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播在传播学中被定义为: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大众传播与教育传播是人际传播的两种基本形态。语文传播是教育传播的一种,是语文教育者按照一定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语文知识、技能、思想、观点等传递给特定对象的活动,是语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有把语文传播归于大众传播的分类,特指运用语文手段和方法进行大规模信息生产与传播活动。本文遵从教育传播的语文传播分类。
叶圣陶语文传播的实践活动
叶圣陶一生都在进行着语文传播工作。他在语文教育领域终身耕耘,从教书、著述、编辑、出版、组织、领导等各个方面,全面而系统地进行语文传播工作,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叶圣陶1907年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1911年毕业后当了10年小学教师。1914年开始发表了10余篇文言小说,1919年加入新潮社,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在19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九·一八”事变之后,他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成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简洁,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①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②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
叶圣陶将一生投注于新闻业。1923年到1929年是叶圣陶出版工作的新时期。他编辑了很多著名的杂志和报纸。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过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其中《开明国语课本》、《国文百八课》等都是有开创性特色的语文教材。
叶圣陶1923年参与编写我国新学制中学国文科的第一个完备的课程标准,即《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根据自己长期研究的成果,提出并确认“语文”这一学科名称。而且他亲自拟定《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成为新中国语文教育的重要纲领性文件。1956年他提出改进语文教学,编制文学、汉语和作文三套课本的分科教学建议。1960年,他重新制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79年,他再次领导成立全国语文教学研究会,指导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大纲工作。
“如果有人问我的职业,我会说,我的第一职业是编辑,我的第二职业是老师。”叶圣陶说。叶圣陶曾花费他人生的许多时间于编辑和出版工作。上海商务印书馆是叶圣陶编辑工作的起点。他于1923年成为该馆的编辑。在1930年年底,叶圣陶辞去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工作,成为开明书店的编辑,开始编辑中文书籍和儿童故事书。他从未停止过自己对“最初和最终”的职业的热爱。在抗日战争中,叶圣陶与他的家人一并移居乐山,并在国立武汉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他回到上海,在开明书店继续他的编辑生涯。
叶圣陶对现代汉语的视角促进了中国现代新闻业的发展。叶圣陶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他又编纂和规范了出版物的汉字,并且规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他所做的努力帮助改进了编辑工作的质量与组织结构。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加快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圣陶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叶圣陶语文传播思想来源
西学东渐的影响。19世纪初,经过2000多年的孕育和演变,中国语文传播思想开始质的变化。1904年的癸卯学制改革,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语文开始走出科举典籍的约束,开始学习西方语言与文化。五四运动之后,白话文取得完全的胜利,新式标点、横式排版被普遍使用,国语国文课从读经讲经中彻底解放出来。叶老从1911年开始担任小学教师,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正是接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的突出表现。
封建士大夫的道德精神。20世纪初,那一代提倡自由民主精神的人,最初是一批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封建士大夫,其次他们是一批国家精英。他们从五四到一二九,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一直具有封建士大夫的精神特征。中华民族精神包含士大夫精神。从先秦到明清,中国道德精神主要是士大夫精神。他们充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有立志为民请命,努力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的语文优势。中国语言与文字等作为语文传播媒介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达5000年的历史传承,中国语文早已创造世界奇迹。叶圣陶在对古代学文讲究“吟诵”方法的评价中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③但叶老还注意吟诵的缺陷,还要求与内容理法的探讨结合,避免以偏概全。这种有选择的吸收,是对传统语文最好的继承。
叶圣陶语文传播思想的现代价值
叶老在一生语文传播的追求中,给予我们很多启发。首先是他对儿童、青少年学生、教师、社会公民等的关心与爱护、尊重与体贴。从传播角度看是对受众的态度与评价。他认为语文教育的根本就是培养人。他“立诚为本”,数十年坚持,反复申说,并且身体力行。许多学生、教师都成为他终生的朋友。他把“读书、作文、做人这三者联系起来,肯定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人们正确运用祖国语文来吸收知识,表达情意,从而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健全的公民”。④这是叶老进行语文传播的宗旨和价值追求,今天仍然是语文界的最高目标。
其次,他善于运用多种语文媒介,进行广泛的语文传播。他在大中小学的几十年教学中,从教材的编辑与选用、教法的改革与提高、教学效果的成效如何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仔细的考虑,大胆吸收古今中外教育成果,创设出“语文工具”理论。他利用语文工具,去进行文学创作,成就他教育小说家的美名;而他在儿童文学方面的成就,正是他利用童话进行更广泛语文传播的实例。他编辑并出版的语文教材、语文刊物,形成一个进行语文传播的系列,从学校到社会、从课堂到生活,何时何处都有语文的存在。
再次,他善于总结语文的传播手段,探讨丰富的语文传播技巧。1924年,他提倡加强说话训练,认为说话训练是“产生与发表的总枢纽”。1949年,他将听、说、读、写四项一并提出,从而使其成为语文的基本能力。“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与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⑤还有他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原则,“教育的本旨就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必须重视直观,“就是跟事物直接接触”,无不体现语文传播的深厚积淀。
最后,他成为语文传播的学界泰斗,影响一代代中国人的语文学习与语文生存方式。中国学生从笼统玄妙的语文中解放出来,学习明白晓畅的汉语文,使用清新自然的口语,完成汉语文的日常传播与文化传递。百年语文的发展,正是叶老长期倡导与坚持的方向。
注释:
①②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序。
③④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85页、764页。
⑤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听、说、读、写都重要》,1994年版,219页。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编校:郑艳
叶圣陶语文传播的实践活动
叶圣陶一生都在进行着语文传播工作。他在语文教育领域终身耕耘,从教书、著述、编辑、出版、组织、领导等各个方面,全面而系统地进行语文传播工作,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叶圣陶1907年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1911年毕业后当了10年小学教师。1914年开始发表了10余篇文言小说,1919年加入新潮社,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在19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九·一八”事变之后,他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成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简洁,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①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②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
叶圣陶将一生投注于新闻业。1923年到1929年是叶圣陶出版工作的新时期。他编辑了很多著名的杂志和报纸。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过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其中《开明国语课本》、《国文百八课》等都是有开创性特色的语文教材。
叶圣陶1923年参与编写我国新学制中学国文科的第一个完备的课程标准,即《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根据自己长期研究的成果,提出并确认“语文”这一学科名称。而且他亲自拟定《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成为新中国语文教育的重要纲领性文件。1956年他提出改进语文教学,编制文学、汉语和作文三套课本的分科教学建议。1960年,他重新制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79年,他再次领导成立全国语文教学研究会,指导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大纲工作。
“如果有人问我的职业,我会说,我的第一职业是编辑,我的第二职业是老师。”叶圣陶说。叶圣陶曾花费他人生的许多时间于编辑和出版工作。上海商务印书馆是叶圣陶编辑工作的起点。他于1923年成为该馆的编辑。在1930年年底,叶圣陶辞去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工作,成为开明书店的编辑,开始编辑中文书籍和儿童故事书。他从未停止过自己对“最初和最终”的职业的热爱。在抗日战争中,叶圣陶与他的家人一并移居乐山,并在国立武汉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他回到上海,在开明书店继续他的编辑生涯。
叶圣陶对现代汉语的视角促进了中国现代新闻业的发展。叶圣陶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他又编纂和规范了出版物的汉字,并且规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他所做的努力帮助改进了编辑工作的质量与组织结构。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加快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圣陶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叶圣陶语文传播思想来源
西学东渐的影响。19世纪初,经过2000多年的孕育和演变,中国语文传播思想开始质的变化。1904年的癸卯学制改革,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语文开始走出科举典籍的约束,开始学习西方语言与文化。五四运动之后,白话文取得完全的胜利,新式标点、横式排版被普遍使用,国语国文课从读经讲经中彻底解放出来。叶老从1911年开始担任小学教师,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正是接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的突出表现。
封建士大夫的道德精神。20世纪初,那一代提倡自由民主精神的人,最初是一批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封建士大夫,其次他们是一批国家精英。他们从五四到一二九,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一直具有封建士大夫的精神特征。中华民族精神包含士大夫精神。从先秦到明清,中国道德精神主要是士大夫精神。他们充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有立志为民请命,努力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的语文优势。中国语言与文字等作为语文传播媒介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达5000年的历史传承,中国语文早已创造世界奇迹。叶圣陶在对古代学文讲究“吟诵”方法的评价中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③但叶老还注意吟诵的缺陷,还要求与内容理法的探讨结合,避免以偏概全。这种有选择的吸收,是对传统语文最好的继承。
叶圣陶语文传播思想的现代价值
叶老在一生语文传播的追求中,给予我们很多启发。首先是他对儿童、青少年学生、教师、社会公民等的关心与爱护、尊重与体贴。从传播角度看是对受众的态度与评价。他认为语文教育的根本就是培养人。他“立诚为本”,数十年坚持,反复申说,并且身体力行。许多学生、教师都成为他终生的朋友。他把“读书、作文、做人这三者联系起来,肯定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人们正确运用祖国语文来吸收知识,表达情意,从而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健全的公民”。④这是叶老进行语文传播的宗旨和价值追求,今天仍然是语文界的最高目标。
其次,他善于运用多种语文媒介,进行广泛的语文传播。他在大中小学的几十年教学中,从教材的编辑与选用、教法的改革与提高、教学效果的成效如何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仔细的考虑,大胆吸收古今中外教育成果,创设出“语文工具”理论。他利用语文工具,去进行文学创作,成就他教育小说家的美名;而他在儿童文学方面的成就,正是他利用童话进行更广泛语文传播的实例。他编辑并出版的语文教材、语文刊物,形成一个进行语文传播的系列,从学校到社会、从课堂到生活,何时何处都有语文的存在。
再次,他善于总结语文的传播手段,探讨丰富的语文传播技巧。1924年,他提倡加强说话训练,认为说话训练是“产生与发表的总枢纽”。1949年,他将听、说、读、写四项一并提出,从而使其成为语文的基本能力。“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与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⑤还有他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原则,“教育的本旨就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必须重视直观,“就是跟事物直接接触”,无不体现语文传播的深厚积淀。
最后,他成为语文传播的学界泰斗,影响一代代中国人的语文学习与语文生存方式。中国学生从笼统玄妙的语文中解放出来,学习明白晓畅的汉语文,使用清新自然的口语,完成汉语文的日常传播与文化传递。百年语文的发展,正是叶老长期倡导与坚持的方向。
注释:
①②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序。
③④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85页、764页。
⑤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听、说、读、写都重要》,1994年版,219页。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