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性嗅觉诱发电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477618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损伤性嗅觉功能障碍动物模型,了解电刺激嗅觉诱发电位的特性及变化规律.

方法

通过立体定位和电解损毁技术,对动物一侧或双侧嗅球造成损伤,动态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点(24 h、48 h和1周)嗅觉诱发电位的变化,并观察嗅球与嗅黏膜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

结果

一侧嗅球损伤后,诱发电位N2波消失,N1和P1波潜伏期延长,波幅减小;双侧嗅球损伤后,表现为N1、N2波消失,仅记录到P1波,其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变化较大,以上改变均以24~48 h变化最显著.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显示,24~48 h嗅球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变性样改变.

结论

嗅球损伤程度不同,对嗅觉诱发电位的影响也不相同,这种改变是以其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变化为基础的.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带蒂筋膜包绕耳大神经移植治疗面神经缺失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耳源性与外伤性面神经缺失损伤7 例,取带蒂的颞肌筋膜或腮腺咬肌筋膜,在移植的耳大神经下方包绕移植神经和两端吻合口形成管筒,将移植神经首尾颠倒行束膜缝合.结果4例耳源性面瘫,神经移植术后随访2.0~2.5 年,面神经功能由Ⅳ级3例,Ⅴ级1例,恢复至Ⅲ级3例,Ⅵ级1例;3例外伤性面瘫神经移植术后随访2年,面神经功能由Ⅵ级恢复均达Ⅲ级.
目的探讨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复发后的临床表现、与复发有关的因素、再手术的意义及缺损组织的修复.方法排除原发性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仅收集治疗后复发并且有再手术意义的病例.应用乘积极限法估计生存率,Stata 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运算.结果1993~2002年共有25例患者符合要求.男19例,女6例,年龄13~66岁,平均46.1岁.所有患者均有至少1次手术或放射治疗史.末次治疗至复发的时间2周~46个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基因与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基因联合放射治疗小鼠头颈鳞状细胞癌(鳞癌)的疗效.方法模拟临床头颈肿瘤治疗方案,利用鳞癌SCCⅦ细胞株在C3H/HeJ小鼠口底建立头颈鳞癌的荷瘤动物模型,在荷瘤部位直接注射多价阳离子脂质体包裹的表达IL-2基因和IL-12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对照组分别注射无目的基因的空载
目的总结鼻前庭肿块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5月~2003年4月收治的60例鼻前庭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径路.结果60例鼻前庭肿块中良性肿瘤51例,炎性疾病5例,恶性肿瘤4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无并发症,痊愈出院.51例良性肿瘤和5例炎性肿块患者中,37例随访5个月~15年(平均97个月)无复发和恶性变;2例复发再次手术治疗;6例死于其他疾病;11例失访.4例恶性肿瘤患者中,
目的研究内皮抑素对裸鼠喉鳞状细胞癌皮下移植模型的抑瘤作用,探讨其抑瘤机制及人喉癌生物治疗新方法.方法建立人喉癌Hep-Ⅱ细胞株裸鼠皮下接种模型.应用内皮抑素治疗,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对用药后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通用型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查及电镜观察.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算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
目的观察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的同种异体软骨细胞/高孔隙率聚乳酸(poly-DL-lactide,PDLLA)支架复合物修复兔耳廓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18只大白兔随机分为同种异体软骨细胞/PDLLA复合物加TGF-β1组(复合物组)、同种异体软骨细胞/PDLLA复合物组(复合物对照组)和不用任何修复材料的空白对照组
习近平'七一'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极大地拓展和充实了'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具体说,有如下新的论述可以贯彻到'基础'课的教学中
内镜鼻窦手术迟发鼻中隔穿孔系指非内镜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而发生的一种罕见并发症.国内李源等[1]曾报道2例.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例内镜鼻窦手术迟发鼻中隔穿孔发生的可能原因与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