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在“特点”中习得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min6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
  
  师:古代有很多东西,跟现在是不一样的。知道那个时候的学校叫什么吗?
  生:私塾。
  师:古代的学校有叫“私塾”的,也有叫“书馆”的。知道古代的老师叫什么吗?
  (教师让学生说说古代老师和学生的称呼,再让一男生和一女生把自己的姓氏写到黑板上。)
  师:孩子们,那时候把有学问的人称作“夫子”,老师是有点学问的,所以称为——(生答:夫子)夫子称自己的学生为“弟子”。这节课,我们就以“夫子”和“弟子”相称。
  师:弟子们好!
  生:夫子好!
  师:古代男人与女人在行礼方面是不同的,男人是一拉长袖,向前一拜,女人是把双手放在右腰边,顺势一弯。(师模仿男人与女人行礼的动作)
  (生哄笑,紧张感荡然无存)
  (点评:此处的“素”体现在教师能根据文言文的特点组织课前谈话。《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通过课前的“文言文”谈话,对学生进行古文化的熏陶。谈话中点到的“夫子”,即是课文中要解决的一个文言词语,此乃教师的精心设计。这样的导课,还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师:这节课,夫子将要带着弟子们,去学习一个发生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小故事,读课题——
  生:(读)杨氏之子。’
  师:“杨氏”在古文中的解释很多,这里单指姓杨的人家,那么“杨氏之子”呢?
  生是指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很好,那么姓曹的(指着学生的板书)就是——
  生:曹氏之子。
  师:姓马的就叫——
  生:马氏之子。
  师:姓张的就叫——
  生:张氏之子。
  师:这样叫行吗7
  生:(马上意识到)不行,应该叫张氏之女。
  师:是的,古代的这个“子”字啊,一般都是指男性。好,给大家一个机会,请弟子们各用上自己的姓氏说说自己。
  (点评:此处的“素”体现在教师能根据文言文的学习特点组织教学。“杨氏”在文言文中有多种解释。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教师没有无限展开,而是直接告诉学生。这里的“杨氏”指的是姓杨的人家,合情也合理。而且。教师利用学生的板书,通过迁移,让学生加深对课题的理解。)
  师:(过渡)那这篇课文写了杨氏之子的什么事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学习提示一:自由读课文,读好第一遍的,可以继续读第二遍、第三遍,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这篇课文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好,大家都读完了三遍。谁先谈谈自己的发现?好,你先来。
  (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如文本排列、没标点等,教师简介文言文的特点。)
  师:请诸位再去读读课文,拿起笔,你认为这个小故事到哪里是一句,就在那里加个句点,就是圈个圈,因为那时候的古文是没有标点的。
  师:夫子欲读,诸位想听否?
  生:想。
  师:拿起笔,边听边给课文加上正确的标点。(教师有意在句号处停下)
  师:(出示原文)请诸位看看原文,你所加的标点是否跟原文相同,把与原文不相同的标点改过来。
  (点评:此处的“素”体现在教师善于等待,等待不仅仅是学生心理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照顾到差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读完三遍的机会。这就是一种“素色”。另外,教师对文本的处理,也很具特色。教师有意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将55个文字竖着排列,且不留一个标点,让学生在初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文言文的特色,而后通过教师的介绍,让学生明白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
  师:孩子们,有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结合“学习提示二”再去读读课文。
  (出示学习提示二:再读课文,用上看注释与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试着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也可以和同桌做交流。)
  师:弟子们,读明白了吗?谁先站起来作个汇报?你读懂哪一句就汇报哪一句。
  (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随机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几种方法。)
  师:弟子们,从刚才的汇报中,你听出了这是一个怎样的杨氏之子,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也可以用书上的一个词。(出示:————的杨氏之子)
  生聪明的杨氏之子。
  师:不错。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说吗?
  生:聪惠。
  师:”惠”是生字,我们一起把它写好。(板书:聪惠。一起写“惠”字)“惠”字什么意思?
  生,同“慧”,是智慧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下面的注释里写着的。
  师:很好。这就叫看注释,看注释是读懂文言文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点评:此处的“素”体现在教师能根据学法特点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读懂哪一句就汇报哪一句”,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一切以学生为主。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挖掘文本内涵,突出人物特点,并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指导。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是学习文言文最为常用的两种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很有必要进行学法指导。)
  师:那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子很聪明?请弟子们再去读读,画画,想想,写写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生:夫子,我认为“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可以体现杨氏子的聪惠。
  师:(出示第五句话)读。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应声答曰,就是马上回答,能马上回答孔君平的话,说明他很聪明,很有智慧。
  师:妙哉!那夫子读孔君平的话,你马上回答杨氏子的话。“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生反复读对话)
  师:还可以从这句话的哪些地方看出杨氏子的聪惠?
  生:还可以从没听说孔雀是先生家的鸟,看出杨氏子的聪惠。因为孔君平姓孔,他就拿孔雀来比喻。
  师,这里不叫比喻,应该叫借用。哦,原来孔君平是拿杨梅来捉弄杨氏子啊。杨氏子马上用——
  生用孔雀来反驳孔君平。
  师:好一个聪惠的杨氏子,竟在孔的姓上做起了文章,以牙还牙啊!你也甚聪惠,居然读懂了这一层意思。诸位,在杨氏子的话里,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的聪惠?
  生:还可以从“未闻”一词中,看出他的聪惠。
  师:怎么说?
  生:“未闻”是没有听说的意思,他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家的乌。这话听起来好委婉啊!
  师:你真会理解。一个九岁的孩子能用很委婉的语气跟对方说话,真是不简单,是很聪惠。弟子们,捉弄杨氏子的孔君平要是姓凤(毛)呢,杨氏子会怎样回答?你说。
  生:未闻凤凰是夫子家禽。
  师:厉害。那要是姓毛呢?
  生:未闻毛豆是夫子家果。
  生:未闻毛驴是夫子家禽。
  师:毛驴能说是禽吗?
  生不行。
  师:怎么改?
  生:夫子家兽。
  生,夫子家畜。
  师:我比较认同后者。多么巧妙而又委婉的语言啊!弟子们,这就是语言的艺术!你还从哪些地方读懂了杨氏子的聪惠?
  (点评:此处的“素”体现在教师能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特点推进教学过程。以读求悟,以悟促读,师生通过分角色对读人物对话,让学生加深对“应声”的理解。对话还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教师始终抓住对话不放。让学生通过反复的、不同形式的读,读出了一个“聪惠”的杨氏之子,读懂了文中的“家禽”与白话文中“家禽”一词的区别。再将“孔君平”的“孔”姓换成了“凤”“毛”等姓,让学生真正学习并运用了语言的艺术。此亦本课“素色”之所在也。)
  生一夫子,弟子认为杨氏子除了很聪明以外,还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
  师:好啊!夫子愿闻闻你的高见。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杨氏子不仅会接待客人,还给客人摆上了水果,真有礼貌。
  师:妙哉!妙哉!弟子真会读书。(出示第三句)读。
  师:学到这里,夫子相信,诸位在理解的基础上,会把古文读得更好。谁先读读,好,你先来。
  师:读着读着,诸位肯定能把全文背下来了,谁先来试试?有人说,第一个是天才。好,请你吧!能面朝着大家背背吗?(生背)
  师:弟子们,下面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把它翻译在课文纸上。
  (学生翻译,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师:都很好。夫子要求大家回去之后,再去对照注释,有兴趣者,把全文翻译在课文纸上。
  (点评:此处的“素”体现在教师能根据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组织教学。文言文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和理解之上。教师把朗读定位在学生的理解层次上是对的,只有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才能把文章读好,读出古文的韵味;而理解的指标是能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教师又把翻译定位在朗读的前提之下,只求理解,不求翻译。“回去之后,有兴趣者,把全文翻译在课文纸上”,这一设计有梯度,既让优等生吃好,又让后进生吃饱。)
  
  【总评】
  
  文言文能很好地体现祖国语文的魅力,教学本课应特别关注文言文的特点。这堂课有三个“特点”,充分体现了“素课”理念:
  1.语文课程的特点。这节课始终紧扣语文课程的语言性,进行听说读写教学。
  2.文言文教学的特点。课中注重文言文的朗读与理解,做到“读悟结合”,突出文言文语言表达特点。
  3.学生学习的特点。本课能从学生的基础、情感、思维出发,做到“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和思维训练。
  
  (浙江省苍南县巴曹镇第二小学325805浙江外国语学院310012)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讨论等形式初步感受“月”的意象。  2.通过猜测、课堂讨论、板演等形式了解“月字旁”中“月”所代表的三种内涵(与月亮有关,与人的身体有关,表特殊含义),并尝试分类。  3.通过猜测、联想、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膏、盲、膺、脍、炙”等字的本义,并学会正确归类。  4。通过创编故事的方式灵活运用“脍炙人口”“义愤填膺”“病入膏盲”等成语,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汉字的欲望。 
【摘 要】提问策略是重要的阅读策略之一。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基于学情,把握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以提问推动学习进程,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聚焦教学重点,深入文本,学会提问,从而培养问题意识,提升理解能力。  【关键词】提问;阅读策略;问题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提出“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在第二学段的
摘 要:优质课评比活动,是对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本文结合笔者的参赛经验,对课前准备的规则理解、场地安排、学情分析、工具准备、课前沟通等具体细节进行剖析,并提出优化方案,以期提高体育教师对优质课评比的驾驭能力。  关键词:体育;优质课;评比;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5-2410(2019)04-0058-03  优质课评比活动为体育教师的专业成
[案例描述]    片段一  整理课伊始,按照惯例孩子们自主地拿出语文、数学、英语各学科学习用具,进入自我整理阶段。教室里静悄悄的,朱怡丹、厉人豪、陈浩博、苏温贤、唐毅来等7名学生从座位上轻轻向语文老师走来,簇拥在教室门口,大家一起交谈着今天语文学习的重点,学生提问、老师解答,学生尝试练习、老师讲解方法……    片段分析  这是五年级6班的整理课模式之一,就是在课伊始由老师辅导班级的几个学困生,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三个片段描写,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文本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贾府,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通过对这一见面过程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善于阿谀奉承、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古代贵族女性形象。  五年级学生对于《红楼梦》并不熟悉,课文又
时近年终,又到盘点“收成”的时刻。2014年,语文课程改革依然热点不断,一些新思想、新思路、新策略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各方关注。  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版语文课本  “古诗消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新学年开始,上海一年级语文课本删掉了旧版本中的全部8首古诗,这一教材改革引发了一片争议。  9月9日,习近平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对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小学语文课本中去掉的现象,毫不掩饰地表示了“很不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人教版四下第六单元的习作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要求写出自己在农村的经历或者自己听到、看到的农村,可以是农村的人、事或景,也可以是感受、体会。如何把这些内容恰到好处地写进习作中,表达
【摘 要】学生自主性拟题是习作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之一。教师在开展拟题思路引导时,要让学生学会在文体形式中求新颖,在类比移植中求意蕴,在修辞手法中求韵味。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从三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拟题能力:多读,在阅读教学中模仿;多写,在日常习作中推敲;多积累,在课外阅读中赏析。  【关键词】自主性拟题 新颖 意蕴 韵味 多读 多写 多积累  题,原意指额头;目,原指眼睛。今天说的“题目”是用了这
【摘 要】语文毕业质量测评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点,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与策略等进行综合评定。就测评结果来看,“教”与“评”错位,导致学生平时所“学”非期末所“考”。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处理好教材、教学方法、学业评价间的关系,使毕业质量测评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服务。  【关键词】毕业质量测评;分析;语文课程  毕业质量测评是基于学科质量调查、以达标为核心的标准评价,难度区间一般在0.
一、小是小了点,但实用  2012年3月16日,笔者接到一个电话,来电的是周国华,全国小语会刊《小学语文》编辑部主任。在电话中,周老师提出想在第四期的杂志中做一个关于“选文中的删改”的选题,并向笔者约稿。  第四期就要用!时间很紧,笔者能行吗?周老师却说,他曾在一次备课会上听过笔者的一个讲座,认为笔者对教材的“修改比较”有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和依据,写这样一篇文章应该不会有困难。后来,周老师又在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