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固执的老师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时候,很多人,包括自己总是把“固执”一词,美化为“坚持”。坚持着自认为正确的理念,坚持着固有的教学方法,坚持着一直以来的为人处事的方式,坚持着自己那不见得正确的性格。总是以为这样的坚持,是一份与生俱来的品质,是体现个人独特个性的方法,甚至认为这份坚持就是一位老师的独特魅力之所在。读过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以后,我深深地觉得这种坚持,恰恰就是一份固执,是一种对未来、对希望、对新生事物不肯接受的桎梏,是一副在头脑中给自己上的自以为是的枷锁。正像叶圣陶所说的那样“教师不能光靠语言,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所以我想,是挣脱和打破它的时候了,是学会做真正的教师的时候了,是打破固有思想的时候了,是我该用行动践行思想的时候了。
  一、别做固执的老师,与新课改同行
  叶圣陶说:“教育的另一个方面是革新过去的错误观念。我们认识了环境和自己的地位,就应当铲除以往的错误观念,向新的路线上走去。”
  新的课程改革,在当今社会实际的基础上,对教学的教法、学法、课堂构成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改革,提倡新颖而高效的教学方式。它重新给教学的各个方面以新的规定和要求,主要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了重新限定。
  教师传统的讲授式课堂,的确能看出一位教师的备课能力。但如今更多地看到的是教师的“背诵能力”,只要将教案重复一遍即可,完全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其实只有10—20%的讲授的知识能被学生接受。而以往我总是担心学生自主的课堂没有标准的答案,会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并且固执地不去进行新课堂的改革。但却发现,课堂上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睡觉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对我的这份“坚持”并不领情,而且成绩也由原来的第十名,下降到了第13名,这让我很是恼火。尤其是在听过几节孙老师的课以后,我发现他的学生在课堂上是那样的活跃、那样的积极,不但主动发言,而且主动参与到每一个课堂环节中。这样的情况让我幡然醒悟,我不该再做固执的老师了。
  从那以后,在课堂上,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小组合作并评分的政策。给优胜组以奖状,让他们点播失败组表演节目,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不睡觉,不溜号,积极思考,主动讨论。保证每小组至少有四个人是主动学习的,保证基础知识有人管,课后作业有人收,纪律有人管,各个方面均有专人负责。一个月以后,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二、别做固执的老师,了解如今的学生
  叶圣陶说:“无论什么事业,我们去做它,必须先把这项事业的价值弄明白。”既然我们都选择了教师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那就要明白,教育不单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事,更是学会与人相处的大事,当然这里的人更多的指的是学生。
  如今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老师已不是那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万事通,学生已不必只从老师这里获取知识了。所以那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时代,也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而渐行渐远,老师切不可再抱着不可一世的态度来面对在很多方面都比自己强的学生了。
  所以,别做固执的老师,了解如今的学生,和他们做朋友,会让自己收获更多。正像叶圣陶所说:“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人们都说“亲其师,信其道”,想让如今校园中的这些独生子女们“亲师爱师敬师”,首先要学会体谅他们。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家里的独苗苗,作威作福惯了,老师却对他们整天“吹胡子瞪眼睛”、“横挑鼻子竖挑眼”的。这样别说学生,就是老师自己也接受不了别人这样的对待啊。所以,放下身段,用心体谅,宽容一些,总会有收获的。以前班里的几个小男生,不交作业,不听课,还乱说话,扰乱课堂。直接点名批评,就甩脸子;不批评,就会更得瑟。便一个一个找来他们,分别用面谈、QQ谈、空间访问、微博等不同的交流方式,劝说他们改变形象,效果还是不错的。
  三、别做固执的老师,多与同事交流,多方面学习,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工作的量大是必然的。但应明确的一点是,每个老师都想做最优秀的老师。可是又有几位老师能做到呢?其实,做学生眼中的优秀的老师不难,因为每个人都会发自内心地尊重知识。所以只要做一个知识丰富的老师、有涵养的老师,就能成为学生眼中优秀的老师。所以,要实现自己优秀老师的梦,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内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所以一定要肯于弯下腰,向每一个同事学习。多听课,去发掘其他人身上的闪光点,让它们汇集成自己的太阳。
  在郭老师的课上,借来了课堂演讲介绍一位励志人物。
  在于老师的课上,借来了小组奖惩细则。
  在李老师的课上,借来了温和的教学态度。
  在孙老师的课上,借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
  我相信,多听课,多学习,以后我借来的亮点会越来越多。这些亮点,便会为我所有,让我提高。
  所以,别做固执的老师,要做改革的前锋。把好自己前进的舵盘,一直向前,完成自己的新教育之梦。
其他文献
【考纲说明】  《考试大纲》对这一考点的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具体分解为:  1.理解,能力层级为B。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考题提示】  1.考查文本:主要是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篇幅为800字左右,内容多为反映当年某一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对考生来说比较陌
期刊
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虚实结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关于虚实的重要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
期刊
“对称借代”,简称“对代”,即借用人或事物的相对方面代替本称,具体分为:  一、部分和整体对代  (1)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鲁迅《一件小事》)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例(1)例(2)
期刊
还记得踏入高中校园的那段日子,每天重复着机械的活动——读书。读书是为考试,读书是为了上大学。我不喜欢读书,即使老师在课堂上反复渲染一些作品是如何经典,我依然没有兴趣。阅读,我只喜欢趴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琼瑶的爱情小说、古龙的武侠小说,因为它们可以满足我的想象,让我暂时不去想灰色的高考。  上大学了,生活突然改变,时间有了大量的剩余,我选择了用阅读来打发时间,但是我依然不去碰触中学时曾经出现过的作品。
期刊
高考年年必考辨析病句,可学生在这题上的得分并不高。究其原因,辨析语病,要兼顾语法、逻辑和修辞三个方面,再加上10几条的注意事项,容量大,记忆的东西多,学生很难全面、准确地把握。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一套简单易学的“三段分析法”,在此与大家分享。  三段分析法,是一种将句子化整为零的分析方法。在主干分析法的基础上,按主谓宾,自然地将句子分成三部分,即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再对每部分进行逐
期刊
翻开人类教育史的书页,关于学生主体性的观点历历在目:昆体良认为教育就是要“引导班上的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运用他们的智力” ,“教是为了不教”。他说:“除了使我们的学生不需要总是有人教,我们的教学还能有什么别的目的呢?”卢梭的《爱弥儿》中提到:“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把儿童当儿童看待。”普朗格主张:“教育绝不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
期刊
黄助昌老师在《托梦以纪实 纪实以显志》(载《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年第10期)一文中“完全解读”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认为“不是以美好的梦境反衬黑暗的现实,而是这个梦境本身就是对现实的真实写照”。  可是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黄老师为李白击节赞赏的同时,也漏出了很多不能自圆其说和牵强附会的地方。现特择其要点,与黄老师商榷。  首先,姑且承认黄老师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请看诗人在留别时又说“
期刊
宋代学者朱熹曾经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他又说:“人做文章,若是仔细看的一般文字熟,少间做出文章,意思语脉,自是相似。读得韩文熟,便做出韩文底文字;读得苏文熟,便做出苏文底文字。”写作的过程首先就是模仿的过程,模仿,实际上就是仿“模”,是“模”到“写”的转化。“述文相效,自古而然。”这几乎是古人写作的结论。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指导学生,例如,可以仿结构,
期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干好一切工作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也要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提高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克服盲目性和经验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指事物自身以及事物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人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串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通俗地说,就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都有两点,因此
期刊
常言道:“好作文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如何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就要从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作文开始。  (1)要多给学生写肯定性的评语。如,曾给学生的读书笔记、日记写了这样的评语:“人生因阅读而精彩”、“多读书是幸福的”、“激扬文字、抒写心灵”、“在日记里拓荒,播种美丽动人的童年;在日记里思想,运筹大气磅礴的人生”、“好好打发每一天,人生便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等。如此“精彩”的评语,学生见了怎能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