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程朱理学以来,"自觉的"中国人纠结于"理",以为"理"是一个最大的客观必然性,是人人、事事必然遵循的必然和应然。但这个"理"一经语言化,实质上就成为了人对"理"的一种把握,而非"理"本身。这就需要一种建立在认识论反思基础上的对"理"观念何以可能的追问。陆象山在程朱理学鼎盛时就发出了"学者孰不曰‘我将求至理’,顾未知其所〔未〕知果至与否耳。所当辨、所当察者,此也"(《象山集·格矫斋说》"未"字衍——引者注)之叹。王阳明则在陆九渊基础上展开了明证性前提上的本体论、认识论、修养伦三位一体的哲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