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斌诗歌创作与传播场域的多元共生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xiao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小斌作为朦胧诗创作潮流中的代表性诗人,其诗歌传播经过了四十余年的历程,既有精英群体的密切关注,也有大众传媒的助推而走向普罗大众.梁小斌及其诗歌凭借期刊、选本传播走向诗坛,开始置身于公共空间;大众消费语境下,电视、互联网传播延展了其诗歌的传播场域,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活动传播与诗人的主体性介入紧密相关,有效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良性互动.从传播场域视角考察,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传播媒介的更迭以及诗人主体的介入,梁小斌诗歌的传播效果总体上是积极正向的.如何建构诗歌创作与传播媒介多元共生的关系,梁小斌的诗歌传播也给当代诗坛带来一定的思考.
其他文献
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为例,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和关联理论,融合认知与语用视角探讨中国政治话语隐喻的运作机制及语用功能.研究发现:中国政治话语隐喻在认知语境的制约下,使得源域的相关概念选择性地映射到目标域中,听话人借助语境进行语用推理,在政治话语和政治语境假设之间找到最佳关联,进而推知隐喻背后所传达的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内涵意义;隐喻在政治话语中发挥了重要的认知与交际功能,旨在引导国内民众正确理解政治思想,消除西方受众对中国政治的误解,有效促进中国声音在国内外的传播.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艺术类课程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研究特殊时期线上教学的理论与意义、教学内容与形式是高校艺术类课程在信息时代的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在线教育的需要.艺术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对课堂有良好的补充作用,能使教学方式和课堂内容从多个维度得到拓展.多渠道的线上教学模式能够降低艺术学习的门槛和难度,从而有效改善教学效率并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研究高校艺术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内容、方式、比例并根据其特点、性质来决定教学模式,使之可以达到互联网时代课程深化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