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内心的勇气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eng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像一粒石子投进了我的心湖,击碎、涌动、恢复,我知道有一种叫做勇气的东西永远留在了心田。正如那颗石子的运动轨迹一样,从内心→共同体→内心,作者用荡漾的文字向我们层层剥离出勇气的真意。
  起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句话贯穿了此书的始终,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要义。作者认为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联系中自我生命的力量汇聚成了神秘的自我。自我完整是指整体的建构,是自身的完整协调。有了这种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才能整合内部的自我,才能建立优秀教学所依赖的外部环境。
  可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正如帕尔默所说的那样,我们往往在具体的教学生活中迷失了自己,“认识你自己”——作者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他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了教育中的分离所带来的恐惧。学生害怕失败,害怕不懂,害怕考试,他们躲在书本后面,藏在沉默里面,拒绝坦露心扉。老师害怕不被学生认同,害怕失去创造力,害怕丢失自尊,他们躲在制度后面,占据着讲台黑板,保持和同事的隔离,埋头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教育害怕失去真理,害怕消灭自我,害怕杜绝联系,它躲在控制中,藏在割裂里,埋在理论中,关起了教学者心灵的大门。“不要害怕”“超越恐惧”“和精神‘联姻’”,在作者的声声召唤中,我们不由得反顾自己的心灵。
  就说我自己吧,已经从教20个年头了,却常常深陷在工作的泥潭里,失去了和心灵直面交流的机会。回想自己刚走出校门,满怀教育的理想,立志描绘童年的精彩,要成为儿童心灵的工程师。可是走上三尺讲台后,满负荷的工作压得我抬不起头来,教育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扫地出门。一个班60个人的容量,让人顾得了东来顾不了西,常常一个学期下来才发现,个别学生一次发言的机会都没有得到,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又打了折扣。今天某个学生把厕所门踢坏了,明天某个学生将汗衫塞进了抽水机的马达里,想要成为孩子王的我,只得先“压服”再“说服”,越来越依靠自己粗暴的行为来解决问题。面对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我就让学生埋头于无穷无尽的试卷中,而自己只能成为分数的富翁,却无法获得精神上的真正满足……用帕尔默的话来说,29岁的心灵就面临枯竭。于是在他的指引下,我尝试着去敲开心灵这扇门,去接纳一个并不完美的自我。
  正视自己吧!教学缺乏激情,设计不够细腻,口头表达能力不强,这些都是事实,有些甚至顽固得难以祛除。既然无法丢弃,不如负重前行。我知道自身的不足和优势都能够铸就教学的风格,曾经的失败和成功都能充实经验的宝库。整合自己吧!我喜欢中国画,喜欢哲学,喜欢教育理论,既然我不能放弃我喜欢的事情,那么何不来个整合。我知道专业和“杂业”都是我成长的渠道,心灵和环境都是我丰厚的底蕴。我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真实的人,在教學生活中让自己成长。而不能做一个心里不爱教育、嘴上却爱教育、精神和行为产生分裂的人。
  修炼,在共同体中成长。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作者给了我们两个建议:一个是把握对立的张力,回归隐藏的整体;另一个是开创认识的、教学的、学习的共同体。“我们都面临调和对立或矛盾的任务……带入一个更高层次的,超越了对立的力量——即爱的力量。”帕尔默认为对立使教师生活在悖论之中,一味地抵抗或者忍让会让我们的内心处于撕裂状态,而敞开心胸包容对立却能够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读到这儿,一名学生跳进了我的脑海,在课堂上他常常瞪着眼睛一动不动,口水涟涟也顾不上擦拭,半天不会在作业本上落下一笔。在我的印象中,发言从来跟他无缘,合作时同学们也把他排除在外,考试成绩也不会列入班级的总分——他是一名弱智生,一个课堂中多余的人,无法敞开心扉倾吐感受。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他在作业本上画了几朵小花,我举起他的本子向全班同学展示,“看看这几朵美丽的花,跟以往的作业相比他的进步多大啊!”这时大家都由衷地赞叹起来,而他的脸上也绽开了笑容。从此他成了我课堂上的一个焦点。一天,他举手在“找不同”游戏中发现了一处不同,这是他的第一次“发言”。一天,他画面上除了花朵之外还画了一只小鸟,这是他能够画清的第二个图像。一天,他停下脚步向我摇手打招呼,这是他的第一次问好……我感受到了这位同学的变化,这个班级的同学也在期待着他的变化,当然大家都在改变……当时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现在我终于懂了,那是我和同学们用更博大的心胸包容了这种对立,于是这位同学,不,是教育,向我们绽开了笑容。
  什么是共同体呢?就是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的群体。共同体的核心是谁?是教师、学生还是领导?都不是,这个伟大的事物就是真理。帕尔默认为:“真理是怀着激情和原则就重要事物进行的永恒对话。”人们聚集在主体(真理)周围,才会遵守让他们以同样的方式去接近这个主体(真理)的共同规则和解释。帕尔默的认知共同体理论击碎了原有的从知识→专家→外行的模式,他认为真正的共同体就像一个市民大会一样,大家围绕真理展开多元的交流,推动着真理和主体共同发展。
  帕尔默的观点像一颗彗星撞进了我的心灵世界。看看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共同体,但是我们明白这些共同体背后的核心是什么吗?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丰盛的“精神大餐”,可是学生却“吃”得十分痛苦。也有人抱怨,在自己班级上课效果挺好,可是在这个班级却“启而不发”。那么你有没有问一问,你设计的问题有没有打动学生的心灵。在学校里,有很多专业研究小组,诸如课题小组、备课小组、读书小组、教研组、年级组等等,每个小组都有计划、研讨、论文、上课等诸多内容,许多老师在忙碌中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集中到一起——是为了共同的理想,还是为了应付学校布置的任务?在教育中,有很多矛盾的理论在等待着我们,你是选择讲授法还是启发式教学?你是同意以教师为主体还是默许以学生为主体?你是坚持认知的客观性还是主观性?而有没有问一问,这些理论是建立在怎样的背景上?是否以师生的发展为现实依据?
  因此,一个集体要成长为“共同体”,告别名存实亡、状如散沙,实现共赢同存、内涵发展,就必须以“共同点”为核心,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真理”为追求目标。正如帕尔默所认为的那样,这个共同点是微小的、共有的、紧密联系现实的,它能推动事物和主体共同发展。
  回归,获取精神的奖励。帕尔默归纳了教育改革的四个阶段:一、内心的决定;二、形成共同体;三、走向公众;四、形成奖励系统,而精神奖励是奖励系统中的最高境界。“因为我们感受到在至高光明的照耀下生活的深深满足。”“作为教师,有人会下决心不再分离地生活,把我们的行动与我们履行的工作意义相联系。”
  这才是教师真正的回家之路,从心灵出发,回归心灵的宁静和满足。在美国影片《棒球少年》中,主人公为了去美国打球,为了过上好日子,或许是为了一句玩笑,为妈妈做一张桌子,告别了家人,只身闯荡美国职业联赛。在别人的眼中他是一个幸运儿,成为队中主力队员,屡屡打出好球,酬金也逼近新高。可是他的心理压力却越来越大了,朋友被老板炒了鱿鱼,对手摸透了他的球路,伤病不合时宜地造访,替补球手形成压力,种种排斥来自社会……最终他不辞而别,告别了一度神往的球星生活。他白天在餐厅洗盘子赚取生活费,晚上帮妈妈做了一张桌子,偶尔也会和退役的球员打上一局好球。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回归了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其实教育的幸福不是大起大落,就像日本动漫画家宫崎骏笔下的人物一样,平平常常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可能是一位学生在教师节前夕送上一张精心绘制的贺卡,可能是某节课上孩子们飞扬的激情感染了你,也可能是路上学生一声响亮的问候,或者是一名毕业多年的学生送来的一份祝福,或者是孩子的一幅绘画作品给了你创作的灵感,抑或是你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烙上了教学的印迹……正如帕尔默所说的那样,回到我们每个人内在的力量,跟我们自身之外的种种力量联合,义无反顾地一同去创造世界。
  合上书本,心灵的涟漪渐渐平息,抬起眼睛,预备铃已经响起,我知道即将到来的课堂,肯定存在着种种“险境”,但是我已经准备好了……◆(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编者按】人类社会的管理离不开人际沟通,教育的过程和本质决定了教育管理更要注重管理的主、客体的有效沟通。本栏几位作者的文章体现了沟通的输出、接受、信息、渠道等要素,反映出他们在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與学生这几个沟通环节上各具特色的沟通艺术。    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一个把组织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善于与教师沟通的校长才能让教师们众志成城。面对学校管
期刊
宁都县改革普通高中音体美特长生招生办法  为探索高中教育发展新路,宁都县教育局结合实际情况,决定从2010年秋季起,由宁都中学、宁都四中在全县中考考生中招收高中音、体、美特长生186人。  在中考文化考试报名结束后,宁都县教育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组织宁都中学、宁都四中两所学校进行特长生招生报名,并将于今年4月上旬公布专业考试的项目、评分标准。此次考试采取联合组织专业考试、自主选聘监考人员、县教育局
期刊
2009年11月18日,冒着刺骨的寒风,记者和新余市教育局胡建华局长一行又一次来到渝水区,看望罗坊镇小学离休教师蒋国珍。蒋国珍头戴一顶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旧军帽,穿一身显得陈旧但很干净的中山装,里面露出破旧的毛衣,脚穿一双解放鞋,身体偏瘦,气色平和,站在家门口迎接我们。蒋国珍告诉记者,身上的毛衣是捡别人丢弃的。  蒋国珍是新余家喻户晓的“名人”,记者曾多次采访过他, 并多次在中国教育报上宣传过他的
期刊
2010年4月27日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的南昌理工学院法人代表邱小林教授,谈起文化竞争的问题真是感慨万端。  位卑未敢忘国忧  “我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母亲是小学教师,父亲是个农机厂的技术员。耳濡目染,我从小就深深感到贫困家庭要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必须从教育入手。农村同样藏龙卧虎,农家子弟不应该输在起跑线上。”邱小林一往情深地说着。  从江西共大毕业后,邱小林参军入伍
期刊
赣州市2011年底前将彻底解决全市代课教师问题    (通讯员陈小兵)赣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妥善解决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的实施意见》,通过“关”(关闭吸收代课教师的大门)、“聘”(将符合条件的代课教师择优选聘转为公办教师)、“退”(将不符合条件的代课教师予以辞退)等办法,逐步减少代课教师数量,确保在2011年底前彻底解决代课教师问题。  根据《实施意见》的要求,该市确定了三项工作措施:一是
期刊
吉安三中注重以传统文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建适合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和谐校园,吉安三中围绕传统节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学校每月开展一次德育活动,主要结合该月的特点或重要纪念日进行。元月份,学校举办了文艺汇演,展示全校师生的精神风貌与才华;三月份,开展绿化环保行动,深入社区参加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四月份,组织学生为烈士扫墓,敬献花圈,参观文天祥纪念馆,举办“清明诗歌朗诵会
期刊
阳光总是让人期待,在偏远的山乡更是如此。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手里捧着一本飘着油墨香味的《江西教育》,让人感觉温暖更近了。这就是属于我的初冬的早晨,一位山乡教师的“阳光早餐”。  到山乡从教已近十年了,这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年。在绿水青山的滋养下,在《江西教育》的陪伴下,我谱写着教书育人的动人篇章。  看,不远处稀疏摇曳的竹影,如拨动的琴弦,奏响山林苍劲的旋律。这里就是我的山乡家园,虽然没有李太白那
期刊
今年4月是《江西教育》创刊60周年的纪念日子。走过60个春秋的风雨历程后,《江西教育》已由一棵众人扶持的幼苗长成庇荫千万人的参天大树,由江西省的教育杂志发展到辐射全国的教育核心期刊。  《江西教育》情系一方。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永远记得《江西教育》作出的承诺:以宣传江西教育事业、服务江西教育事业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以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为读者对象;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传递
期刊
在我的学生中,有一位男孩叫小洋,他出生的时候就是脑瘫,因为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直到两岁他还不会讲话,不会走路。父母为了给他治病,不仅倾其所有,而且他妈妈还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专门在家帮助他康复。也许是父母的诚心感动了上苍,在他三岁的某一天,他蹒跚着第一次走向了爸爸妈妈。后来,在爸爸妈妈的精心照顾和教育下,小洋也同其他孩子一样慢慢长大,并开始上学了。   至今,他走路还有些踉跄,说话不是很清楚,学到
期刊
教育部预警:警惕网络教育招生欺诈行为    为了预防个别社会不法机构和个人为招徕生源,而采用“冒名”招生、点外招生、中介招生和虚假承诺等违规招生行为,避免上不法分子的欺诈招生的当,教育部发出高校网络教育招生预警,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2010年共有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可以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试点高校所设的校外学习中心只能在试点高校的统一组织下配合开展招生工作,不允许自行开展招生及录取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