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应当拥抱小公司创新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D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中国制造的真正实力。现在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产能富余之困境,这恰恰也成为了美国小公司创新链条制造能力缺失的一个“解”。
  上一轮工业革命带来的全球创新浪潮,虽然源头是欧美,但中东国家也受益颇大,因为中东掌握了工业创新链条中最重要的环节——能源。
  而新兴的计算和信息技术科技革命带来了新一轮的创新浪潮。这一轮创新浪潮是积木式(或者叫模块化)的,它意味着,中国即便没能成为创新源头,也可以成为全球创新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
  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积淀已久的中国制造。
  小公司创新浪潮到来
  从近几年的全球科技领域投资情况可以发现,美国的高科技创新浪潮现在有一个新的趋势——大量小型创新公司崛起。
  这些小公司不像我们国内由万众创新的互联网创客在做,而是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他们的原始科技成果大都来源于高校,做的事情都是将高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以前在美国这种任务都是跨国企业在做。但自上世纪80年代拜杜法案出台后,高校的科技成果有了走出来的基础,小科技公司反倒比大公司更有优势。
  它们能把高校里的实际发明人邀请来做公司的创始人或股东,股权激励也比大公司更开放,这就使得国外的先进科技几乎越来越多地掌握在了小公司手里。
  过去30年,我国的科技合作一直是围绕微软、英特尔这样的500强跨国企业开展的。这对于我国的意义是助我们建立起了制造能力,而现在即便是与500强企业合作也不太能把我们带向更远。
  从过去几年500强企业的行动可以看到,它们也在积极并购具有创新技术的小公司,500强企业自己的某些研发能力也在衰退,自己的技术能力解决不了全部的问题,并购中小型创新公司成为一种选择。
  但中国一定还要往前走,才能真正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有立足之地。和世界500强企业一样,我国也需要找到这些从美国高校里拿科技成果来做转化的前沿创新小公司。
  积木式创新是最大特色
  在美国这一轮小公司科技创新浪潮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积木式创新。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即插即用——在研发和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上都可以找到即插即用的公司为你服务。
  海银资本投资了美国一个私人航空航天公司XCOR。这个公司现在一共只有110人。他们在加利福尼亚的沙漠里做出了一架航天飞机,而在以前,这是难以想像的,没有美国宇航局那种有成千上万人的大组织集体合作,几乎是没有任何可能。XCOR依靠的就是创新协作,这家公司的单项优势是发动机,剩下的问题,比如航天飞机需要的机翼、起落架、整机结构、救生系统等,全部外包。
  以前,大企业囊括了科技成果从研发到产业化到产业链的全过程,而现在,一些大企业内部的各个独立功能都被拆分成了小公司。小公司只要有一个强项,其他的小公司就可以围绕这个强项“搭积木”,利用自家的强项,形成一个大系统,这样的效率现在已开始显现。
  这种强强合作的系统也可以称为“新木桶理论”:一堆长板结合能够形成一个装水量更多的桶。这在以前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过去外部协同非常困难,大企业之间的合作谈判流程总是非常长。但现在即插即用的积木式创新的成型,使得很小的公司也可以做很复杂的东西。
  


  中国制造兼具开放和大规模
  创新从大公司转移到小公司,效率提升了,但也碰到了一个瓶颈——小公司的规模化制造能力。
  根据我们在美国长期做投资的观察,这类创新小公司都以研发见长,没有大规模生产能力和全球销售能力,公司估值很低,想要获得大规模融资非常困难。
  问题就来了,没有融资,就没钱大规模建厂和拓展全球市场,估值就又起不来,就更难融到钱,陷入没有鸡没有蛋的悖论中。
  而现在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产能富余之困境,这恰恰也成为了美国小公司创新链条制造能力缺失的一个“解”。
  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中国制造的真正实力。中国是全球唯一的开放的大规模制造基地。日、韩、欧洲都有大规模制造能力,但是不开放。小米为什么诞生在中国?因为在其他地方,你找不到一个开放的第三方公司帮你生产100万台手机。开放制造和大规模产能同时兼具的,只有中国。
  前段时间,国务院参事汤敏和经济学家左小蕾向权威机构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支持国外中小科技企业和中国制造业直接对接。中国的制造能力是现成的,而且技术诀窍(know—how)都有,只需要改一下生产线,形成生产能力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可能是解决美国乃至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爆炸之后所面临全球生产瓶颈唯一的解。如果我们能把这个解提供给全世界,就意味着在未来的创新链条里面,中国会取得足够大的影响力。
  所以我们应当思考的是,即使没能成为全球创新浪潮的源头,中国能不能在创新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形成控制?也许我们的创新能力还不如发达国家强,但我们手中制造这张牌相当厉害,可以为创新产业链提供支持,反过来也会是足够强的控制力。

其他文献
曹妃甸的起伏腾挪,恰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缩微影像。  “我应该是见过中央常委最多的老百姓了。”王钟敏是曹妃甸第一批上岛的建设者。十余年里,他以一个建设者代表的身份,向到访曹妃甸的十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介绍过曹妃甸。  2005年2月,首钢搬迁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正式落户曹妃甸。之后一年多时间里,中央政治局常委密集奔赴曹妃甸考察。2009年,李克强考察曹妃甸,调研应对金融危机之策。2010年,习近平
期刊
9年试水,首钢搬迁曹妃甸已成为区域产业融合的样板。  每周日下午,张新国都会准时出现在北京石景山区老首钢的东门,坐车去唐山曹妃甸。周五下午,再从曹妃甸坐车回京。  张新国是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首钢京唐公司)炼钢部脱磷区转炉作业区作业长。2005年3月,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开始吹沙造地,2010年6月一期工程建厂投产。从此,首钢京唐公司的4000多名北京籍员工便成了“候鸟”,定期往返于京
期刊
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和这家名不见经传的研究院,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重视?  时光回到2012年的8月,已出差多日的刘若鹏,放下手头的工作,带着妻子,从湿热的深圳来到北戴河国海宾馆。  一个月前,刘若鹏接到深圳市委组织部通知,他被邀请参加当年的北戴河休假。这是一份难得的殊荣,多年来,这项活动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各领域高级专家和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在一群年逾花甲、古稀的同行专家当中,刘若
期刊
流动性收紧,全球投资者极度紧张  据随着三季度谢幕,市场突然转向。9月底10月初,全球主要股市都明显下跌,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有俄罗斯、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无不如此(当然,中国A股除外)。  路透援引欧洲最大的独立投资公司Schroders的基金经理Remi Ajewole的评论称:“过去三年里炒股实在太容易了,但如今却变得越来越难。很不幸,你现在投资的时候不得不系好安全带……你必
期刊
当IPO的光芒散去,卸任CEO转向战略设计的马云,需要掌控一个更加复杂的局面。  再次踏上华尔街土地之时,马云已知天命。  美国当地时间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成功完成史上最大规模IPO,也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送上了中国内地新首富的宝座。  聚光灯下,9天前刚度过50岁生日的马云笑容依旧,但鱼尾纹已爬满眼角。  在自己的知天命之年,马云步入了人生的事业巅峰。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人口红
期刊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都在忙着修订章程,争取年内完成。”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下一步相关部门可能会适时启动立法研究,制定“政策性银行管理条例”(下称“条例”)。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起针对开发性、政策性银行的专门法律法规。仅在其他法律、法规中有零散性规定,并且缺乏衔接,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无论是开发性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有关立法都有
期刊
政策性金融变局  中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自1994年组建以来,对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大行,无论业务范围还是盈利能力,均成绩卓著。  但随着经济结构及国家战略的深度调整和充实,三大行运营的一些欠缺日益凸显。定位模糊、资源束缚、风控漏洞等问题,困扰和制约其持续发展。  三大行深化改革方案适时推出,是政策性金融改革的号角,也会为“一带一路”
期刊
中国三大政策性银行深化改革方案获批后,作为模板和参照的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备受业界关注。其多年运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对我国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不无借鉴意义。  定位明确  德国开发性金融的发展历史至今已有67年,我国仅21年。以KFW为例,其可借鉴的一点,是国家立法明确了银行治理结构。  首先,政府依法成立银行。德国政府1948年依照《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促进法》(
期刊
清前期对云南铜政乃至全国矿政的改革,在禁与弛、官与民之间,反复摇摆,备受争议。  一年前,云南铜业公司决定出售控股子公司83%的股权。这是在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靠天吃饭的资源型企业实现账面扭亏,从而保壳套现的快速手段。尽管不可持续,但也无可奈何。有专家指出,云南铜业在几年前的全球大宗商品“牛市”中扩张过快,产能过剩,要想彻底摆脱困境,惟有推进内部改革,提高市场竞争力。  无独有偶,300多年前的清
期刊
近日,国办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这是第一个关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国家级规划,体现出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对深化中国医改、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同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连,传统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延续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不过,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适应当代社会,就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只有古为今用,吸收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才能推陈出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