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征民族交融团结的史诗:仫佬族《古今对唱》研究

来源 :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m2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广西是民族团结的典范地区。历史上,广西各少数民族之间,以及他们与汉民族之间交流密切,文化互通。广西仫佬族“古条歌”《古今对唱》是对民族交融团结的史诗性咏叹。《古今对唱》叙述了从盘古开天辟地到近现代中国这一个时间跨度无比巨大的历史过程。《古今对唱》歌颂了远古传说故事中的祖先神,也展示了进入文字—文明时代后中华民族的真实历史,记录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也引述了汉民族文字经典中创造的艺术形象。仫佬族非常认同汉民族及其他民族的历史,《古今对唱》等“古条歌”也主要用汉民族语言演唱,而且有意识地在重要的场合演唱,从而起到凝聚民众的作用,形成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古今对唱》呈现了仫佬族等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在当今也成为民族交融团结的见证。
  [关键词] 仫佬族;古今对唱;中华民族;民族團结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1)02-0084-08
  广西是多民族地区,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由于仫佬族的民族身份认定较晚(1956年2月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确认仫佬族为单一民族),因此让人们感到比较陌生,学术界对这个民族的研究也相对较少。仫佬族虽然被正式认定较晚,人口规模也不大,但是其文化却极其丰富多彩而且价值非常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在仫佬族的民族文化中,最富特色的是仫佬族的民歌。多年来,经过一批学者的收集、整理和结集出版,仫佬族民歌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但相应的工作也基本止步于此,对仫佬族民歌的深入研究包括对其中具有代表性文本的探讨和阐发,目前还比较少。例如,古条歌中的《古今对唱》,在仫佬族民歌中就具有重要地位,也很有研究价值。在我们看来,这个文本不仅是仫佬族自身历史发展轨迹的记录,还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相互往来、同向而行的见证,是民族认同、融合、团结的一曲赞歌。
  一、《古今对唱》的基本内容:从古至今的民族发展轨迹
  以龙殿宝、黄桂秋、吴代群主编《仫佬族古歌》中的《古今对唱》为标准本,这首古歌有152段,每段4行,共608行,在仫佬族民歌中属于篇幅较长的。
  《古今对唱》记述的历史跨度极其漫长,即使不是横亘了整个人类历史,至少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完全相当。开篇的第一回对答,说的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事:
  问:谁人投胎盘古氏?生在何方我不知,请把古文对我讲,从头一二对我提。
  答:上界菩萨把世降,投胎转世盘古皇,开天辟地他为首,知他生长在大荒[1]74-75。
  结尾的一轮对答则说到了近现代:
  问:问了一遍又一遍,句句记在妹心间,光绪皇帝到宣统,宣统皇帝有几年?
  答:宣统皇帝坐三年,学堂反乱不安然,因为有了革命党,封建王朝上西天[1]87。
  时间跨度如此巨大,其中唱到的人物(形象)也非常多,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如先秦时期的姜子牙、周文王、商纣王、老子、鲁班,秦末汉初的项羽、刘邦、韩信、张良,三国时期的孔明、曹操、刘备、董卓、孙权、司马懿,唐代的程咬金、李世民、秦茂公、尉迟恭、秦琼、薛仁贵、武则天、武三思,北宋时期的宋仁宗、包拯、吕蒙正,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曾国藩、同治、光绪、宣统,等等1。
  二是远古传说中的形象,包括盘古、伏羲、女娲、神农、天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大禹等。
  三是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或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人物韩湘子、哪吒、杨戬、黄飞虎、牛郎织女,民间小说《杨家将》中的人物杨令公、潘仁美、杨六郎、杨七郎、杨宗保、穆桂英,民间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杨志、白胜、晁盖、刘唐、林冲、高俅、宋江、武松、李逵、吴用、卢俊义、西门庆、潘金莲、武大郎,等等。其中,有些名字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但这些名字后面的人物事迹主要来自文艺作品,因此放在这一类。事实上,第一类中的真实历史人物,其中有一些事迹或故事也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演绎,或与民间的传说等交杂在一起,不能完全分清了。
  《古今对唱》中的这些人物形象及其事迹,总体上是按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吟唱的,但是也有好几处不是如此,如第14段第2行说“后朝蒙正住寒窑”,第4行说“鲁班修造洛阳桥”,显然,鲁班是春秋时代人,吕蒙正是北宋人,这里的顺序是颠倒的。而第14段唱了春秋时期和宋代的人物之后,接下来在第15段至第23段,又唱回远古时代,如第20段唱的是有巢氏教人造房子、燧人氏教人煮熟食,第22段唱的是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故事。又如,第33段到第36段唱的是汉代刘邦、项羽等人的故事,从第37段开始则唱隋末到唐初的事情,主要讲瓦岗寨一众豪杰,接下来从第51段开始唱薛仁贵(薛家将)的故事,但到了第79段又倒回到三国诸葛亮、曹操、刘备、吕布等人的故事。类似的不按历史先后顺序来叙述的地方有四五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是仫佬族多种形式的民歌完全是在斗歌演唱中发展变化而来的[2]。《古今对唱》这首仫佬族民歌,在仫佬族的称谓里叫“古条”,“古”通“故”。古条歌是男女双方以答问对唱的比赛方式吟唱的,一问一答,一方(女方)用歌声发问,另一方(男方)同样用歌声回答。不论男女哪一方,在对方唱完之后接不上,即不及时发出下一问,或答上本轮发出的问题,就算输了。如果想要在对歌中胜出,那么男女双方都得把整条古歌记完整[3]。然而,古条歌一般都很长,即便记得,但是在对歌现场的紧张气氛下,歌者很可能出现忽然忘了当前这一段,但记得其他段的情况。为了保持歌声不断,于是发问的歌者就把忘记的这一段放下,跳到其记得的那个段落。而答问者则是有问必答,问什么答什么,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段落不按历史顺序叙述人物(形象)故事的情形。还有一种情况,在龙殿宝等人主编的《仫佬族古歌》中的《古今对唱》,其演唱者龙光田老人演唱时也出现了暂时性遗忘的情况,于是他想到哪儿就唱到哪儿,顺序就不对了。搜集者龙殿宝先生只能根据演唱者的唱法记录,因此就形成了这样的文字稿。很可能在其他歌者那里是完全按历史顺序演唱的。这种“异文”现象在民俗文本中是很常见的。   因为涉及的人物(形象)众多,而且又是歌唱—对唱的形式,所以歌中的历史故事及其情节就不可能非常详尽完整。《古今对唱》对人物故事是有选择性的,有些人物故事只是点到为止,一个人物(形象)可以只提到他最重要的事迹或贡献。例如,燧人氏,第20段里就只有“燧人教人煮熟食”一句提到;又如樊哙,也只有第36段一句“樊哙鸿门舞宝剑”唱及。《古今对唱》重点讲述的是汉、唐、宋等几个朝代,歌颂的人物(形象)是这几个朝代建功立业、定国安邦的功臣,壮怀激烈、浴血沙场的英雄,以及公正廉明、无私为民的清官。
  第32段至第36段讲述项羽、刘邦的故事。第一个问答讲述项羽恨刘邦,围困刘邦于荥阳;纪信假扮冒充刘邦,让刘邦最终脱险;韩信追击项羽到乌江边,霸王兵败自刎。第二个问答讲述张良吹箫瓦解项羽军心,陈平贿赂冒顿单于的妻子阏氏,使汉高祖得解“白登之围”。还有樊哙在鸿门宴上和项庄舞剑,让刘邦最后平安回到汉营。
  第37段至第78段讲述隋唐时期的故事。程咬金最先出场,然后讲瓦岗军、李世民和他手下的一众英雄。在这一部分里出场的人物及其事迹比较密集,几乎是一句一个人物、一句一个故事。例如,第39段和第40段的这一问答:
  问:哪个为皇在瓦岗?哪个八卦定阴阳?哪个三鞭换两锏?哪个斧劈老君堂?
  答:李密为皇在瓦岗,茂公八卦定阴阳,尉迟三鞭换两锏,咬金斧劈老君堂[1]79。
  当然,有些人物出现的次数较多,如程咬金、尉迟恭、秦琼、罗成都是2次,李世民4次,徐茂公3次;有些人物则只简单提到一次,如李建成、李元吉这二位,只在一个故事里同时出现,实际上属于故事中的配角。
  唐代故事中占最大篇幅的是薛家将。从第49段和第50段的问答讲述了徐茂公解梦预示薛仁贵登场,一直讲到薛刚酒醉闯祸导致满门抄斩为止,共30段15个问答。虽然不能和话本或小说相比,但是也可说得上是主角突出,形象生动,故事有头有尾。
  唱完薛家将,《古今对唱》又转回汉末,唱起了“三国演义”。这个部分共20段,10个问答。歌者的立场和罗贯中是一样的,主要歌颂的是蜀国刘备这边的英雄,人物事迹也和《三国演义》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第99段开始转到宋代,到第126段止,共28段14个问答,内容包括包拯的故事、杨家将的故事,篇幅最多的是梁山好汉的故事。这里也不再重复。
  之后的段落,从宋代讲到民国时期,其中插入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以及春秋时期介子推的故事,很跳跃,讲述速度很快。明朝期间的故事讲得极少,清朝则是把各个皇帝按顺序点名,大多没有故事或情节(事迹),如第139段和第140段这一对问答:
  问:雍正登基几多久?以后江山哪个传?闻知你知古时事,何不耐烦对我言。
  答:雍正登基做皇帝,坐满十三交乾隆,乾隆洪福天样大,保定江山六十冬[1]86。
  这首古条歌的后面部分就是采用这种讲述格式,把故事从清初迅速推进到民国时期或近现代。概而言之,《古今对唱》把华夏历史唱了个遍。
  二、《古今对唱》的体裁形式:史诗
  《古今对唱》这首仫佬族的“古条”歌,如果用现在的文学理论来分析,它应该对应哪一种文类呢?在我们看来,既然“古”通“故”,指这种歌是歌唱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或民间故事、传说等;而“条”,指的是这种歌是一条一条的,即一段一段的——把一段称为一首,则一支古条歌就可以说是由少则十几首、多则几百首组成的[4]。另外,“条”还可指古条歌是由一条一条句子单行排列组合而成,和诗一样。这就是说,“古条”就是讲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诗,即“史诗”。
  把《古今对唱》划归于史诗这种文类,是一个新颖而大胆的提法,但是并非言之无据。我们知道,“史诗”是一个产生于西方的文论范畴,近现代被引进中国。由于这是一个西方基于它们自身的历史背景而创造的概念,因此放到中国文学语境中的时候往往会产生解释的难题。就是说,如果严格按西方的术语内涵,中国似乎就缺失了某种文类,典型的就是没有“史诗”,这让很多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人感到非常困扰,以至于形成了一个“史诗问题”[5]。简单来说,就是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没有史诗;在国内一些人看来,因为是用西方理论来参照,所以只好“承认”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史诗”这种体裁。当然,随着《格萨尔》《江格尔》以及《玛纳斯》的发现,“中国无史诗”的声音渐渐消散了。
  那么,如何界定一首诗是不是史诗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朝戈金教授是史诗及其理论研究方面的权威专家,他经过广泛的研究,梳理并归纳出学界界定史诗的几个尺度:一是长篇叙事诗(在实践中这一条并不是不可变通的);二是场景宏大;三是风格崇高;四是超凡的主人公(一位或多位神或半神);五是业绩非凡(或历经磨难);六是分为“原生”的和“次生”的(或者叫作民间口传史诗和文人书面史诗)[6]135。朝戈金教授认为:“符合所有这些尺度的,当然是史诗。只符合其中几项核心特质的,可以认定为不够典型的史詩。”[6]135
  以这几个尺度来衡量《古今对唱》,我们看到:
  其一,《古今对唱》有600多行,虽然达不到劳里·杭柯(Lauri Honko)提出的1000行这个最低标准,但是超过爱德华·海默斯(Edward R.Haymes)能接受的200行到300行的底线。史诗要求有较大的篇幅是合理的。因为史诗具有历史叙事性,要给人强烈的历史感,必然不能只盯着历史长河中某一短暂的片刻,而是要有很大很长的历史跨度才能达成。但是这并不等于史诗一定要上千行,或者是越长就越像史诗。关键在于内容是否展开了很长的历史维度,以及叙述的历史人物、事件是否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意义。《古今对唱》叙及的历史长度是无与伦比的,从开天辟地宇宙诞生说起,一直说到现代。它所唱诵的人物形象,是伟大崇高的或曾经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就此而言,《古今对唱》可以算得上是史诗中的典范。
  其二,《古今对唱》里不乏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这样的伟大壮举,也有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杨家将的金戈铁马,这些都向我们展现了生动的历史画面,符合“场景宏大”这个要求。这样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从内容方面而言,呈现出了崇高的风格。即使从文辞来看,《古今对唱》作为古条歌,和仫佬族民歌中的“走坡歌”“口风”或“随口答”(这几类歌基本属于轻松诙谐类)比较,显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其三,要求史诗中有一位或多位神或半神,要求神或英雄有非凡业绩或历经磨难,这在《古今对唱》中也不是问题。《古今对唱》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前文已列举,尽管不能详尽,但其中既有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按现在人们的看法这些都是“神”或“半神”,也有许多民族英雄或壮士豪杰,如杨家将、薛家将,以及隋唐之际的瓦岗英雄、宋代梁山水泊的好汉。有时是单个人物(形象)及其非凡举动,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推动作用;有时是英雄群体的作为,对历史的进程发挥了重大的影响。
  史诗以“超凡主人公”为尺度是可以的,但主人公不一定是神或半神。这是典型的西方标准,是根源于他们自身历史背景的东西,不应该成为普遍要求。因为既然是诗体的历史叙事,所谓历史,通常是指过去真实发生或者存在过的人和事,而神之类的虚无存在,显然不是人类历史的真实。西方的一些人把人神混杂的东西当作历史,是把文学和历史搞混了。关于盘古、夸父、共工、女娲、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事迹,我们是通过传说或故事一直传下来,而不是神话(这个概念也是西方传入的),这表明我们的历史上曾经真实存在这个名字的人和事,只不过在传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形,以致我们现在读不懂、理解不了。重新正确解读我们的历史文化,是增强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步骤。此处要说明的是,像仫佬族《古今对唱》这样的文本才是真正的历史叙事,是名副其实的“史诗”。
  其四,《古今对唱》是仫佬族独有的、原生的。仫佬族有本民族语言,但无文字[7]。正因为没有文字,他们才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以山歌的形式,传承民族的历史文化(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史诗,都产生于没有文字的时代。“原生口语文化就是文字产生之前或文字使用之前的社会文化。”[8]仫佬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历史意识的民族,除《古今对唱》之外,还有很多类似于朝戈金先生所说的“不够典型的史诗”,如《水淹天门歌》《三国志》《薛仁贵征东》《立罗城》等。这些古条歌都为仫佬族独有,尽管不知道某首歌什么时候产生,谁第一个唱出来,却在仫佬族中一代代传唱下来。《古今对唱》最为独特的地方在于,它除了有和世界上任何民族的史诗相同的地方,即具有悠远的历史——它产生于我们现在不能考证的年代(遥远的时代),还从古到今一直在接续创作、不断更新着。据仫佬族人说,每过一个时代(朝代),新一辈的仫佬族歌手就会把前面一段时期的历史编成对唱,接到《古今对唱》的后文中。目前《古今对唱》的文末,说有了革命党之后,封建王朝消亡了,这就是当代仫佬族歌手的最新创作,他们要把《古今对唱》的内容一直延伸下去,把民族的历史永远续写下去。
  三、《古今对唱》的主题:民族融合与团结
  仫佬族的《古今对唱》是一种历史叙事,归属于史诗范畴。史诗学界有一种共识,就是认为史诗是构建和表达认同的重要资源,“史诗所具有的认同作用,却是从来就具有的”[9]5。史诗的重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其具有达成民族认同的社会文化功能,《古今对唱》也不例外。然而,“不同的史诗在不同的演述传统里产生的认同辐射的范畴各不相同,凝聚力大小不一,认同范围也表现为个人的、社区或区域的乃至民族国家的认同等诸多形态”[9]12。《古今对唱》不仅是仫佬族内部认同的承载者,而且是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认同的表征。
  首先,从内容上来看,《古今对唱》中歌颂了很多远古传说中具有神性的老祖宗,如唱女娲的这一个问答:
  问:我把古文来问你,哪个仙人炼青石?哪个把天来补起?请把根由讲我知。
  答:炼石补天女娲氏,她在仙山炼青石,补了三万六千块,才能云散见红日[1]75。
  此处歌词里并没有交代女娲是属于仫佬族的祖先神,其他如盘古、燧人、有巢、神农、伏羲等也一样。这些祖先神通过汉民族文字经典如《山海经》《穆天子传》《淮南子》等记录和流传下来,长期以来这些都被汉民族视为祖先神。在《古今对唱》中,仫佬族认为他们和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各民族同宗同源。《古今对唱》既让仫佬族民众实现对本民族的身份认同,同时又让他们认同了一个更大的共同体,即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
  各民族是否同出于远古时代的伏羲、女娲、炎帝、黄帝还需要考证,但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至少到秦汉时期,中华大地上的人们,民族身份意识已经非常清晰了。我们来看《古今对唱》中的这一段:
  问:谁人怀恨汉刘邦?几次带兵困荥阳?哪个忠臣不怕死?何人逼霸在乌江?
  答:项羽带兵困荥阳,三次带兵困荥阳,纪信忠臣替主死,韩信逼霸在乌江[1]77。
  此处讲的是中原汉民族的事情,然而仫佬族人把它放到本民族的古条歌里。还有由真实历史衍生演绎出来的传说故事,以及文艺作品(戏曲、小说)中的内容,如三国演义、瓦岗英雄、薛家将、杨家将、水浒传等,仫佬族人也信手拈来唱到他们的歌中。也就是说,仫佬族对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高度认同,认为他们和汉民族以及其他民族不仅同根同源,而且同向而行,有着同样的历史,更沐浴在同一条文化长河之中,有共同的文化。英国人类学家雷蒙德·弗思说:“一个民族是一群有相同的社会特征的人民。”[10]民族之为民族,是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11]。《古今对唱》之类的仫佬族民歌,不仅意在构建和完成他们民族内部的认同,而且还努力捕捉对一种更大群体的归属感,实现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认同。
  其次,从《古今对唱》的演唱语言来看,仫佬族没有文字,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口头语言。仫佬族民众的日常用语为仫佬语,但同时也使用汉语汉文。唱山歌的时候,既有用仫佬语言的,也有用汉语方言土拐话、百姓话的[12]109。仫佬族自己的学者和歌手包玉堂就曾说:“仫佬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不少人会说汉语、壮语,自古通用汉文。不论男女老少,普遍爱唱山歌,有的用仫佬话演唱,有的用汉语方言‘土拐话’演唱。”[13]
  至于唱“古条”,虽有用仫佬语的,但更多情况下还是用汉语[1]74。用汉语来演唱古条歌,背景是仫佬族和漢族有长期而密切的交往,是仫佬族喜欢汉文化,热心学习汉文化。过伟教授指出:“从《古今对唱》可以领略仫佬族民众热心学习历史,学习汉文化。其历史知识大都由神话传说故事和戏曲、小说中来。这在全国各少数民族中是较为突出的。在广西十一个世居少数民族中,也是较为突出的。”[14]   仫佬古條歌《古今对唱》,实际上是用汉语言演唱汉族的历史。从内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到形式(演唱语言),都是汉族的,但仫佬族民众并不觉得有何不妥。就像平时既可以讲仫佬语,又可以讲汉语,在他们看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们与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及团结达到了一个不分彼此的高度。
  最后,从仫佬族《古今对唱》等古条歌演唱场合的选择角度来看,仫佬族爱唱歌,但是歌有类型,唱讲场合。“他们在不同的场合唱不同的歌。在走坡中,唱‘随口答’为主,有时也唱‘口风’,但不唱‘古条’。在婚礼歌坛中,也以‘随口答’为主,也大量唱‘古条’,但不唱‘口风’。”[12]112为什么有这种区分呢?因为走坡就是谈恋爱,要临场发挥,表达情感,展现才智,可以说完全是少男少女两个人或小部分人之间的事。而在喜庆日子或开歌坛的场合,必然是男女老少齐聚一堂,人特别多,人多而喜庆的时候,除了要欢娱游乐而唱《古今对唱》等古条,显然就是要借助这种场合,去“教化民众,而且强化他们内部的联系——共同的先祖意识、归属感和历史连续感”[9]12。综上所述,仫佬族其实是“有意识地”要让本民族的民众,构建和形成对包括他们自己,也包括汉民族和其他各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古今对唱》唱词里就包含了相关信息,如第145段这一问:“道光皇帝北京坐,因我不知才问哥,他坐北京有几久?日后谁人管中国?”[1]87其中的“中国”一词,表明仫佬族人已经超越了单一民族的身份意识,具有了国家的观念。
  四、结语
  民族间的认同,必然是长期历史生活中有着密切交流,相互之间和平共处,交融团结。广西作为民族和谐团结的地区,自古以来,不仅本土各民族间相互交流了解、患难与共、风雨同舟,而且不断加深同中原汉民族乃至外国各民族的交流[15]。仫佬族古条歌《古今对唱》,展示了广西各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民族长期密切交流、文化互通的历史,并予以史诗级歌咏,在今天更成为我们民族交融团结的有力见证。
  参考文献:
  [1] 龙殿宝,黄桂秋,吴代群.仫佬族古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
  [2] 龙殿宝.一蓬艳丽的民族之花:仫佬族民歌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76-82.
  [3] 滕志朋,刘开娥,莫秋.仫佬族民歌的类型、功能及其意义[J].广西民族研究,2011(2):72-77.
  [4] 唐代俊.令人迷醉的仫佬族民歌[J].中国民族,2008(5):46-48.
  [5] 林岗.二十世纪汉语“史诗问题”探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7(1):131-142,208.
  [6] 朝戈金.“多长算是长”:论史诗的长度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7] 阳崇波.从仫佬族民歌看仫佬族文化特征[J].百色学院学报,2014(2):85-88.
  [8] 何道宽.破解史诗和口头传统之谜:《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评析[J].南方文坛,2008(2):26-29.
  [9] 朝戈金,冯文开.史诗认同功能论析[J].民俗研究,2012(5).
  [10] 弗思.人文类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3.
  [11]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91.
  [12] 过伟.仫佬族民歌初探[J].广西师院学报,1986(1).
  [13] 包玉堂.仫佬族民歌的格式和韵律[J].河池师专学报(文科版),1987(4):1-11.
  [14] 过伟.持续创新的仫佬族文学:《仫佬族20世纪文学作品选》序[J].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0-33.
  [15] 黄成授,廖业扬,谈琪,等.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
  [责任编辑:丁浩芮]
  Ancient and Modern Antiphon: An Epic of Ethnic Integration and Unity
  Wu Jie  Teng Zhipeng
  Abstract: Guangxi is a model area of ethnic unity. Historically, ethnic minorities in Guangxi kept close communications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mong themselves and with Han people. The Ancient and Modern Antiphon of Mulao ethnic group in Guangxi is an epic for ethnic integration and unity. The epic narrate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with a large time spa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ld created by Pan Gu (the creator of the universe in Chinese mythology) to modern China. It eulogizes the ancestral gods in ancient legends and shows the historical tru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after the invention of writing and other civilization era. It also records the well-known historical figures and quot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s created in the literary classic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Mulao ethnic group highly recognizes the history of Han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Ancient songs such as Ancient and Modern Antiphon are also mainly sung in Han language. Such songs are often arranged to be performed on important occasions to boost cohesion among the public and form common identity and sense of belonging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cient and Modern Antiphon represents the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s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cluding Mulao in the history and witnesses the ethnic integration and unity in modern times.
  Key words: Mulao ethnic group; Ancient and Modern Antiphon; Chinese nation; national unity
其他文献
文化遗产既是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经验与智慧,也可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新古典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剖析文艺类文化遗产在传统与现代的转型中呈现出来的多
重庆,一座美丽的山水之城,一个非去不可的地方,位于重庆的巫溪县文峰镇就是“非去不可”的重要之地.这里被誉为“东方的奥地利啥尔施塔特镇”.一张来自天堂的明信片,从欧洲邮
期刊
游历新疆,相较于到北疆欣赏自然风光,我对南疆的人文历史景观更情有独钟,尤其是喀什.这座位于亚洲中部十字路口的城市,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同时也是新疆唯——座国家
期刊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之韵味,是中国人在演唱艺术中所追求的深远意味,是民族声乐艺术魅力之所在,更是中华民族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其美学标准建立在中国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传
在小镇,是能够真正享受到悠闲时光的.rn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卓市是一个有200多年历史的小镇,有人称之为“美国最美小镇”之一.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乘坐大巴来到这里.穿过市中心
期刊
成都远洋太古里(下文简称“太古里”),是西南地区人尽皆知的潮流地标.Hermès、Cartier、GUCCI、鼎泰丰、方所……极尽豪奢的国际品牌、米其林星级餐厅、大型旗舰店和形形色
期刊
创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扬,它的形成在认知上实现了发展观的质的飞跃,将“创新发展”从一条路径、一种战略升华为一种范式,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
[摘 要] 加快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广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尽管广西工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但是也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度不高,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制约因素。新时代广西工业将进入一个新挑战、新机遇和新趋势共同作用的关键发展阶段。把握环境变化趋势,通过不断深化资源优势转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服务配套能力,推动要素禀赋改善,加强
在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处有一片神奇的侗族文化区,更为准确地说,是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共同组成了这片区域.它
期刊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特点,在于把人的实践的现实关系作为价值的理论对象并由此建立相应的理论范式,这是对近代西方哲学变革和科学超越的结果。这种变革,其中最根本的方面就是在学理上把价值的对象从客体的“实体”转为实践的“主体”,即“现实的人”。按照唯物史观,“主体”作为“现实的人”是生产的,即以实践的方式存在的。价值现象产生于“现实的人”的实践之中,价值的理论对象只能是指人的实践的现实关系。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