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HER2/EGFR分子双特异性单链抗体的构建及其体内外抗乳腺癌的研究

来源 :检验医学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vme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一种可以同时靶向抑制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分子的双特异性单链抗体,从而降低单一通路抑制而造成的耐药性,增强抗肿瘤效果。方法采用Overlap PCR法通过柔性肽(G4S)将曲妥珠单抗的可变区与西妥昔单抗连接,构建工程载体,并通过大肠埃希菌系统进行表达纯化,获得同时靶向HER2和EGFR的双特异性单链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双特异性单链抗体对EGFR和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BT474的结合能力;噻唑蓝(MTT)法检测单链抗体对BT474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建立BT474荷瘤小鼠动物模型,检测双特异性单链抗体的体内抗肿瘤活性;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单链抗体是否可以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磷酸化,并对肿瘤细胞增殖指标Ki-67进行检测。结果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和毕赤酵母表达及镍柱纯化,成功获得双特异性单链抗体,经蛋白印迹法鉴定验证了双特异性单链抗体表达及装配正确。流式细胞术检测双特异性单链抗体与乳腺癌细胞BT474的结合率为53.3%,与曲妥珠单抗(69.0%)、西妥昔单抗结合率(60.3%)相当。MTT法中,与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相比,曲妥珠单抗组、西妥昔单抗组与双特异性单链抗体组对乳腺癌细胞BT474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在蛋白水平为400nmol/L时,双特异性单链抗体组抑制率[(65.19±4.21)%]强于曲妥珠单抗组[(40.67±1.78)%]与西妥昔单抗组[(32.20±2.94)%]。通过裸鼠移植瘤模型的体内抗肿瘤实验,双特异性单链抗体组在体内仍能发挥较强的抗肿瘤效果,高剂量组肿瘤抑制率可以达到(74.32±4.37)%,明显优于曲妥珠单抗组(44.83±6.02)%与西妥昔单抗组(39.44±8.75)%。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对给药后的肿瘤组织进行分析,与PBS组相比,双特异性单链抗组可以明显抑制BT474皮下移植瘤组织中p-EGFR、Ki-67的表达量。结论采用毕赤酵母表达体系成功构建并表达了双特异性单链抗体。双特异性单链抗体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BT474的体内外增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到双特异性单链抗体可以抑制EGFR的磷酸化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为抗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随着石油天然气井的开采深度越来越深,含硫酸性油气井所占比重不断加大。井底高温高压含硫酸性环境对服役材料有很强的侵蚀性,使得用于油气开采设备的金属材料需要同时满足良
目的:探讨视频教育品管圈在改善疼痛科护士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视频教育品管圈为分界点,比较品管圈管理前后护士工作质量、患者疼痛的情况以及护理满
研究了基于健康档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慢病管理技术路径,以及利用区域慢病业务平台对慢病患者提供区域一体化协同服务模式,实现区域健康管理业务联动,解决信息隔离、服务孤
介绍了利用复杂网络与点式互信息法分析挖掘名老中医用药经验。复杂网络方法主要用于总结名老中医临床核心处方及常用药物配伍特点,点式互信息法用于分析临床随症、随证、随
目的:调查岱山诊疗中心中医药进社区的开展情况,根据诊疗中心的特色和效果分析该模式对推进中医药进社区的前景。方法:采用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分析诊疗中心模式的独特优势和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大数据"已经成为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领域了,并且广泛地运用在金融、教育、医疗、制造、文化、能源、农业等多个领域。主要通过阐述对
<正>在UserIQ的首次年度《2017年客户成功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中,访问了来自各个行业的B2B SaaS(软件即服务)大小企业的客户成功经理,从中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正>如果指甲出现异常变化,多半是身体疾病发出的警讯。传统中医认为,人的指甲可以显示身体状态,正常指甲表面平滑、呈现桃红色泽,没有明显颜色、纹理变化。若产生异常变化,
期刊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至关重要。种植生产则是农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粮食安全问题,更关系到国民
大数据技术在态势感知中应用,能够有效处理电网规模和复杂度激剧上升产生的态势感知大数据,为态势感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首先,对态势感知理论进行概述,分析态势感知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