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学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ryche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先进之林。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需要,创新教育已成为受教育者社会化的内在要求。语文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学科,坚持实施创新教育尤为重要,使学生由被动的维持性学习转向主动的创造性学习,这应该成为广大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努力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创新教育的实质,就是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将人类的科技、审美、劳动、文化等方面的符号化的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不同的学生特点出发,可创设不同的教学氛围和方法。一是导读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先由教师以课本为依据设计出由浅入深的导读题,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获得理论知识,学会运用,然后由此及彼,从课内练习到深层次的课外练习,互为补充渗透。如在学习应用文时先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编成填空题、问答题,课上引导学生完成;接着引导学生用已知理论知识去分析实例,在分析中明确不同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及常见毛病,然后,展示深层次训练题,引导学生作拓展性训练,巩固理论知识,培养运用知识去写作修改应用文的能力。二是电教媒体审美教学法。即运用知识化的电教媒体和课堂教学审美化的趋势进行教学的方法。例如,在讲授朱自清《荷塘月色》时,可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声音、色彩、动作、神态等浑然一体的优势,生动而充分地展现内容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文结构美、朗读音韵美,使事物的形、声、色、情、景、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为学生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沉浸在“意美以感人、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氛围中,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创新能力。三是自学研讨法。这种教学法是教师为学生列出自学提纲,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质疑,教师重点答疑。这种课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思想。多种课型交替运用,灵活变换,能不断地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学习的快乐感,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与探求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得以有效地发挥,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造,有时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优秀的教师常常会以学生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的灵感,及时给予肯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并有针对性地鼓励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解决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用自己创造性的“教”去诱发学生创造性的“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且要多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质疑、解疑,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针对语文教学目前以培养学生求同思维为主的现象,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质疑问难。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采用假象法、悬念法、一题多解法、创造性复述法、观察假象法等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孔乙己》一课中有这么一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名学生认为在同一句中既用“大约”又用“的确”是矛盾的,认为鲁迅先生用词不当。教师及时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然后引导学生从孔乙己前后的境况一步步深入分析点拨,使学生明确了鲁迅先生写作时遣词造句的深意。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其创造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示。
  创设质疑情境还要重视想象力的训练。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语文教学尤其要利用自身的优势,让学生借助语文材料不断扩展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智慧
  
  职业技术教育讲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发明创造。它是通过一切教育途径和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创新素质基础。因此,重视学生自身的创新活动,把学生在创新活动中所形成的创新思维以及所取得的创新收获经常地向广大学生展示传播,这既是对学生思维及创新收获的一种肯定与评价,同时也是一种导向,通过导向作用,对学生中那些不唯书本、不唯名人、不唯定论的创新精神及时肯定,给予赞扬,对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探求的某些理论新解、创新思维和创新做法,要加以推广,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达到发挥学生智慧的目的。创新教育要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和人的发展原则,立足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无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学就没有生命力。
  据悉,某学校有位老师曾出一道题问学生,雪化了变成什么?许多学生回答“变成水”,只有一位学生回答是“变成春天”。回答“变成水”的,老师都判为正确,而回答“变成春天”的,老师却判为错误。对此,许多教育家认为,回答“雪变成水”不足为奇,而回答“变成春天”则是富有创造力的表现。对新奇思维不及时加以鼓励,无异于扼杀学生正在萌芽的创造力。这正是我国传统教学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一直注重整齐划一同化训练的结果,缺乏个性化教育。结果,各具风采、洋溢旺盛生命力的学生,往往像泥土放在同一模具制成的坯一样,被培养成同一规格的“人”,学生缺乏自主性、创造性。创新教育的个性化教育则要求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变同化教育为异化教育,对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因学行教,因材施导,借此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大脑创造潜能。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意识,学生的创造个性才能真正得到培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南,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运用艺术化的方法,实施创新教育,积极引导,用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让语文教学在学生技术能力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①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1999(7)。
  ②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③薛焕玉、贾晓波、康万栋:《谁执牛耳?——未来世界的教育》,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