化管理[3]。这种机制类似于麦当劳培养人才的体系,或者是工业流水线的标准。但是其内在还需要进行微观调整,校企双方应当按照实际的工艺需要与实际的教学要求,去设计合理的教学框架与生产框架。而通过双方共同完善生产与教学的主体流程,不但可以达到既能够培养出实用人才的目的,还能够为企业带来合理的收益,而这是校企合作可以达成的根本原因。第三点,生产实训的管理运行机制。该项制度基于生产与教学当中的不确定性,所以在管理制度中应当要能够体现其开放特点与与职业特点。从人才的实际需求起步,进行弹性管理。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来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而这些管理机制都是为了确保能够实现人才培育的机制,所以还需要一套监管机制。就是质量的考评与绩效挂钩的协调机制,而在生产实训的基地,可以参考学校的质量监督与企业的绩效可以进行有机结合,进而给实训基地的绩效与质量考评给出相应的蓝本,而这样做不仅能够节约相对应的成本。另外对指导老师也应有考核制度,可以以到岗率、企业与学校的综合考核为主,学校方面以老师的授课水平为主,而企业以生产工艺、耗材等情况为核心。
参考文献
[1]劳健.校企共建高职物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长效运作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8):90.
[2]闫靖,谭征,蒋杉杉.校企合作共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以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为例[J].物流技术,2016(35):183.
[3]陈榕利,陈晓忠.东莞市校企协同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管理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012):172-172.
[4]李秀锋.校企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研究[J].探索科学,2019(004):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