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招生就业看我国工科教育发展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tncx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世纪90年代日本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泡沫经济过热导致的工科人才失衡。随着国内以金融、证券、房地产为代表的经济发展和相关从业人员收入迅速提高,文科专业报考持续迅速升温,而对理工科报考热情则急剧下降。鉴于此,作者结合目前国内高校工科招生就业的现状,提出以日为鉴,大力发展工科教育的几点看法。
  关键字:招生就业 工科教育
  
  上世纪80年初期到中期,理工科专业是考生的首选,优秀学生更愿意报考理工科。但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理工科报考趋势急转直下,文科持续升温。更多的优秀学生选择文科,必然导致工科生源质量下降,也使得工科毕业生的质量不断降低。这样的问题,和80年代日本工科教育由盛转衰,直接导致日本90年代科技人才短缺、制造业竞争力不断下降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鉴于此,如何正确的看待我国今日工科教育发展瓶颈,及时调整工科教育发展道路,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日本工科教育发展进程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向来重视高等教育中的工科教育,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已经发展为一个经济大国。但是在进入九十年代后,日本工科教育遭遇发展瓶颈,随之,日本科技发展水平被美国快速超越,很难恢复当时的创新盛况。时至今日,钢铁、汽车和半导体这类日本已取得成功的产业也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可以说,日本工科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日本科技兴衰。
  1、日本工科教育发展的盛极
  早在1886年,位于东京的帝国大学就设立了工学部,明治维新后,科技、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亚洲第一强国。到1945年。日本高校中理工科人数近40万人,这部分人对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回复和强势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工程师人数增长了8倍,从而使日本自80年代起在科技研究与开发领域占据了优势地位。
  2、日本工科教育发展的瓶颈
  但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以金融、证券、房地产为代表的泡沫经济的发展和从业人员收入的迅速提高,日本学生对理工科报考的热情则急剧下降,最优秀的学生不再把理工科专业作为首选对象,工科学生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幅度下降,而且毕业生也不愿进工业企业谋职,而是大批进入金融、证券、房地产业去从事管理工作。
  与此同时,美国吸取了日本的经验,大力发展工科教育。2006年,美国毕业的工科博士是日本的2.5倍.理科博士是日本的9.8倍;在信息科学技术高级人才的培养方面,美国硕士毕业人数比日本多3.2倍.博士毕业人数比日本多6.3倍;当年的全球学术性论文中,美国占36%,日本占不到9%;专利数量,美国为日本的3.0倍。在90年代之后,日本在科技创新上竞争不过美国也就不足为怪。
  日本在工科高等教育上的经验教训表明:工科教育的兴衰是与科技、经济的兴衰密切相关的,并且工科高等教育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促进或阻碍有一个10年左右的滞后期。
  二、从招生就业我国工科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的高等教育认识,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百姓口中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现在的全民炒股炒楼中就可窥一斑。
  1、从就业结果看,数量过大而质量不足
  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2004年度在世界主要47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排序中,我国研究和开发人员总数占第2位,然而我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比前一年度下降两位,列31位,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排在最末位,这对拥有四千余万工程技术人才的我国来说,是个极大的讽刺。
  2、从招生情况看,工科整体受冷落
  2007年,全国报考研究生人数达到128.2万。报考前八位专业是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管理、外科学、金融学、英语语言文学、行政管理.其中法律硕士报考人数增幅高达125%与法律、经济专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理工科专业普遍偏冷。今后若干年内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的六大技术领域包括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可是这两专业竟然无一人报考。由于报考文科热门专业的同学过多,个别211重点大学出现了本科生比研究生少的“倒金字塔”人才建设梯队情况。
  三、以日本为鉴,大力发展我国工科教育
  我国的科技人才储备本身就底子薄。虽然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发展,工科毕业生需求猛增,但是考生们报考理工科专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不愿报考。由此造成的理工科毕业生严重短缺已经逐渐对我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产生了严重危害。比较日本的工科教育,工科毕业生严重短缺的危害程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剧,工科高等教育存在“十年滞后期效应”也必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发展。
  因此在扩大工科高等教育规模上必须树立超前意识。高校扩招必须有限定目标、突出重点、主要工科倾斜。这样才能为今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培养和储备大量的急需人才。高校工科教育必将承担国家兴亡的使命,重视工科、改良工科教育发展迫在眉睫!
其他文献
摘 要:云南省南部红河流域内居住着多种少数民族,屏边为苗族自治县。苗族有口语语言而非文字形式。但许多苗族因生活在双语或多语言环境里,很有语言天赋,都能说多种语言。然而在他们接受正式教育时对学习外语时却建立不起较好的语言机制和模式,这又是为何原因呢?此文主要对红河流域内屏边苗族进行语言教育的情形进行讨论,分析潜在的影响年轻的少数民族学习英语逆阻因素,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苗族少数民族
期刊
摘 要: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提供给师生更多的创造空间与动力,激发学生的求学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健康人格,提升教学与学习效果。陶行知先生主张拿全部的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  关键词:校园环境文化 陶行知 生活 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106-01     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内对师生施加影响的隐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121-01     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对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调控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
期刊
摘 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程实训中心依托自身特色,积极推动大学生创新项目,以此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介绍了大学生通过参与航拍直升机航模的设计与制作的过程,深化了其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极大锻炼的其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严谨的作风。  关键词:创新项目 综合能力 航拍 直升机航模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115
期刊
摘 要:乌台诗案发,苏轼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打击,但是他能在困难中卓然特立,能在逆境中奋臂独行,能从悲哀中排遣超脱,能从苦难中品尝人生,这是苏轼人品性格中最富有魅力的所在。由生命本真出发对人生的理性反思,是苏轼得以全然而适、享受超然物外的真者之乐的基础。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他创作的几首词作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的超然和豁达。  关键词:苏轼 乐观旷达 率真 风骨  中图分类号:G633.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146-01     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还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因此,小学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应注重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一个人对某事或某物感到索然无味,就很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151-01     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是管理好班级的法宝。而争先创优、爱班好学、蓬勃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是班级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做学生思想工作要以情感人  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不是简单的说教,应是师生之间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期刊
摘 要:通过探讨了体育学习动机在体育元认知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体育学习者的深层次体育学习动机是大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体育元认知能力的基础和切入点。只有促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从浅层次向深层次转化,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体育元认知水平。   关键词:大学体育体育元认知 体育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5-030-02     元认知理论
期刊
摘 要:区域紧逼是篮球比赛中常用的一种战术方法,往往能打乱对手比赛节奏,扭转不利形势,反败为胜。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了解这种战术方法,才能在比赛中沉着应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关键词:区域紧逼 沉着应对 知己知彼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5-061-01     篮球运动是一项科学的智勇结合的运动项目。智是基础,勇是手段,有谋有略、智勇双全
期刊
摘 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校青年教师团队至关重要,事关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与高校的持续发展。本文从激发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动力的角度,探讨了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动力的内涵,类型和实践总结。提出了加强青年教师发展需求动力研究与实践,坚定教师职业价值的正确认定与长期坚守,全面构建青年教师职业素质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 职业发展需求动力 教师职业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