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锴作品欣赏

来源 :民族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尽管如今的艺术研究者知之甚少,过去的学者间或使用跨文化甚或全球化的视角研究视觉艺术。16世纪至今有多项将艺术作为跨历史现象进行跨文化考察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相关理论问题。除了自身的价值之外,这些成果亦能对当代跨文化的艺术研究提供一些助益。
史诗旋律被学界视作两极,即“单诗行同曲体”(sfichic)与“多诗行异曲体”(strophic)①两种旋律类型。“多诗行异曲体”旋律富有音乐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单诗行同曲体”旋律却呈现出重复和单声的趋向。对史诗音乐的忽视以及史诗学界只将史诗视作文本来进行研究的现状,为我们提出了一个美学上的基本问题,当音乐被忽视时,我们正在丢失口头史诗属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史诗是唱出来的,是在音乐的演唱中完成故事的演述的,因此拓展史诗演述欣赏的音乐维度是必要和重要的。
<正> 中国人有过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但是,为什么近代科技革命却没能在中国发生?为什么中华民族至今未能跻身于世界科技先进之行列?这些问题是当代学术界极为关注的热点。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从中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出发,着重于影响科技发展的外部原因分析。国内学者金观涛等用系统论观点探究了中国的传统科技结构,指出科技落后的主要
2014年7月,申古博先生与中国其他五位著名画家应邀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参加该校亚太艺术中心举办的《禅与变革》画展,并出席相关主题研讨会。展厅中,申古博先生的岩彩山水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与东方文化意蕴吸引到观众的关注。研讨会上,他作题为《禅与我们的创作》的分享,简要回顾了与夫人刘向红携手创作玄中寺壁-嘶等的历程及创作岩彩山水画的缘起。他的岩彩山水、白描人物等作品引发与会学者的浓厚兴趣,现场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艺术和美学的跨文化研究兴趣得以复苏,论著日渐增多,论题涉及艺术家、风格传统、象征主义和艺术的功能。以前相互分离的学科之间互动越来越多,学者们对于美学的比较研究兴趣日浓。对非西方美学的研究表明:每种文化都有审美原则,艺术哲学因不同的社会而有很大差异,艺术在每个社会中都表达了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关于非西方艺术和美学体系的文献增加了,此时的研究受到后现代运动影响,更多地关注这一学科本身及其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市场艺术的数量继续激增,就世界艺术研究而言,不应忽视对市场艺术的研究。
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能反映文化焦点并用技术自身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它们。风格是内在模式形式化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对文化模式的显性表达,它依赖于结构,在本质上分层次,并且存在于所有的层次或是任何内部关联的层面。技术风格是适当的技术水平的呈现,可以被表示为基于自然客位现象的主位行为,它背后隐藏的是工匠们对他们使用材料的态度、文化共同体对工艺项目自身本质以及由此产生的工艺品的态度。任何给定的文化共同体可能有多个风格特点,几个风格可能同步运转,每个风格的发展其实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每种风格在特定的文化共同体中
期刊
期刊
七世纪初的一次佛、道相争中,傅奕扬言要裁减天下佛寺,并把剩下的都改装成草堂模样。谢和耐认为傅奕是站在“文人立场”才提出此番言论的,而芮沃寿则认为他在维护土地拥有者贵族阶层的利益,但在当时傅奕却被认为是一位专门破坏佛教徒事业的道教徒。假如没有僧人明概的反驳,我们不知道“寺庙草堂化”的动议究竟在何处触痛了佛教徒的神经。明概并不因为佛寺侵蚀社会财富而内疚,反而暗示道教徒的“草屋”有模仿古代明堂的嫌疑。这场围绕“草堂”展开的斗争正好说明当时的僧人不把茅茨视为本集团特有的建筑形式,却把它推给道教,斗争背后则反映出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