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英文学术写作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i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发展,中国学者的英文学术写作能力,对于提高英语学术论文质量,加强与国际学术同行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提高中国学术界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传播中国先进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认知论角度出发,将语言学习与写作能力培养加以整合,通过分析语言学习策略和写作认知过程,并借鉴任务型学习理念,进而提出英文学术写作能力培养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认知论;任务型学习;英语学术写作;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HO-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5-0135-07
  
  一、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发展。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提高中国学者英文学术写作能力,对于加强与国际学术同行的平等交流和对话、提高中国学术界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以及传播中国先进文化等都意义重大。
  


  围绕有效提高学术写作能力,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如Cooper和Bikowski实证研究分析了学术写作应该完成的任务、达到的目的;Allison通过assertions和alternatives的对比研究谈到了学术写作中的选词问题;Betty Samraj使用话语分析的理论,针对引言(introduction)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还有为数不少的学者(stapleton;Helms-Park和stapleton;warschauer )谈到了网络与学术写作之间的关系;此外,以Daoud为代表,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研究提高学术写作能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学者,如清华大学王宁教授从国际英文权威学术期刊评介的角度,对学术写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孙超平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专业翻译的角度,提出了提高英文学术论文撰写质量的方法。此外,大量中国学者围绕写作方法和论文规范,对提高学术写作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对于二语写作过程而言,既包括了语言知识的积累,也包括了写作技能的运用,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因此,对于中国学者英文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从语言学习的层面,包括了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从写作能力培养的层面,也包括了完成写作任务的认知过程。为此,笔者从认知论角度出发,将语言学习与写作能力培养加以整合,在分析语言学习策略和写作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借鉴任务型学习理念,提出英文学术写作能力培养的对策与方法。
  
  二、语言学习策略
  
  任何学习都要讲究策略和方法,语言学习也不例外。从认知论的角度,学习策略主要分成三种类型:元认知(metaeognitive)——组织个人学习、评价个人语言等等;认知(cognitive)——学习准备、工具书的使用等;社交(social)——团队协作、与母语使用者交流等。无论何种策略类型,都将学习过程定义为学习者主动认知的过程。对于具体的语言学习策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Willis提出的语言学习条件模型(图1)。该模型将语言学习条件分为三个必须具备的基本模块和一个辅助模块。无论学习者处于哪种认知层次,该模型所提出的基本条件同样适用。
  


  Exposure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目标语的接触频率和学习程度,即输入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同时涉及到语言学习的所有方面,包括听、说、读、写、译,也可能是某一个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语言技能的模仿、学习和使用,而是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认知和建构过程,同时,还包括学习者对交流过程、交流内容、交流意图甚至交流对象使用的交流方法的评价。
  Use相对于Exposure,是一个反向过程,即对外界输入的反应以及输出的过程。这一环节在语言能力发展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当学习者利用目标语来表达观点的时候,不论使用何种方式,都是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尤其对于写作而言,要求学习者对信息的复杂处理、对语言的精确表达以及对读者意图的准确把握,这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是极为重要的环节。
  


  Motivation也是学习者所必须的。只有具备了语言学习的动机,才能实现语言学习的主动认知。就英文学术写作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运用英文,以基本的写作技能为基础,在某一特定的领域,运用特有的术语,向特定的读者群体解释说明作者对于该领域某一问题独特认识的交际过程,其语言学习的动机自然蕴含其中。
  Instruction作为语言学习的辅助手段,尽管不是必须条件,但适当的指导和创造有效的学习平台,对于加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学习者最终所能达到的语言水平也起着非常的作用。
  分析Willis模型发现,语言学习者在选择确定有效的学习策略时,必须将语言学习过程作为一种主动认知过程,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由此,学习者必须充分挖掘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才能将外界信息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建构。
  
  三、写作认知过程
  
  关于写作认知过程的研究,目前比较成熟并且被广泛运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Hayes和Flower所提出的关于写作的认知过程模型。H-F模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任务环境、作者知识集合和写作过程,其重点是解释写作过程的认知活动。该模型把写作过程划分为计划(Planning)、转换(Translating)和检查(Reviewing)三个认知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写作活动系统,同时强调写作过程的循环性质及其各个子过程的交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写作目标指导和整个过程再循环的本质。在此基础上,Hayes将写作任务环境以及写作个体的动机、情感等因素加以强调,将影响整个写作活动的认知与非认知因素加以整合,进一步完善了H-F模型。
  以此为借鉴,我们把H-F模型放到学术写作领域中,构造学术写作的认知过程模型(图2)。
  从模型的模块结构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模块:主观约束模块、客观约束模块及写作过程模块。主观约束模块主要包括:作者的专业学术知识储备、数据信息分析、自身所具备的写作技能以及写作动机等;客观约束模块主要包括:专业领域的研究现状、特定领域读者群体的需求、写作规范的相关要求、外部有效资源等;写作过程模块大致可以划分为:选题、撰写、检查三个子模块。从三个模块的相互关系来看,三个模块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支撑影响,但又相互约束限制的关系,主、客观约束既提供了整个写作活动赖以展开的各种条件,同时由于受到写作目标设置以及写作进程的影响,其约束参数也将发生变化;选题、撰写、检查三个子模块,不是简单的线性渐次展开的认知过程,而是功能平行的交互认知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活动,强调其可 控制的相互作用。
  因此,尽管学术写作过程受到诸多非认知因素的影响,但其本质仍然是作者对原有知识的整合和新知识的吸收创新过程,突出体现了写作过程的认知特点。作者在进行学术写作过程中,其心理状态的主要影响来自于对写作动机的充分认识、写作目标的准确把握以及新旧知识信息的正确处理。针对提高学术写作能力,既要提升作者自身的综合素养,也要改善影响制约学术写作的外部条件,同时,在进行学术写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引入系统的理念,进行全面、综合的能力培养。
  
  四、二语学术写作
  
  对于中国学者,用英文进行学术写作,其实质是二语学术写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了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也包括了完成写作任务的认知过程。因此,以前文对语言学习策略和写作认知过程的分析为基础,笔者将二者加以整合,构造二语写作的认知模型,并提出提高中国学者英文学术写作能力的对策依据。
  从二者整合的必然性看,影响中国学者英文学术写作能力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学术研究的方向、学术研究的水平、传统文化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差异等。我们认为,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最为核心的因素是中国学者的英语学习水平和写作策略选择。中国的英语教育往往重视词汇、语法以及两者的机械使用,学习者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忽视了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语言习惯、思维方式、话语分析等更深层次的认知活动,因而,从普遍意义讲,中国学者的英语水平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在进行写作策略选择时,往往重视文体要求、论文规范、遣词造句以及修辞技巧,忽视了写作过程的认知特点,势必造成写作策略选择过程中舍本逐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因而,以二语运用能力和写作认知能力为支撑的二语学术写作,必然要求学习者同时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与写作能力。以此为基础,整合语言学习和写作训练两个方面的认知过程,在完成写作任务中提升语言能力,在语言能力的提升中促进写作水平,从而提升学习者二语学术写作能力,成为必然选择。
  从二者整合的可行性看,二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思维人群的交流,在人与人的沟通过程中,其认知过程既包括了对语言本身的不断建构过程,也包含了对不同文化、思维、习惯以及信息的反复评价过程。二语写作作为二语运用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与之相同,只是在表达的形式、规范及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对学术写作而言,要求作者对于这一领域的专门知识有相当的熟悉和了解,并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过程。作为特定范畴的二语学术写作。除了包括语言转化、重组、表达等认知过程外,还包括了知识创新的认知过程,这些过程存在诸多的共通点。如外界信息的收集、整理与评价,交流对象(读者)意图(需求)的把握,输出信息的编辑、重组、转换,表达方式的标准化及其可接受性,表达内容的准确性、可信度、创造性等。正是这些诸多的共通点,使我们将语言学习与学术写作两种认知过程进行整合成为可能。
  基于上述的论述,我们将学术写作模型加以改造,提出二语学术写作认知过程模型(图3)。
  两种模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将作者的二语能力作为主观约束的子模块引入到模型之中,体现了语言能力对二语学术写作的约束;其次,将二语语言规范作为客观约束引入模型之中,充分考虑了二语词汇、语法、跨文化因素、思维差异、表达规范对二语学术写作的约束;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改造,即增加了语言转换模块,这个模块既可以视为写作过程模块的第四个子模块,与其余三个子模块成为功能平行的交互认知关系,也可以视为整个模型的第四个模块,同时对写作过程模块的选题、撰写、检查三个子模块进行约束与控制。
  这个模型对于二语学术写作培养的启示在于:一是充分体现了语言学习与学术写作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二是突出了主动认知,无论是对于语言学习,还是写作训练,都是成体系的认知过程,因而,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强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强化了全球视野,必须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强化开放性思维训练、跨文化素质培养以及独特的个性养成;四是必须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包括信息收集、解决问题、语言运用以及规范写作的能力,为提出中国学者英文学术写作能力培养对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五、培养方法选择
  
  根据前文的分析,在进行英文学术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选择上,应当体现语言学习与学术写作的辩证关系,同时,必须突出学习者在培养过程中的主动认知。在此,引入任务型学习的理念,提出英文学术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所谓任务指的是一系列不同的、有先后次序并以目标为指向,涉及认知和交际过程的活动。Nu—nan曾对Long,Richards和Breen等人关于任务与任务型学习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归纳,指出:任务是一项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工作,涉及到学习者对目标语的理解、操纵、生成或者交流,其核心要素主要集中在交际。每个任务必须以目标为导向,强调对于目标意义的理解和传达,并成为学习过程的激发动力。在任务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选择任何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意图,以争取尽可能地实现目标任务,同时获得交流和锻炼的机会。语言是完成任务目的的工具,重点在于意义的正确表达和交流。完成目标任务的结果,可以使学习者深入理解整个事件的过程并使人信服。
  关于任务型学习的框架结构,目前比较公认的主要包括Willis(图4)和Nunan(图5)分别提出的基本框架。
  上述两个模型虽然表现形式上不一样,所用的术语有所区别,但是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共通之处。一是都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实现目标任务的过程,这一过程与语言学习和写作训练的认知过程相吻合,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升学习者的实践能力以及充分挖掘学习者的主动认知潜能有着巨大的帮助:二是都反映了学习过程输入与输出的辩证关系,输入过程所反映的是实际学习过程中新知识与新信息的吸收、评价与自我建构过程,输出过程则反映了学习目标的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以及对输入过程的反馈,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三是体现了语言学习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对语言丰富的接触、充分的使用以及足够的动力,同时,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任务,营造有效的沟通环境,为学习者全面使用和深度体验语言内涵创造了条件;四是完成任务的过程是语言学习的综合过程,语言运用的综合技能(听、说、读、写)必须结合在一起得到综合训练,因而能够使写作能力培养与其他三种能力培养交叉互动、相互促进;五是在强调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教师对于实现目标任务的引导、反馈和评价,突出了教师在培养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基于以上分析,在实施任务型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者英文学术写作能力的过程中,学习者和教师的主要工作各有不同。   学习者:目标分析,包括任务背景、完成任务的主客观条件、重点与难点等相关内容的分析;信息处理,主要是指在将任务目标与现有主客观条件进行对比的基础上,为实现目标进行的知识储备,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学术写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学术规范和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等的收集、比较、评价、吸收和自我建构;完成任务,主要是指在进行充分的知识准备的基础上,逼近任务目标的过程,包括设定目标、计划、组织、撰写、检查、修改等;团队合作,主要是指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个体交流与沟通、任务分配与协调等,学习者与教师的信息交流亦可视为团队合作的组成部分。
  教师:设定任务,包括任务目标、内容要求、任务介绍、准备工作等;构建学习平台,包括针对学习者知识储备的预判、完成目标任务方法的引导、外部可利用资源的推介、学习环境与氛围的营造、阶段性任务目标的规划、学习者主动认知动机的激发等;传授相关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沟通方法、写作理论、写作规范、写作技巧等;与学习者的信息交流等四个方面。
  
  六、其他重要环节
  
  英文学术写作能力培养,不能仅仅只考虑写作过程本身,还应将写作过程与学术研究过程有机结合,从学术论文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加以考量。由此,在实施任务型学习方法提高中国学者英文学术写作能力的实践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考虑以下三个重要环节。
  
  (一)突出主动认知
  既然从认知论的角度来研究英文学术写作能力培养,那么,在能力培养实践中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动认知。除了对写作过程本身的主动认知以外,还应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主动认知:一是论文选题的确定。论文选题是写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专门学科,可以将之独立于写作过程之外专门加以研究。论文选题一方面受到学术论文作者本身研究学科、范畴、水平、手段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受到本学科世界前沿研究方向以及学科领域关注热点的影响,因此,论文选题能力作为学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培养过程中加以重点训练。二是研究方法的优化。研究方法包括研究的目标选择、研究平台、实验手段等要素。同样的研究任务,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学术论文写作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对研究目标、研究过程以及研究结论加以阐述的过程,研究方法的优劣将对学术写作产生直接的影响。三是语言表达的重构。排除少量英语应用能力达到母语运用水平的情况外,从普遍意义上看,中国学者在进行英文学术写作时,首先形成的是母语对所要论述选题的表达,然后再将母语转换为目标语——英语,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词汇、语法以及论文规范等显性因素的影响,还应当将不同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思维差异、习惯差异、接受方式差异等隐性因素加以考虑,因此,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培养必须跳出简单的语言规则本身,才能真正实现语言表达的精确重构。
  
  (二)强化全球视野
  英文学术写作的目的是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向全世界展示,以推动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因而必须强化中国学者的全球视野。一是开放性思维训练。这里的开放性思维训练不仅仅强调语言表达或者写作技能的开放性,而是强调从学术研究开始,至学术论文发表全过程的开放性思维。简而言之,就是要将包括学术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过程、写作规范、语言运用、写作策略、学术影响等诸多方面内容放到全球视野中加以审视,适应国际公认惯例,遵守国际通用规则,以提升研究水平及论文发表率,进而提升研究结果的国际影响。二是跨文化素质培养。跨文化素养包括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知识以及跨文化能力。跨文化意识强调的是学习者应当具备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谨慎的跨文化心态和跨文化观念;跨文化知识不仅指研究领域的跨文化知识,而且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语言在内的系统的跨文化知识积累;跨文化能力包括跨文化认知能力、跨文化选择能力和跨文化传播能力。三是独特的个性养成。一方面对学习者个体而言,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前提下,充分展示独特个性,有助于创新过程的持续推进;另一方面,在国际学术交流过程中,必然面临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保持独特的个性,有助于在这些碰撞产生的火花中发现真理。
  
  (三)培养创新能力
  基于前文论述,学习者在写作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每一个写作任务都会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子任务,第一,学习者任务目标的形成,然后通过论文撰写,形成论文,实现目标;第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自我行为与外界约束进行反复比对和选择;第三,学习者在自我行为与外界约束之间进行协调。通过完成三个子任务,使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进一步完善,信息处理进一步优化,进而使写作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显然,学习者完成目标设定、约束遵守以及两者协调等三个子任务的过程,都是思维创新的过程。更进一步,包括学术研究、学术写作以及母语向目标语转换的全过程都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在进行学术写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模拟推演等,加强学习者在信息收集、比较研究、语言运用以及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训练,从根本上提升学习者英文学术写作能力。
  
  七、结束语
  
  英文学术写作对于中国学者是一项既重要又难于掌握的技能。本研究将语言学习和学术写作的认知过程整合在一起,从认知论的角度加以研究,将语言学习与学术写作有机整合,突出了二语运用能力在二语学术写作中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二语学术写作能力培养的新路,但本研究也存在研究范畴的局限。事实上,二语学术写作是一个涉及内容极为广泛、蕴含意义极为深刻的系统工程。笔者将以此为起点,进一步深化二语学术写作的研究,以期对中国学者英文学术写作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摘要:运用面板数据方法及相应的模型,从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实证分析了中国西部地区1997—2004年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出口与进口贸易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基本相同。因此,主张加快發展西部对外贸易以促进西部经济加快增长,并在实施中要注意进口与出口并重。  关键词: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2.8
期刊
摘要:构式语法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英汉语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近年来对该理论的研究更是日趋深入。文章对当今国内相关研究去粗取精,试图为构式语法的纵深发展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构式语法;构式义;词汇义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2-0135-05    目前中国国内所做的有关构式语法的研究多是以Goldberg的理论为
期刊
摘要:本研究是对2005—2006年间CSSCI所收录的2633篇心理学学科论文标引的关键词以及这些论文引用频率较高的论著的分析成果。通过对两年中论文高频关键词统计分析,总结了该学科研究热点,通过对年度关键词数量上的变化情况,分析了本学科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关键词:心理学;研究热点;研究趋势;CSSCI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2-00
期刊
摘要:科技园区是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载体,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渠道,而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推动科技园区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文章通过分析科技园区成功的关键要素,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重庆市科技园区评价体系,从而为加速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推动重庆市以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科技园区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重庆市科技园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中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文章通过对政府公共支出与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以及东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關系进行实证研究,分析表明政府公共支出在1978—2007年对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起到了负面效应,并提出完善中国公共支出的结构和规模以促进城镇内部居民之间、农村内部居民之间、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区域居民之间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建议
期刊
摘要:职业生涯管理是影响企业和政府部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首先比较了政府部门与企业在本质特征上(包括职业生涯管理的目的性、自控性、复杂性、严肃性、持续性等)的差异;其次,结合政府部门与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现状,从重视程度、人员的职业晋升模式、职业信息的公开度、生涯培训、政策依据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分析其差异;最后提出了政府部门与企业职业生涯管理可相互借鉴之处,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公务员
期刊
摘要:  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力的主要载体,而集群内企业合作网络建设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推动力量。文章梳理了欧洲各国政府在支持集群合作网络建设方面的主要政策措施,并以奥地利上奥州为例,详细考察了政府在集群内企业合作网络构建中的角色定位、政策重点和采取的具体工具,最后通过总结欧洲国家的经验,为中国地方政府更好地发展产业集群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产业集群;企业网络;
期刊
摘要:以SSCI数据库1998—2007年收录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文为样本,建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与国外科学家的合著论文数据库,构建中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合著网络。采用社会科学网络研究方法,从可视化研究角度,对合著的密度、中心性、中介性等合著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以此探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合著态势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合著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C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文章通过对中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除了研发资本与研发人员外,企业家资源对中国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存在显著影响;在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省份,企业家资源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也较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省份更为显著。因此,企业家资源丰盈程度的提高,将有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省份的创新动力和能力。从而缩小与自主创新
期刊
摘要:以1998—2006年SSCI收录的中国论文为样本,从论文的总量分布、时间分布、学科分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现状,并且研究中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美国、欧洲各国、日本、俄罗斯等的合作模式和特征,提出中国增强社会科学研究产出,加强国际合作应采取的对策思路,从而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SSCI;科学计量学;数据挖掘;学科结构;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C31  文献标志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