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和笃雅的吴福辉先生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看到先生,是在现代文学馆的图书大库,那时我正参与筹备文学馆C座的文学史展览,为搜集图片、内文、图书封面等资料经常进出大库,库管员时为大门口王师傅的女儿贤英。犹记得大库的窗子很大,透进来和煦明媚的阳光,阳光里一位英气十足的老者正在桌上翻书,王贤英虽比我年纪小,却是“前辈”,比我早工作很多年,老者称她“小王”,小王称老者为“吴馆长”,二人如祖孙般,亲切地说些话。偶尔,“吴馆长”也会来食堂吃午饭,他个子真高,背个大单肩包,自己端着饭盘,盛好后坐在饭桌前大嚼,很洒脱的样子。问过“小王”才知道,此人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吴福辉。孤陋的我之前只知道他是《现代文学三十年》的作者,还不知他半辈子都在文学馆工作。吴馆长那时是为了写作《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查找资料和搜集图片,在大库伏案好一段时间,向小王了解了不少当时馆藏图书管理的情况。后来,听说他提出自己捐的图书直接进入大库,而不是进入文库(图书大库借阅手续相对简单,更方便读者;图书文库保存条件更好,借阅相对麻烦),我猜这个行动是吴馆在那时候“田野调查”基础上做出的选择。他身上扑面而来的是大学者气,没有什么“官味儿”,这是当时最深刻的感受。
  第二次见到先生,是梁海春副馆长主政文学馆的时候。当时举办文学展览开始苦于没有专业人员指导,梁馆长出面请吴馆长出山。吴馆长就真的来了,带着那厚厚的一叠展览脚本。开宗明义表示自己只提出这一遍意见,其后怎么修改、设计、布置,他不再发言。然后开始一页一页过,一条一条提意见,我一项一项记录,心里的敬佩就甭提了!一上午的改稿会结束,吴馆长拿出了几本《石斋语痕》题字送给在座的几位,我也有幸得到一本,时间是2015年3月31日,上面还钤了“石斋语痕”的印章。怀着崇敬的心情请求和吴馆合影,他爽快答应。这天中午大家一起在食堂用餐,问起他带博士研究生论文选题的情形,他说“反正跟我读,写什么都自由,但写海派就容易成功”,然后爽朗地大笑。
  2015年3月31日与吴福辉先生在现代文学馆B座301合影,桌上放的是打印的展览脚本,笔者手里拿的是吴馆长签名赠送的《石斋语痕》
  第三次见先生是有一年的春节,我跟计蕾主任去华威北里小区看望老作家,出来后在院子里竟然一头撞上了吴馆长。呼呼的北风里吴馆长一个人显得有点落寞,并且忧心忡忡的样子。他跟计主任说自己正在整理藏书,挑出一批文学馆馆藏里已经有的,捐给辽宁鞍山的母校,同时还在整理书信。书信太多了,他要一一甄选,将没有价值的、不适合公开的都挑出去,这个工作量真大。计主任说您别这么忙活了,这也不是着急的事,慢慢干,不行我派个人帮您整理。吴馆长未置可否。最后看来,他还是亲力亲为地做完了所有的甄选工作。
  第四次见先生就是和同事一起去他家里拉书了。我们装备整齐,穿上工作服,戴上帽子、手套、口罩,拉着无数的纸箱,挥舞着裁纸刀割胶带,在吴馆长家里大干起来,把他几个屋子里、书架上的图书“扫荡”一空。这天是2019年4月15日,我还在朋友圈里记述:“今天到吴福辉老师家打包他捐赠的第二批书,共37箱。吴老师再见仍是那样高大、洪亮,气色不错,只是清减了许多。他就要远赴加拿大一享天伦了,石斋会想念它的主人吗?”想来这是吴馆长做完肠胃手术后不久。我们在屋里搬书时,他就和计主任在书房里一一交代那些宝贝——书信,吴老师整理了一份详细的目录,还有一些情况说明,都写在一张白白的纸上,他跟计主任逐封核对,直到我们装箱完毕。
  我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全新的《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这本由吴馆长任副主编的辞典出版于1992年,早就绝版了,其内容非常准确,编排极其合理,当时征集部所有同事共用计主任珍藏的一本,都快翻烂了。见我面露想要之色,吴馆长立即从最顶层取出一本,题词赠送。我还在他的书桌上看到很多小石头和非常多的兔子,问起来,吴老师谈兴很浓,说自己受李凖的影响看石,后来就自己访石、问石,把卧室和书房摆了很多石头,于是就叫石斋了。至于兔子,那是因为他属兔,晚辈们就送他一些兔子,他很喜欢。吴馆长说着高兴,又送了我一本新版的《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这天我的收获太多了,后征求计主任同意,回送了吴馆长一只老北京的兔儿爷,聊表寸心。
  第五次见先生则是四个月后,吴馆长去加拿大前终于和我们商定了拍摄传记片的时间。那是8月底9月初的一个周末,正是炎炎夏日,吴馆长没让我们跑到他家,而是自己来到文学馆参加拍摄,访谈人是他的女弟子尹诗。共拍摄了两天,从头听到尾,仿佛享受了两场高端学术讲座。吴馆长逻辑清晰,声音洪亮,话语极有感染力,充满感情。我深深记得他说的两点:一是人群中总会有一小撮人喜欢文学,要做文艺青年、文艺中年和文艺老年,文学是边缘了,但不会消失,这个时候正适合坐冷板凳,静待文学热起来。二是现代文学馆一直存在搞行政和搞研究两支队伍,这不是一天两天了,做领导的应当一碗水端平,用心调和。
  第二天访谈间隙,吴馆长摘下眼镜休息时,我坐在旁边突然发现他眼镜的一条镜腿翘起来了。常戴眼镜的人多少会知道,这样不平很容易导致眼睛疼和头疼,一时手痒难耐,拿起來左右掰弄,希望能调整好。谁知吴老师的眼镜年久,材质也和我们戴的不同,刚一用力镜腿就“啪”的一声,断了!当时我就傻眼了,瞅向吴馆长。他没有丝毫愠色,叮嘱快找胶布缠上,糊弄完拍摄再说。倒是计主任给我打圆场:“硕士、博士都不算什么,现在正式授予你大力士学位。”吴馆长也笑得很开心。
  那天我一直过意不去,拍摄完成后,借着送吴馆长回家的便当,拉着他去了潘家园眼镜城,在一家相熟档口给吴馆长重新配了一副他们那最好的眼镜。吴馆长非常配合地坐在那里验光、测瞳距,一瞬间,有种亲切的情意涌上心头。吴馆长告诉我因为朱珩青老师还在睡午觉,他就不招呼我上楼喝茶了,然后坚持把我送到天桥旁挥手告别。这幅画面就一直留在记忆中,仿佛还在昨天。
  后来为了辅助完成《中国现代文学馆与我走过的路——吴福辉先生访谈录》的编辑,我将文学馆所有吴馆长写作的书都借出来拍摄,借此机会,遍读了这些书,其中《带着枷锁的笑》《京派小说选》和《沙汀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馆长的学问是带着深情的,带着人间烟火气的,风格是爽快、明朗的、津津有味的,尤其是《京派小说选》的那篇序言《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深入浅出、鞭辟入里,读得我大气都不敢出,太精彩了。
  就在吴馆长去世前一天,我们开组织生活会,小组里很多是来馆工作二十多年的同事们,不知为什么突然就聊起了吴馆长,大家回想着他的音容笑貌,谈论起他退休那一段时间的事情。第二天,唁电就如雪片般飞来。北京大学中文系说吴馆长“风清气正、机智有情,流而有节,惠学及人”;清华大学中文系挽联称吴馆长生活有趣味、人情真练达,“学术无偏至,京海雅俗齐物论;鉴赏最中肯,名著岂止‘三十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唁电中说吴馆长“精神通达,笔趣温润,文通京海血脉,书解南人北人。其文美,其思广,其人真。超然中看文坛风雨,独思里觅人间诗魂”。这些中肯的言语,再加上宫立老师的敦促鼓励,使我不揣浅陋,记录下自己有幸与吴馆长的五次接触。
其他文献
摘要:体型书写作为人物外形最直接的呈现,指引了人物形象的生成。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对瘦者的书写,改造和重构了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观念,流露出他在中西杂糅、新旧交错的文化风气和毁誉参半的舆论评价中,抵抗殖民趣味,表白民族认同的刚劲姿态。鲁迅與他笔下瘦者的互动,一方面是他基于自身体貌和生命体验的建构与想象,与他的生命轨迹暗合;另一方面也照亮了鲁迅的文化心理,达成了理想的聚合与精神的自塑。  关键词:《故
期刊
傅刚,1956年生,1996年至1998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完成博士后研究,后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会长、先秦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代表著作有《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昭明文选〉研究》《〈文选〉版本研究》《萧统评传》(合作)《〈玉台新咏〉与南朝文学》《汉魏六朝文学与文献论稿》等。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春秋左传》校注及研究
期刊
摘要:“爱的哲学“是冰心艺术观念的核心。冰心持续一生的写作都在谈“爱”,其实并非是要回到基督信仰,而是通过加深人类的内在经验,不断地扩大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以正义与和平为权威的人类社会。冰心的写作开始于这个单纯的梦想,而留给后人的则是一个多向而丰富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冰心 爱的哲学 女性观 儿童观  关于冰心,王炳根先生有这样一句精到的评论,他说,冰心是一个“单纯”而又“多向”的女作家。
期刊
摘要:唐继尧与蔡锷一同参加过倒袁护国运动,但大众多知蔡锷而不知唐继尧。诗歌方面,相较蔡锷,唐继尧的佳作不少,在民国武人中独树一帜。唐继尧大半生戎马倥偬,其很多诗歌也跳出了拘泥声病、矜伐学问的文人诗藩篱。  关键词:唐继尧 诗歌创作 护国运动  蔡锷与唐继尧,同为倒袁护国的民国伟人。但普罗大众多知蔡锷而不知唐继尧,历史学家则对蔡、唐的功业及二人之间的关系颇多分歧,褒蔡贬唐者甚多,同褒二人者亦不少,认
期刊
摘要:作为明季清初文坛的重要人物,吴伟业的诗文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从其诗文中更能反映出清初明代遗民普遍的心态和思想状态。通过将吴伟业的诗文和其人生经历进行“对读”,不难发现其诗文表达和情感抒发与其现实生活中的选择、行为存在抵牾。从这些矛盾和抵牾之处反观其诗歌文章,可以发现吴伟业通过强烈的自我批判、在感怀历史与叙事记述中消解其人生选择的自主性等表达手段,对自己的生平遭际和“贰臣”身份进行自我辩解
期刊
摘要:夏志清的论述中呈现出“真实”与“理智”两个鲜明的特点。前者根植于道德视野(moral vision),蕴含了其位于道德外围的清晰思考。后者通过其抒情传统得以最大程度的外化,在对文学史的重新书写中发掘本土固有的现代性。二者在夏氏的论述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我们了解和借鉴夏氏的治学方法提供了重要指导。  关键词:夏志清 《玉梨魂》新论 道德批评 感伤言情  从改革开放开始,夏志清《中国现代小
期刊
毛尖:在今天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谈语文《学本》特别重要。老倪身上特有的“延宕”气质使《学本》成为漫长时间中精心打磨的结晶。《学本》是文本的舍利子,选文及其辅读真是非常丰厚,值得品阅。“原点”是老倪的另外一个关键词。《学本》不仅符合老倪的个人特色,而且确实有些个“原点性”特征。那么,先请老倪自己来介绍一下关于《学本》的构思和构架。  倪文尖:《学本》的由来可以追溯到20 世纪90 年代末。那时我和罗岗
期刊
摘要:在诗歌结构编排上,李贺独特的跳跃性结构往往能达到现代戏剧中出现的“间离”效果。此外,其叙事诗的叙事手法上与现代电影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选择《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一诗,旨在分析其中独特的叙事方法,与此同时挖掘李贺难能可贵的创作视角,探索诗人内在的创作心理。  关键词:李贺 电影化叙事 童话色彩 共情效果  电影化叙事  (一)二元视角结合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的前四句是整首诗的开端,
期刊
摘要: 20世纪70年代,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出版了《影响的焦虑》,其独树一帜的误读理论引起国内外文学理论家的关注。本文将理清《影响的焦虑》中误读理论的几个核心概念,并围绕“克诺西斯”误读策略展开研究,力图剖析这种表面的“自我消解”行为背后所体现出的强者诗人的蓄势待发,通过总结学界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评价,以此为基础对布鲁姆理论进行再批判。  关键词:布鲁姆 《影响的焦虑》 克诺西斯
期刊
摘要:唐代边塞诗中的云意象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或营造恶劣的自然环境,或传递思乡怀归的情感,或成为战争爆发的预兆,或作为边塞地域的象征等。云意象受边塞地域环境和自身文化内涵的共同影响,产生出独特的审美意蕴,在边塞诗中被赋予悲苦与雄奇的双重审美特征,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兼具优美与雄壮风格的重要意象。  关键词:唐诗 边塞诗 云 意象  在古代诗歌的众多意象中,“云”是被无数诗人吟咏、描摹,并寄寓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