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在诗意的芬芳中沉醉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bug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月的青海,雪山静谧,碧湖扬波。
  八月的青海,激情飞扬,歌舞升平。
  就在青海各族人民喜气洋洋,沉浸在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国际性节会所带来的欢乐之时,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又满怀激情地向我们走来了!
  于是,我们的思绪,就在充满芬芳的诗意中起伏。
  于是,诗人们的足迹,就在大美的青海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一)
  
  尽管,盛会已经徐徐拉下了帷幕,可是盛景却历历在目。
  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组委会荣誉主席、省长宋秀岩和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的致辞,依然萦绕在每一位与会者的耳旁。
  宋秀岩在致辞中说,青海是人类诗与歌的摇篮,这片土地就是诗与歌的土地,就是一片诞生诗人的土地。正是因为拥有这些卓越的自然和文化背景,我们才拥有了举办国际诗歌节的条件和自信。对于诗人,青藏高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意味着更多的体验与发现,而各位诗人所有的体验与发现,都将成为人生最难忘的经历。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将把弘扬中国诗歌传统,表现东方文化精髓,传播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作为我们神圣的使命。举办这次诗歌节,就是希望通过诗人们不同的视角,深化对高原文化的认识,赋予青海更多的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动和谐青海建设。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金柄华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青海省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事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肯定了举办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他指出,坚持深入生活,以优美的艺术形式反映时代精神,引领健康风尚,展现诗歌艺术的清新之风,是当代诗人承担的社会责任。他希望诗人们在饱览美丽青海的无边景色的同时,创造出更多优秀的诗篇,共同繁荣当代诗歌创作,为科学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和谐世界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
  
  我们会记住古城西宁山岚轻飘,雾气蒙蒙的这样一个早晨,会记住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高峰论坛隆重举行的庄严时刻!
  诺大的会议厅里,诗人们齐聚一堂,开始聆听来自世界各地诗人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精彩演讲。
  诗歌节的主创者、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在提及创意的初衷时说,青海举办诗歌节,其独特优势在于青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历史、民族风情资源优势,更多地潜藏了生活的纯粹、人性的尊严和自然的奥秘,更多地潜藏着诗的遐想和梦幻,更多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青海举办国际诗歌节别有一番魅力。
  著名作家邓友梅先生激情的演讲令人回味。他说,只有到了辽阔博大的青藏高原以后,才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人与自然的和谐。当我们把自己最为深切的感受真实地表现出来,那就是诗。邓友梅先生说,青海是属于世界的,尤其是属于那些才情恣肆的诗人们的。在这样的时刻,我们特别感谢青海的政府和人民对于保护和修复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当很多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时候,青海人民却保护了自己的家乡,保护了世界的诗人们共有的这一方净土,我们才得以有这样的机会在这里相会。
  邓友梅先生满含深情的呼唤是:爱护自然,爱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歌学会理事石英先生说,更多的海内外诗人们也一致认为,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从她诞生之日起,就将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载入中国当代文化史和诗歌史。由于这个诗歌节所承载的特殊文化元素以及她将要显现的卓越的文化影响,她必将与世界其他国度的重要诗歌节相媲美。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诞生,必将为这个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沟通,为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相异的人们心灵的交流,提供一种更为坚实的可能。
  高峰论坛的会场,来自塞尔维亚的著名诗人德拉根·德拉格伊洛维奇静静地坐在前排位置,聆听着诗人们的精彩演讲。
  德拉根说,他是怀着喜悦的心情接受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邀请的。他认为,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为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诗人的相识相知、经验交流以及新诗集的翻译出版提供了一个机会。他说,即使诗人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最起码也可以使她变为更加美好和更加人性的世界,作家和诗人可以为营造人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这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唯一道路。
  塞尔维亚是一个和中国有着友好关系的国度,也是一个具有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家,诗歌在他们民族的心灵世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德拉根先生给大家赠送了由中国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文诗集《红山之鸟》。笔者打开这本装帧精美的诗集,开始匆忙翻阅时,诗人吉狄马加先生为之撰写的序文中的一段话令人回味无穷:
  ——对于人类而言,特别是在今天这个让人忧虑的时代,诗歌的力量和其特殊的作用依然没有消失。无疑在面向未来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美好的诗歌!
  
  (三)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
  军旅诗人王久辛先生说,青海的确就是一方产生诗歌的沃土。青海成就了大诗人昌耀,如今又成就了一个具有国际意义的诗歌节,这一切充分表明,青海是一个具有了国际视野的诗歌大省,青海省政府的这种努力,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充分提升诗歌的地位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说,毫无疑问,青海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又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以及黑河的发源地。青海是江河之源,也是诗歌之源哪!
  中国现代诗歌泰斗艾青先生的夫人高瑛女士说,青海是诗人昌耀成长的地方,我十分怀念已故青海诗人昌耀。今天参加这次盛会,也是顺便来拜谒诗人昌耀先生的。他诗歌中的社会性、人民性很强,文化含量也很高,是位非常优秀的诗人。生前昌耀到北京时,曾来过我家,我们有过很好的交往。他的诗很好,人也非常好。对他的去世,我们非常痛心。
  在谈及青海的已故大诗人昌耀时,浙江诗人柯平的话语让人动情。他说,青海诗人昌耀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他的诗有很强的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在近30年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昌耀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共识。昌耀敢于面对真实的生活和人内心深处的矛盾、问题、痛苦,他是用诗、用经历、用生命来创作的人,昌耀被人们所接受,他的诗超越了他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昌耀的诗不仅没有被人们淡忘,反而更深地刻在人们心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昌耀的诗,昌耀被写入了诗歌的发展史,昌耀得到了应有的评价。希望有更多的后起之秀出现,汲取昌耀的精神营养……
  著名诗人雷抒雁先生也谈吐不凡:我到青海已不是第一次,大约在10年前我就来过这里。到过冷湖、察尔汗盐湖、不冻泉、青海湖……用双脚丈量了青海的广袤,看到了青海丰富的资源,到了这里才知道天有多高,才知道什么是宽阔;来到青海这片高天厚土,让人感到呼吸都开阔了,有多少联想、多少幻想都可以无遮无拦地展开,它给人以很大的精神空间,人的个性可以尽情地展示……
  《诗刊》杂志副主编、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李小雨说,在青海年轻一代的诗人中,她印象比较深的有参加过青春诗会的藏族诗人班果,还有近年来创作颇丰的藏族女诗人梅卓。她希望青海年轻的诗人在重视与外界交流的同时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写出自己的特点。
  在全国众多的文学刊物中,李小雨认为《青海湖》杂志办得很好,特别是诗歌的艺术质量在全国是有一定位置的。她曾经在诗刊办的诗歌选刊上,选过很多首发表在《青海湖》上的诗歌作品。
  是的,诗歌会真实记录一个生命的成长经历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尤其在青海,只要用心触摸这片神奇的土地,就一定会有深深的感悟,就会有优美的华章自心底流出。
  感谢诗歌,这种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它使我们坦诚的心胸曾经和罡风一起接近过天空!
  感谢诗歌,这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使我们一直以高昂的激情,精心构筑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可以这样说,通过这样的诗歌盛会,所有的嘉宾们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那就是:是诗歌眷恋着青海,是青海眷恋着诗歌……
  
  (四)
  
  天高云淡,阳光灿烂。诗人们眼前的青海湖一碧万顷,海鸥飞翔,湟鱼浅底。远处的雪山云雾缭绕,近处的草原牛羊满坡……这,就是壮美的圣湖;圣湖边,一个伟大的诗歌宣言就在这里诞生……
  《青海湖诗歌宣言》以诗意的语言,历数了诗歌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滋养人的精神的巨大作用,表达了人们对诗歌女神的热切呼唤。诗人们面对青海湖作出了庄严的承诺,以诗的名义,把敬畏还给自然,把自由还给生命,把尊严还给文明,把爱与美还给世界,让诗歌重返人类生活!
  《青海湖诗歌宣言》既把诗歌价值的彰显放在了显要的位置,同时又把尊重人类普遍的价值认同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
  紧接着,诗歌节诗歌宣言签名活动正式开始。本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诗歌宣言签名活动以"赞美生活,热爱诗歌"为主题,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人之间的诗意和谐。
  在雪山、草地、圣湖的见证下, 208位诗人在《青海湖诗歌宣言》的横幅上庄严地签下了他们的名字……
  远处,经幡猎猎;近处,群情激昂。世界诗歌的发展史上,关于青海湖的记忆,从这里开始……
  
  (五)
  
  如今,我们无比欣喜地看到,随着青海省一系列的文化、体育、经贸盛会的成功举办,被观察家们提出的“青海现象”日益引人注目。
  在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来临之际,青海人民出版社及时推出了厚重的诗歌专集——《通向世界的门扉》和《高大陆上的吟唱》。前者是献给诗歌节的具有史诗意义的礼物,后者是青海青年诗人方队的集中展示。这在青海的出版界,也同样可以称之为“青海现象”……
   短短10年间,随着青海的各种国际性节庆、会展、赛事活动的成功举办,其影响力和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不仅成为政府工作中的大事,而且日益成为广大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说“青洽会”、“郁金香节”、“青海国际藏毯展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大节庆活动的举办,更多地体现着物质和经济的特性,那么,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则更多地彰显着人文精神的品质。
  青海省的决策者们说,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我们不仅需要创造这样那样的物质财富,不仅要通过经济建设让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起来,而且我们还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要。如果两者不能双翼齐展,只靠一只翅膀飞行,不仅会飞不了多远就半途折翅,而且我们也永远无法飞得更高更远。
  有学者指出,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诞生,使高大陆上的青海拥有了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大品牌。这个品牌最富有创造力、最具魅力的一面,就在于它的精神品质。它不仅选择了诗歌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来传递人们质朴的感情和真纯的心愿,让人们在诗歌的光芒中亲近大地的美和人性的光辉,更重要的是,她将和谐这个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理念,通过来自世界的诗人们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如此高远的使命,在精神的高度上,又一次抬升了青海的文化地位。
  胜景撞击灵魂,诗意孕育梦想。
  美丽的青海湖在召唤,辽阔的青海高原在召唤……
  我们禁不住要说,诗人啊,请您在诗歌的故乡留下美好的记忆,书写出更加壮丽的篇章……
  (作者单位:青海日报社)
其他文献
为全面了解我市各级领导干部的健康状况,科学分析领导干部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健康水平,制定出针对性的健康促进措施,今年5—7月,我们组织专业人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即“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残疾或不虚弱,而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完满状态”,精心设计调查方法,采用临床医学、高原医学、卫生学、心理学、社会学对干部个群
期刊
一说到我国的粮仓,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湖广熟,天下足”的两湖平原,“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一年三熟的珠江三角洲,“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的东北平原,您能想到作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会成为我国未来的粮仓吗?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使粮食生产具有特殊性。如果充分保护好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利用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形成高原特色农业,青藏高原成为我国未来的粮仓是
期刊
人口素质主要包括人口的文化、健康、技能和思想素质等方面。由于人的思想不可视、不可触摸、不可度量,人们关注的只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贫富的资本、劳动、技术等原因,贫困的人的思想原因及思想反贫困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其实,国内外发展经济学家及研究者并不乏对贫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人的思想观念原因的考察。主要包括思想、精神、宗教伦理、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方面。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尚存在不
期刊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总是受到人类认识水平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局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拓展和提升,对于自然资源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仅仅在一个世纪以前,人类还自以为生存在一个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的世界中。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危机已不期而至,自然资源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如何解决有限的资源与
期刊
一、引言    最早的电子商务形式是EDI(电子数据交换)业务,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是为了方便贸易过程中的票据交换,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随着计算机产业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越来越把电子商务作为国际贸易领域的新手段而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随着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它已经对传统经济贸易方式产生了剧烈的冲击,推动了国际贸易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期刊
伴着春风夏雨,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己任的格尔木市人民法院全体干警,公正执法,热情服务,用辛勤和汗水再次浇铸出属于自己的荣誉。  2007年3月,格尔木市人民法院与全国50个法院一起荣膺"全国优秀法院",成为青海省唯一一家荣获"全国优秀法院"称号的先进集体。这是法院几届领导班子和全体干警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进取,在捍卫法律维护公正的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  该院在市委的领导和上级法院的指导下,坚持
期刊
纳·才仁巴力和宫日格玛两位同志调查、搜集、整理的《青海蒙古族民歌》一书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书由《劳动歌曲》、《宴席曲》、《婚礼歌曲》、《史诗歌曲》、《情歌》、《酒令曲》、(也叫猜拳歌)、《祝赞词曲》等7个部分、136首歌曲和曲调组成,是较全面、系统、完整地介绍青海蒙古族民歌的唯一版本。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一本研究青海蒙古族民歌,乃至研究整个青海蒙古族民间文学、社会学、民俗学,以及
期刊
地处祖国西北腹地的青海省,近几年来,在省、市政府的重视以及省观赏石协会和奇石文化协会的努力下,通过举办全国性石展、发展会员、组织石友参展等形式,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江河源奇石资源,并逐步将其定位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产业。青海三江源奇石在全国的知名度日益扩大,这让我们欣喜地看到——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被誉为“三江源”,省内高山大川广布,地质构造
期刊
2006年,海燕的创作再度大丰收,继《篷窗小语》和《青藏铁路》两本新闻著作出版之后,又推出了38万字的散文集《昨夜西风》。这些散文都是作者在紧张采访的余暇或南来北往的旅途中零敲碎打,日积月累而成的,既凝结着心血,又闪烁着文采,实在值得一读。  首篇作品《西行记》就将我带到了那块萦魂绕的高原:昆仑山、柴达木、饮马峡……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唤起了心底几多往事?几多回忆?我和海燕相识便是在那片荒凉而神奇的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西宁市湟源县于2018年获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称号,湟源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与经验对西宁市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课题选择以湟源县为例进行研究,希冀对西宁市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链  一、一二三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