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xx03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山下有个普陀寺,这年一场洪灾,淹了寺庙的山门,僧人们无处藏身,都去投靠其他庙门了。洪水退去后,偌大的寺院里只剩下老方丈和一个无处可去的小和尚。
  望着破烂不堪的庙堂,小和尚一筹莫展,老方丈宽慰道:“不慌,咱这庙里还有样宝贝。”说完拿出一个金蝉,这蝉儿拇指般大小,金头金翅,身子像玛瑙一般闪着五彩的光,煞是好看。小和尚这才破涕为笑:“把这金蝉卖了换成银子,咱们就可以修缮庙宇,让香火再度兴旺起来!”
  于是,一老一少带着金蝉来到山下,找了一个临街的客栈住下。白天小和尚出去化缘,老方丈就在客栈门口一坐,把金蝉摆放在自己的膝盖上叫卖。金蝉摆出大约一个月,一天,一个大腹便便的富商路过此地,立即被金蝉吸引住了。此人叫赵大年,财大气粗,家里珍藏了不少宝贝,可这只金蝉太特别了,拿起来竟然能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瞬间便抚平了他心里的浮躁……
  赵大年卷起袖子,要和老方丈谈价,老方丈并不理会,他用一根木棍在地上划拉了一串数字,赵大年看清价钱,说:“便宜点,这金蝉我要了!”
  老方丈慢吞吞地说:“一千二百三十两零六钱银子,少一文也不卖。”
  赵大年耐着性子说:“大师,这世间哪有一锤子买卖,这样吧,我给你个整数,一千两,如果你愿意出手,明日就到天顺大酒楼来找我。”说完扬长而去。
  老方丈没有去找赵大年,每天照旧坐在店门口卖金蝉。三天后,又来了一个买金蝉的人,那人很有诚意,把价码提高到一千二百两,可老方丈很执拗,只一句“金蝉不二价”,就把那人给打发了。
  不料一个时辰后,此人又回来了,再次出价到一千二百三十两,大家以为老方丈这回不会再坚持了,没想到老方丈还是直搖脑袋。那人哭笑不得地说:“你卖这么贵的物件,还差六钱银子吗?”
  老方丈收回金蝉,道:“施主,老衲是个和尚,不是商人,施主要是真爱此宝,请再拿六钱银子来。”
  那人说:“实话告诉你,我也是替人办事,这六钱银子虽然不多,可我也做不了主!”大家顿时猜测到,这人一定是赵大年打发来的,想来人家也不差那六钱银子,就想置口气呗。
  从那天起,再也不见有人来问价了,连店主都沉不住气了,忍不住劝老方丈:“咱们这里是穷乡僻壤,难得碰到一个买得起金蝉的主,何况你们师徒二人要吃饭、住店,天天都得花钱,你不如主动去找那姓赵的谈谈,他这种财大气粗的人就是好个面子,你就当这六钱银子卖给他个面子嘛!”
  不料老方丈眼皮一耷拉,说:“施主请不要多管闲事,我徒弟出去化缘了,他一回来,我就把这几天欠的房钱如数还上。”店家一听,这老和尚不知好歹,一生气再也不劝他了。
  傍晚时分,小和尚化缘回来了,谁知他刚进门,就与一个住店的红脸汉子撞了个满怀,那人胸前也不知抱了个什么东西,只听“哗啦”一声脆响,一些碎片掉落下来。那红脸汉子立即扯住小和尚,说他撞坏了自己家传的玉器,非要他赔银子不可。小和尚吓得面无血色,赶紧回去找师傅商量主意。
  老方丈知道这是赵大年设的一个圈套,无非是想逼自己就范,可他现在别无他法,只能去找赵大年,把金蝉卖给他。不料,老方丈接过银子一看,发现只有一千两,便说:“施主,这……”
  赵大年佯装不懂地问道:“我只答应过出一千两银子,如今一分不少地兑现了,有什么问题吗?”
  老方丈无言以对,正要离开,小和尚赶紧作揖道:“施主,请您发发慈悲,我师父算出修缮寺庙的费用,刚好是一千二百三十两零六钱的银子,多一文无用,少一文不够啊!”
  赵大年听了“嘿嘿”一笑,心想:这老和尚真能吹,寺庙还没修,他怎么知道花多少钱?便忍不住讥讽道:“修缮寺庙是一笔大数目,预算上有百十两的出入很正常,可要想算得一文不差,除非是神仙!”
  老方丈叹道:“出家人不打诳语,你要不信,可愿和老衲打这个赌吗?”
  赵大年一听,脾气上来了:“打就打,你不够的银子我给你垫上。”
  老方丈笑道:“那你不怕老衲还不上你的银子吗?”
  赵大年说:“不怕,寺庙修好了,有香火钱可以收。”
  一个月后,寺庙修缮一新,一结账,正好是一千二百二十五两,赵大年听了报价,暗自心惊,没想到数字和老方丈的预算竟如此接近,不过接近是接近,并没有像老方丈说的一文不差啊。
  这时,小和尚跑过来告诉他,香案上的木鱼被水泡得裂开了口子,还要再添十只新的。赵大年找来木匠一问,做十只木鱼的工钱和料钱恰好是五两六钱银子!
  赵大年惊得半晌合不拢嘴,他连忙去见老方丈。此时老方丈正在禅房里打盹。赵大年是个粗人,不管不顾地叫嚷道:“您真是神仙哎!神仙,那垫付的银子我不要了,我只想请您给我算算,我这辈子能活多大岁数,能赚到多少钱……”
  老方丈微微睁开眼,忽然声如洪钟地说:“赵大年,我不知你能活多久,此生还有多少福可以享,我只知道,洪灾之时你趁机抬高米价,赚得一千二百三十两零六钱的黑心钱,如今已一分不少地吐了出来,以后若再干这种投机取巧的勾当,定会折减阳寿,殃及子孙……”
  说完这番话,老方丈便入定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了。
  小和尚上前一试鼻息,顿时大哭起来。
  小和尚不知道,上次洪水半夜袭来,老方丈年老体衰,当晚就已油尽灯枯,只因心中惦念着庙里的众僧,才一息尚存,用最后一点余力完成了寺庙的修缮。
  赵大年见小和尚正虎视眈眈地望着自己,哪还敢久留,他战战兢兢地从怀里掏出那只金蝉,递给小和尚,说了句“小人惭愧”便灰溜溜地离开了。
  小和尚捧着金蝉,心中五味杂陈,当初师父拿出这件宝物时,他心中还犯过疑,以为师父私吞了大量香客的捐赠,现在他忽然想到,师父的法号不就是金蝉子吗?莫非这金蝉是师父的魂魄所化?就在这时,那金蝉忽然动了一下,小和尚以为自己眼花了,再仔细看时,那金蝉竟然弹了弹翅膀,“吱”的一声飞出了窗外……
  见此情景,小和尚开心地笑了。
  此后他时常听到窗外的蝉鸣,好像在跟他一同颂经礼佛……
  选自《故事会》
其他文献
水月庵是个小庵,座落在半山腰上,被蓊蓊郁郁的紫竹环抱着。还有一条澄净的小溪从庵前流过,一年四季不知疲倦地弹奏着古筝似的天籁之音。鸟儿晨昏啁啾,不时将倩影掠过小庵的檐前,显出天使般的快乐。  水月庵来了一个新尼姑。很年轻,很美,很忧郁。只是一头乌云般的秀发被剃刀带起的冷风吹散了,新嫩的头皮上泛着寒凉的青光。她叫紫竹,就在山脚下住,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娇小姐。不过,如今她有了一个新名字,法号,慧朗。  她
期刊
苏北有个人叫周书生,是个落第秀才,为生活所迫,干起了盗墓的勾当。但是,他爱读书的习性没改,可以说是嗜书如命。  有一天晚上,周书生与同伙李三去古淮河边掘墓,打开棺材后,发现尸体旁有不少值钱的珠宝,还有几册古书。周书生高兴坏了,取出一册古书,就着手中的烛光,倚着棺材就讀。李三将珠宝搜罗一空,催他快走,周书生却陷进书中,头都不抬。李三心想,真是个书痴啊。李三乐得独吞,一个人跑了。  很快,蜡烛就烧到底
期刊
在烈日的炙烤下,沙漠里光秃秃一片,寸草不生。探险家已经迷路好几天,水喝光了,食物也吃完了,他绝望地认为自己的生命和探险旅程一样就这么走到了尽头。  就在他感到绝望的时候,忽然发现远处有一间废弃的草屋,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赶过去,发现里面空无一人。讓他惊喜的是,在屋子后边,竟然有一口压水井,他顿时觉得,自己有救了。  他开始拼命压水,但是水井里的皮阀干巴巴地翘着,四处漏气,只能听见皮阀和井壁摩擦的吱吱
期刊
郎中李琦和入了狱,赵笋常去看他。有总捕头的关照,李琦和没遭多少罪。甚至,狱友们还巴结他,有点好东西,都先孝敬给李琦和。李琦和觉得在狱里挺好,就是不自由。  清早起来放风,李琦和看到,狱墙上的狗尾巴草挂上了白白的露珠。李琦和算算日子,感觉“白露”应该到了。问问赵笋,果然是。李琦和作声叹息,委屈上来,就掉了泪。  赵笋安慰他,还隔着栅栏门,跟李琦和谈心。比如,为医者能救人,也能杀人。李琦和说总捕头,你
期刊
分田到户的时候,黄泥湾生产队那几头四牙六齿的水牯、黄犍被人哄抢了,剩下这头老口的黄牛没人要。吕恒忠叼着烟袋锅儿,围着孤零零的老黄牛转一圈儿,又转一圈儿,终于把它牵回了家。  吕恒忠的心从此就扑在了老黄牛身上,对老婆孩娃也没有对它那么好。他每天半夜起来,给它加料,喂它半碗人都舍不得吃的泡好的黄豆;每天天蒙蒙亮,牵它去田埂地头吃鲜嫩的露水草。这样尽心尽力喂养它半年,它枯皱的一身老皮竟然变得光滑起来,摸
期刊
他已经躲了十年。  这十年来,风雨无阻,披星戴月,他每天都在这里,重复做一件事──练他的绝杀刀。  “爹,这个人是谁啊?”树林入口处站着父子俩,身着绿袍的中年男子掏出手绢,咳了一下,手绢上立马出现了大片猩红……  “你终于找来了。”  “是啊,没想到过了十年,你还在躲着我。”绿袍客将手绢收回袖里。淡淡地看着眼前这个形如疯魔的男人。  “爹,我怕……”小孩躲在绿袍客身后,想看却又怕看眼前这个男人。 
期刊
狮子山台风肆虐,下了一晚上的倾盆大雨,到了第二天早晨,大雨终于有了停下来的意思了。  黄华黄老汉起了床,他推开房门,竟然发现自己的土坯房泡在白亮亮的水里,就像搭上了一艘飘摇的小船,让他感觉触目惊心。  黄老汉这座老房子建得早,整整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了,本来就千疮百孔,经雨一泡,倒掉的危机立时显现。  眼下迫切的任务是排掉积水,在墙根下打几个木桩做支撑,防止墙体被水浸泡后进一步坍塌,维系住整座
期刊
大头从南方回来以后,在CBD里租了房子,给我打电话,请我去喝茶,说了很多次。小美说,好朋友回来,你是要见见的。小美一直对大头很好奇。以前小美追看过大头写的网络小说,赞不绝口。我说,那好吧,我带你一起去。小美眼神就有点直,这是她兴奋时的表情。  更早的时候,我和大头是同事,没有什么更多的来往,他是那种漂在外面的人,喜欢不喜欢都很随意。但他是最好的喝酒的对手。我喜欢他喝酒的爽快,不像南方人。同事那几年
期刊
收割机到了地头,杜兰一下犯愁了。  杜兰家的地是前几年跟人换到一块的,公公、婆婆、两个孩子加上她和丈夫春生,拢共七亩多,满地的麦子,一片片黄澄澄,眼看都已透熟了。可是,丈夫春生到现在还没回来,杜兰明白,恁大一块地的麦子,就是将自个儿累死,也没法一个人用架子车拉回村里。再说,收割机上三个割麦师傅,五大三粗,都不认识,自己一个女人家,到时算账,还不是自个儿吃亏?!  割麦师傅咬着烟,操着生硬的甘肃口音
期刊
蒋建是个标准的“高富帅”,一心想找一位与自己匹配的全能型美女。  这天,有人给蒋建介绍了一位“白美才”,介绍人拿着相片,信誓旦旦地拍胸脯说绝对相配。蒋建看了照片挺动心,就提出见面,可奇怪的是,对方说见面前要先熟悉一下,要和他在网上先“交流交流”。  于是蒋建与美女加了好友,聊了起来。第一天,美女就海内外局势侃侃而谈,蒋建觉得这美女颇有政治见解,见地不凡。第二天,美女和蒋健聊起了美食烹飪,蒋建是个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