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下晚自习,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门前便会熙熙攘攘地流出人群,学生三三两两地往家走。曾瑶瑶也在其中,她去年从大同来到太原上学,今年已经是一名高二学生。大约走上十多分钟,就到了她和妈妈租住的小屋。
这是个典型的城中村,大多数楼房都是当地居民自建,通常都有四五层,租住的大多是从各地来太原陪读的家长。随着学生们下自习,本来安静的小楼多了些人气,不太隔音的房间,能够听到隔壁母女在讨论学校里的见闻。
近日,记者来到太原陪读家长居住集中的坞城村采访,发现这里每天都上演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故事,许多家长正用实际行动阐释着“昔孟母,择邻处”的教育理念。
“可怜天下父母心”
坞城村周边有四所学校:八一小学、九一小学、三十八中以及山大附中。山大附中是山西省重点高中,去年大约有40多人考入北大、清华。围绕这些学校,逐渐形成了一个“陪读村”。
轻轻敲开一家人的大门,记者看到,院子里围站着四位中老年女性,有说有笑。
得知记者来意后,她们笑着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陪读的,还不都是为了儿女将来能过得好点儿,少吃点儿苦嘛。”
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家长为了让子女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空间,顺利考入名牌大学,不惜放弃发展机会,甚至辞去稳定的工作,舍弃丰厚的收入来陪读。
66岁的李奶奶来自山西太谷县,是陪孙子读书的。她告诉记者,一家人的钱基本都给孩子花了。“一年的学费生活费得两万多啊!最主要的是,孩子在学校营养跟不上,哪能学习好呢?”
42岁的郑大姐来自大同。女儿总说在宿舍休息不好,从女儿上高二开始,郑大姐便辞掉了薪水不错的工作来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丈夫则留在老家工作供养她和孩子。
郑大姐告诉记者,现在她每天的作息时间完全围着女儿转。早上6点半起床,给女儿买豆浆或鲜奶、煮鸡蛋;8点买菜,11点做午饭;下午做些零活,下午5点做晚饭;晚上时常出去转一转,顺便接上晚自习的女儿回家;10点钟为女儿弄夜宵,然后守着她做作业;女儿晚上12点左右入睡后自己再睡觉。
这种生活作息是众多陪读父母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仅坞城村,陪读的父母就多达数百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县市,但为了同样的目标集中在这里,彼此间也经常互相交流高考的信息。
与郑大姐住同一层的还有另一位学生家长,来自朔州农村。他说,吃的米和面都是从老家带来的。“能省则省,难就难点,全家人都指望着孩子能出人头地呢!就是苦点累点也要撑住。”
父母用心良苦的背后,是他们坚信,现在照料好孩子的生活,孩子能专心读书,取得有更好的成绩。一些父母坚持认为,“现在的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什么都可以不管。只要考上大学就行,学会自理那是以后的事。”
无所事事的等待
学生住进”陪读村”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而陪读家长则很明显感觉到,陪读生活很多时间需要“被填充”。
张阿姨来自山西忻州,大概一年前,她在山大附中附近的坞城村租了这间不足30平米的房间,每天像陀螺般围着女儿转,盼着她考个名牌大学。这一年里,她不再跟其他同事一样上班,和熟悉的街坊邻居唠家常,更不能随心所欲地看电视。来到太原后,张阿姨的时间更多的是用于“等待”。
与张阿姨一样,来自太谷的李奶奶刚住在这里时也很不习惯,这里没有认识的老街坊,也没有熟悉的菜市场,更是长时间见不到家人。邻居也一直在换,送走了高三的,又新来了高一的。“楼下原来还有个婆婆,现在她陪读完就回家了。”李奶奶就形单影只了。
记者走访“陪读村”发现,每天下午,楼前总是坐满了许多“陪读妈妈”。她们坐在太阳底下织着毛线活,偶尔有人说话,话题总离不开孩子的学习成绩、陪读的心情。
没什么事情好做,是大多数陪读家长的生活写照。除了照料孩子的生活学习,属于自己的生活似乎已经消失了。
梦想与压力共存
这个略显热闹的村庄,表面上和其他城中村相差无几,但真正走进“陪读村”,你会发现,这里就好像压力锅,里面隐藏着巨大的压力。
经济压力存在于大多农村陪读家庭,住在李奶奶隔壁的王大姐家就面临这样的问题。
“到太原后,每天一睁眼,好像什么都要钱。”王大姐苦笑着说,以前在老家,农闲时能去工地打打零工,一个月也能赚上个1500元。吃的粮食自家种,蔬菜地里有。加上丈夫的工资,全家每月就有4500多元的收入。
来到太原“陪读”后,在外做建筑工的丈夫就承担了所有的经济来源,可就算不停干活,每月工资也不到3000元。前提是还必须跟着好一点的老板,能不拖欠工资。除去房租、电费、生活费,再把两个孩子的学费每个月平摊下来,家里也就所剩无几了。
经济压力压得夫妻俩喘不过气来,但他们仍然默默地扛着,尽量不让孩子知道。女儿上学压力很大,高一时就被第一批分到了实验班,可因为一次季考成绩不理想,她又被分回了普通班,这让她有很大的挫折感。王大姐回忆那天的情景,她当时还在老家菜地里干活,女儿打来电话,一直在哭,问她什么事情,也不说。放下电话后王大姐赶来学校,女儿还只是哭,什么话也不说。
“除了学习压力以外,我们的陪读无形中也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王大姐无奈地边说边摇头,特别是偶尔听到附近学校有学生因压力大而跳楼的传言,就更加揪心了,言谈之间也特别地小心。
在两天的采访中,记者接触到十多位陪读家长,但他们都不愿意留下姓名,也不愿意留下照片,“条件不好,怕孩子看到了会有想法。” 来自不同的地方,家长们却有着统一的认识。他们小心翼翼地对待孩子,唯恐一点点变动使孩子情绪受到影响。
有教育专家表示,陪读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还有现行招考制度的指挥棒作用,大家都是为了孩子能够进重点大学,以图增加求职竞争力。正如李奶奶所说:“如果家门口就有这样的好学校,就不用这么老远来读书了!”
这是个典型的城中村,大多数楼房都是当地居民自建,通常都有四五层,租住的大多是从各地来太原陪读的家长。随着学生们下自习,本来安静的小楼多了些人气,不太隔音的房间,能够听到隔壁母女在讨论学校里的见闻。
近日,记者来到太原陪读家长居住集中的坞城村采访,发现这里每天都上演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故事,许多家长正用实际行动阐释着“昔孟母,择邻处”的教育理念。
“可怜天下父母心”
坞城村周边有四所学校:八一小学、九一小学、三十八中以及山大附中。山大附中是山西省重点高中,去年大约有40多人考入北大、清华。围绕这些学校,逐渐形成了一个“陪读村”。
轻轻敲开一家人的大门,记者看到,院子里围站着四位中老年女性,有说有笑。
得知记者来意后,她们笑着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陪读的,还不都是为了儿女将来能过得好点儿,少吃点儿苦嘛。”
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家长为了让子女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空间,顺利考入名牌大学,不惜放弃发展机会,甚至辞去稳定的工作,舍弃丰厚的收入来陪读。
66岁的李奶奶来自山西太谷县,是陪孙子读书的。她告诉记者,一家人的钱基本都给孩子花了。“一年的学费生活费得两万多啊!最主要的是,孩子在学校营养跟不上,哪能学习好呢?”
42岁的郑大姐来自大同。女儿总说在宿舍休息不好,从女儿上高二开始,郑大姐便辞掉了薪水不错的工作来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丈夫则留在老家工作供养她和孩子。
郑大姐告诉记者,现在她每天的作息时间完全围着女儿转。早上6点半起床,给女儿买豆浆或鲜奶、煮鸡蛋;8点买菜,11点做午饭;下午做些零活,下午5点做晚饭;晚上时常出去转一转,顺便接上晚自习的女儿回家;10点钟为女儿弄夜宵,然后守着她做作业;女儿晚上12点左右入睡后自己再睡觉。
这种生活作息是众多陪读父母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仅坞城村,陪读的父母就多达数百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县市,但为了同样的目标集中在这里,彼此间也经常互相交流高考的信息。
与郑大姐住同一层的还有另一位学生家长,来自朔州农村。他说,吃的米和面都是从老家带来的。“能省则省,难就难点,全家人都指望着孩子能出人头地呢!就是苦点累点也要撑住。”
父母用心良苦的背后,是他们坚信,现在照料好孩子的生活,孩子能专心读书,取得有更好的成绩。一些父母坚持认为,“现在的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什么都可以不管。只要考上大学就行,学会自理那是以后的事。”
无所事事的等待
学生住进”陪读村”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而陪读家长则很明显感觉到,陪读生活很多时间需要“被填充”。
张阿姨来自山西忻州,大概一年前,她在山大附中附近的坞城村租了这间不足30平米的房间,每天像陀螺般围着女儿转,盼着她考个名牌大学。这一年里,她不再跟其他同事一样上班,和熟悉的街坊邻居唠家常,更不能随心所欲地看电视。来到太原后,张阿姨的时间更多的是用于“等待”。
与张阿姨一样,来自太谷的李奶奶刚住在这里时也很不习惯,这里没有认识的老街坊,也没有熟悉的菜市场,更是长时间见不到家人。邻居也一直在换,送走了高三的,又新来了高一的。“楼下原来还有个婆婆,现在她陪读完就回家了。”李奶奶就形单影只了。
记者走访“陪读村”发现,每天下午,楼前总是坐满了许多“陪读妈妈”。她们坐在太阳底下织着毛线活,偶尔有人说话,话题总离不开孩子的学习成绩、陪读的心情。
没什么事情好做,是大多数陪读家长的生活写照。除了照料孩子的生活学习,属于自己的生活似乎已经消失了。
梦想与压力共存
这个略显热闹的村庄,表面上和其他城中村相差无几,但真正走进“陪读村”,你会发现,这里就好像压力锅,里面隐藏着巨大的压力。
经济压力存在于大多农村陪读家庭,住在李奶奶隔壁的王大姐家就面临这样的问题。
“到太原后,每天一睁眼,好像什么都要钱。”王大姐苦笑着说,以前在老家,农闲时能去工地打打零工,一个月也能赚上个1500元。吃的粮食自家种,蔬菜地里有。加上丈夫的工资,全家每月就有4500多元的收入。
来到太原“陪读”后,在外做建筑工的丈夫就承担了所有的经济来源,可就算不停干活,每月工资也不到3000元。前提是还必须跟着好一点的老板,能不拖欠工资。除去房租、电费、生活费,再把两个孩子的学费每个月平摊下来,家里也就所剩无几了。
经济压力压得夫妻俩喘不过气来,但他们仍然默默地扛着,尽量不让孩子知道。女儿上学压力很大,高一时就被第一批分到了实验班,可因为一次季考成绩不理想,她又被分回了普通班,这让她有很大的挫折感。王大姐回忆那天的情景,她当时还在老家菜地里干活,女儿打来电话,一直在哭,问她什么事情,也不说。放下电话后王大姐赶来学校,女儿还只是哭,什么话也不说。
“除了学习压力以外,我们的陪读无形中也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王大姐无奈地边说边摇头,特别是偶尔听到附近学校有学生因压力大而跳楼的传言,就更加揪心了,言谈之间也特别地小心。
在两天的采访中,记者接触到十多位陪读家长,但他们都不愿意留下姓名,也不愿意留下照片,“条件不好,怕孩子看到了会有想法。” 来自不同的地方,家长们却有着统一的认识。他们小心翼翼地对待孩子,唯恐一点点变动使孩子情绪受到影响。
有教育专家表示,陪读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还有现行招考制度的指挥棒作用,大家都是为了孩子能够进重点大学,以图增加求职竞争力。正如李奶奶所说:“如果家门口就有这样的好学校,就不用这么老远来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