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己的荒原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88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个自由的世界,有人愿意去消费,就有人愿意被消费,其实都挺好的,这是个体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我还是那句话,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荒原里,不该活在他人的评判标准里。
  ——崔灿灿
  崔灿灿
  独立策展人,批评家
  采访形式
  电话
  采访时间
  11月26日
  作为在当代艺术圈比较活跃的策展人和批评家,崔灿灿个性鲜明的“崔氏风格”总是在他策划的各种展览或者发表的评论中极尽展现。1987年出生于江苏徐州的他,跟所有“北漂”的80后一样忙碌,未及而立之年就已经在不同的身份间自由转换。对于青年艺术家被过度消费的问题,崔灿灿开门见山反对“青年”一词的提法,也非常个性地表明自己不喜欢画廊、博览会、媒体或是策展人过分关注青年艺术家。虽然自己走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但他却很少关注所谓的“青年艺术”,在他看来,本就不该如此划分,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论、去筛选艺术家都是可笑的。每个艺术家在走出自己的荒原时,都该有自己的选择和办法。
  作为独立策展人和青年批评家,在与青年艺术家合作上,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不要使用“青年”这个词,青年艺术家就是这样被“消费”的。我不太习惯使用“刚走出校园”、“青年”这样的词语,因为这里面有潜在的逻辑,这个世界并不是由经验多和经验少构成的,从事当代艺术的所谓的青年艺术家他们是不认同这种经验体系的,不是说你在艺术圈做了三四年就比别人有经验,只能说你会更加保守。如果说有这个“青年艺术家”的概念的话,首先一点是他需要叛逆,其次是他不需要接受任何的评判、不以任何系统的评判作为转移。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玩法,不用在意谁关注不关注,每一代人都要从自己的荒原中走出,他们面对不同的处境有不同的选择和处理方法,当然这些方法都不存在绝对的对和绝对的错,所谓的对与错并不掌握在他们的上一代人或者上上代人手中。
  你策划了许多青年艺术家的展览,在致力于当代青年艺术家的推广比较关注哪类艺术家?
  我比较关注在个体为前提下进行自我实践、比较前沿的、实验性强的艺术家,我关注边缘的状态——如果存在主流的话。这部分的艺术家并不都是青年艺术家,我合作的艺术家不分青年中年老年。因为所谓实验和前沿都不是目的,目的是大家要在自己的生存语境下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搞当代艺术不是要成为多成功的艺术家,而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困境。
  在当今艺术生态环境普遍比较浮躁的情况下,你接触到的青年艺术家身上都存在哪些问题?你觉得应该如何改进?
  我觉得不存在问题,都挺好的。我自己都存在问题,所以无法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评判别人。即便我有权利说别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艺术最终是个体的自由,你可以好可以坏,但不能平庸。
  大多青年艺术家刚走出校园,走向市场,需要一些平台的助力,就你看来,策展人在其中的定位是怎样的?
  每一代都只需要留下几个人,那种刚走出校园走向市场就六神无主急需别人帮助的人,是不会被留下的。策展人之间差异很大,没有群体,所以只有落实到个人来谈论。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定位策展人,我只知道我该做什么。
  无论新老艺术家、策展人都有一个创作疲劳期和高峰期,目前青年艺术家和策展人是否都处在这样一个时期?应该如何面对这个时期的艺术生态?
  没有高峰和低峰之说,如果你有一段时间想做艺术就认真做,有段时间想悠闲一些也无所谓。在这个庸俗的世界,搞不搞艺术都是无所谓的事。
  如今青年艺术家的展览大多是“大杂烩”的呈现方式,你对此有何看法?
  现在都在推广所谓的“年轻”和“新”,但其实这是一种带有极强欺骗性的未来许诺。假定这个艺术家未来有前途,让大家都去收藏,收藏了之后就会怎么怎么样,这是一种无聊的欺骗。什么“青年艺术100”这些平台,非要弄一堆宠物出来干嘛呢?年轻人不是拿来证明给谁看的宠物。
  青年艺术家还处在成长时期,他们有些人既希望自己的艺术可以得到商业运作,又希望可以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在这二者之间你认为应该做怎样取舍?
  没有成长和不成长之说,所谓的成长和成熟是庸俗化和妥协化的标志。这个世界只有你走不走向庸俗,接不接受现实。也谈不上什么取舍不取舍,希望得到什么是个体的诉求,我也不是教成功学的,很讨厌一谈到年轻人就说年轻人该怎么怎么样,艺术圈又不是养殖场,每个人有自己的方法,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在所谓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活,而不是按照社会的意志系统。
  这一两年来,推广青年艺术家的平台和方式越来越多,甚至像娱乐圈一样搞起了海选。以往一毕业就面临种种压力的年轻人,在近年来会面对各种标榜着“青年”、“未来”的活动,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命运,什么叫青年艺术家被消费?那其实就是一种爱心输出,现在各种平台都搞得跟希望工程一样,艺术家又不是贫困生需要被帮助,这样做有必要吗?年轻人不需要关注,你们想像对待宠物一样去塑造他们吗?关注年轻人说不好听点就是爱心泛滥,这种关注能证明什么呢?现在我很少关注这些领域了,当然,这是个自由的世界,有人愿意去消费,就有人愿意被消费,其实都挺好的,这是个体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我还是那句话,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荒原里,不该活在他人的评判标准里。虽然我不是权力者,也不掌握话语权,但从个人角度说,我不喜欢推广年轻人的这些方式,也不喜欢使用青年艺术家这种说法,因为它背离了我的价值观。
其他文献
我实在想不起来,第一见到赵川,是什么时间什么场景什么机缘。  我在回望各种备忘录时,才发现这位极瘦的说话特别轻的赵先生居然参加了比利安娜在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第一个展览“被枪毙的方案”,其后,他的草台班经常被身边艺术圈里的朋友们提起,一直贯耳,却不曾亲见。  草台班是赵川在上海发起的民间剧场实践团体,从创立之初就吸引了不少非戏剧领域的人士加入其中,各司所能,一起做非牟利的平民戏剧,寻找着更富理想的
期刊
THE SAFETY LINE OF DIYER  DIYER的安全线  现在的主流文化更多地可以说是网络文化带动的,而“独立”成了品质的代名词,当“独立”成为前缀,在无形中便成为一道安全线。  ——IIIIS  盖人 IIIIS  “耳语音乐”创办人、独立音乐人  采访时间:3月16日  采访形式:网络采访  2000年的时候,我听过一种与当时主流音乐相去甚远的音乐——与其说是音乐,不如说是声嘶
期刊
就如当初摄影术的应用大大冲击了古典艺术,让现代主义艺术应运而生。如今,互联网的兴盛也使得当代主义让曾经先锋的当代艺术被滞后为“古典当代艺术”。互联网使得艺术更加大众化——大众传播、大众参与、大众消费。  波普之父安迪·沃霍尔曾经说过:在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当时听来颇为荒诞的预言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却成为了现实,鼠标轻点,各种喧嚣夺目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如潮水一般迅速涌来,鼠标再轻轻一点,网络
期刊
THE ATTEMPT OF PASSED MASTERS  独立是主动性地寻求另一种发展机制,它是在对应着商业下的不独立,不自由,它的意义就是在当下我们应该去重新建立一个艺术价值的判断,不被商业、不被固有机制所左右。  ——鞠白玉  鞠白玉  A307创办人之一  采访时间:3月15日  采访形式:网络采访  798艺术区4号门前的宏源公寓中有一个很小的艺术空间,当我们进入空间中,便看到这并不像
期刊
在这一场展览中,每个人的展示空间都是完整而和谐的,平均用力,没有问题。我认为,一个“没有问题”的展览在艺术史上是没有位置的,但在现实中往往更能生效。关于艺术本身的讨论有很多场合可以进行,一个有亲和力的群展在这个环境中或许是最为合适的。  2月28日,成都的多数艺术机构还没开始春节后的工作,毗邻南二环的东湖公园内已开幕了一场群展——当天下午3点,由艺术家俞可策展的“社区植入计划”在成都国际文化艺术中
期刊
THE CHOICE OF NEW FORCE  我觉得应该从创作层面上谈“独立”,它是个选择题,我要做的只是去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创作和生存方式。  ——陈曦  陈曦  独立动画导演  采访时间:3月15日  采访地点:中央美术学院北门HERE&THERE COFFEE  3月6日,第二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闭幕,展出作品包括独立动画在内涵盖了影像艺术的各种类别和表现形态。在参展名单中,我发现了一个熟
期刊
大学曾和朋友去国家博物馆看“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我们几乎是怀着敬畏的心情去观赏那些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玻璃展台中的瓷器,它们被温润的光芒包裹着,精湛细腻,价值连城。虽然展品介绍里述说着千百年前它们是如何作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器具而被使用,但遗憾的是,如今这样在玻璃框里的高冷姿态,让人很难想象它们作为“普通器具”的日子。  陶瓷,不应该只是博物馆里供人观赏的精美玩物,它更应是与人们生活美好相依的、温暖的
期刊
对伦敦人而言,时装已经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真正时髦的伦敦在街头体现得更为真切,它不仅仅属于某一位革新者,而是属于这里的每一个人。  位列四大时装周之四的伦敦时装周的处境还蛮尴尬的,直接从纽约飞到米兰看秀的媒体并不是少数,他们专门避开了地处中间的伦敦。在伦敦没有纽约秀场上蜂拥秀格调的女明星们,没有米兰秀场内外品牌与买手之间的情意浓浓,也没有巴黎秀场上云集的大品牌。伦敦坦然的接受这一切,这种尴尬或许
期刊
我觉得我们应该以开放的眼光、心态,冷静且耐心去看待青年艺术家,不要一窝蜂,因为这种一窝蜂很可能会对青年艺术家造成伤害。  ——房方  房方  星空间画廊创办人  采访时间  11月21日  采访地点  星空间  谈青年艺术家的相关问题,房方永远是不可能绕开的人,甚至有媒体称呼他为“艺术家的星探”,他所创办的星空间是目前推广青年艺术家最典型的画廊。在寒风瑟瑟的冬日,我穿越一片荒地后来到七棵树创意园的
期刊
艺术家作为个体很有可能比画廊发展得快,画廊也要拼命的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才能和优秀的艺术家匹配,艺术家做得不好,也很容易被画廊甩掉,这几乎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博弈关系。  ——杨洋  杨洋  杨画廊负责人  采访时间  11月21日  采访地点  杨画廊  杨洋是80后,这应该是她选择青年艺术家最重要的原因,这种对同龄人的关注未必是有意为之,更多的是一种自觉,有着10多年画廊从业经验的她在2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