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人的爱欲与尊严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钟求是擅长写边缘人,即身份普通的小人物,平淡又特别的人。《街上的耳朵》写的就是这样的边缘人。《街上的耳朵》讲述的不是耳朵的故事,而是做梦,亦即爱欲实现的故事。小说家写边缘人的梦,是因为“在他们心里见到了正常的共性的情感”。从普通人身上看共同的人性,才是故事讲述的意图所在。
  关键词:钟求是《街上的耳朵》 边缘人 爱欲 尊严
  钟求是擅长写边缘人,这不仅是《当代》青年编辑石一枫对他的印象,也是他自己对自我创作特点的总结。几年前他在回顾十几年的小说写作时就说:“如果盘点.下,这些文字大约码起了两类内容:一类是社会边缘人,一类是死亡与爱情。”他所说的边缘人,指的是“身份普通的小人物”“平淡又特别的人”。他的新作《街上的耳朵》写的还是这样的边缘人。主人公式其以及与之发生过冲突的叶公路,都是普普通通的小镇人物。式其“年轻时练过拳脚,又喜欢酒”,游手好闲,掐架斗狠,活脱脱一街头小混混,后来做过装修公司的小老板,但在小说中出场时,他的公司已交给了儿子,儿子的母亲去给儿子看孩子,他就“成了日子边上的人”。叶公路比他更普通,不过是没有固定职业的城镇居民中的一员。然而,他们不是奇人,未必没有奇事。式其因一次酒后失言,在酒桌巨说了一个自己的桃色梦,招致受辱者与之打斗,被咬掉半边耳朵,成了伤残人,汁多年只能用长发来掩盖面部的残缺。叶公路的性格中也有异秉,因街上的传言,不顾个子小而愤然寻仇,为了雪耻,一口咬掉“情敌”的耳朵,付出了坐牢的代价。钟求是的昆城故事一再讲述这种边缘人的情事,其用意又何在呢?
  《街上的耳朵》的故事看点,似乎在耳朵,即主人公式其出言不慎而严重地伤害了他人,以致遭到报复,被寻仇者生生地咬掉了半只耳朵。可是式其在酒聚上与酒友寻开心说笑,井无伤害任何人的敌意。他不过“先喝白酒后喝啤酒,把自己喝澎湃了。澎湃之中,他嬉笑着拿出前一天夜里的一个梦”。式其无论如何不会料到在酒桌的嬉闹中说一个梦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间题在于,他的春梦内容本是绝对私密的男女行为,不仅被他公之于众,其对象还实有其人,而这个有真名实姓的女子已是他人的女朋友。式其半吹嘘半沉醉地讲述“在梦里他搂住一个年轻女人谈心,似乎说些连哄带骗的话,然后把该力、的事给办了”,一旦这个年轻女人被坐实,也就是式其供出了她的名字王静芸井说出了她的长相,梦里所发生的性事在人们的耳朵里就与实事无异。难怪当街上的耳朵将式其梦中的性事传到当事人男朋友的耳朵里,后者感受到的是奇耻大辱,愤怒到不顾力量悬殊也不顾后果地以牙还牙。然而,小说是要讲述一个酒后失言引发祸端导致伤残的故事吗?当然不是。耳朵被咬掉,因说梦所致,梦才是事件的中心。惹祸的不是言语,而是梦。梦是什么?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梦是爱欲的变相达成。因此,《街士的耳朵》讲述的不是耳朵的故事:,而是做梦,亦即爱欲实现的故事。小说家写边缘人的梦,是因为“在他们心里见到了正常的共性的情感”(《在孤独中回望》)。从普通人身上看到共同的人性,才是故事讲述的意图所在。
  式其的梦是酒后讲述的。酒后吐真言,因为酒让“自我”放松了对“本我”的看管,“本我”才毫无顾忌地现身。不管式其是否实有其梦,他酒后的浪言,泄露的都是他的爱欲。爱欲是人的本能,但它也是一种美感,因为当爱的对象化为一种形象只是引起人的精神活动时,美感就产生了。虽说式其在酒友的追问下,报出了王静芸这个名字,但实际上他的爱是精神性的,王静芸在他的记忆中是与一个美丽的情景连在一起的,几乎是一个象征。三十多年后,式其回忆起那个情景,还陶醉在如诗如画的氛围里。那是一个春天的下午,有点小雨的下午,他和几个兄弟与另一伙小子在巷口约架,对手久等不来,等来的却是“一个身影从小巷深处慢慢走出”,“那场景真的有点像电影里的一个镜头:在细雨中,一个年轻女人撑着纸伞从巷子里慢慢走出,一步步向巷口走近”。对于“胳膊上的肉一跳一跳的”生命力旺盛的青春期男孩来说,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長辫子姑娘带来的与其说是爱的诱惑,不如说是美的震撼,这正是人类爱欲的真谛——它以美的形象使性欲得到升华。年轻的式其当时的感受就是“只觉得心里被雨水洗了一把,挺舒坦”。他当时还有一感觉,“就是不想打那场架了,至少认为那会儿打架挺没意思的”。在那种情景中出现的王静芸,深深地唤起了式其的爱欲,多年后突然被间及,他还“只觉得心里使劲晃动了一下”。但是,即使这个人在他的心中停留了几十年,然而真正让人刻骨铭心的是异性出现的美的情景,而不是具体的某个人,由此可见,小说所叙并非事之奇,而是人性的奇异,它揭示的是人类爱欲的秘密:爱欲不仅仅是生理的需求,也是精神的需要,爱欲一旦对象化为美的形象,它就可以战胜时间——生命可以老去,而发生爱欲的瞬间长存。
  这个短篇的纽结,是年轻女子王静芸在双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唤起了街头一混式其的爱欲,并在桃色梦中成为泄欲对象,因而让自己的男友叶公路感到受辱,以致寻仇造成故意伤害引来牢狱之灾。如是,式其与叶公路的冲突似乎源自二人与王静芸的三角关系。可颇有悲喜剧意味的是,直到E静芸患癌症去世,式其都与她不相识,就像叶公路说静芸:“她以前不认识你,死的时候还不认识你。”昆城街上的这两个男人,并非互为情敌,但他们却为同一个女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们两个人的人生损失本不应发生,冲突的发生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误会。然而小说的叙事动机井作来自误会,而是人的本性。雨巷的情景跟随式其大半辈子,在彻底成为边缘人之后,他还是那么在意地保留着一个青春期梦境,在梦中情人离世后要为之守夜,并且一定要在死者的灵前说出珍藏在内心的秘密。在这个意义上,是他的爱欲,把叶公路和王静芸的日子捅了一个窟窿,因此他受到惩罚也并不冤。同样,叶公路听到传言便寻仇雪耻,也是受人性的驱使。他义无反顾地挑战强者,是一个男人维护尊严的壮举。小说结尾最精彩的一幕,是叶公路原原本本得知了亡妻与式其的清白关系和式其爱欲的纯粹后,竟然要在静芸的灵前以虚拟的方式跟在精神世界里介入了他的爱情生活的式其打上一架,为的是赢回做丈夫的尊严。故事一开始叶公路好像是个配角,但到了这里,他的性格显得更有光彩。这个普通的昆城人和他的故事,实乃奇人奇事。读者从这个边缘人身上看到的,不是在岁月里增加的身体的重量,而是不被岁月消磨的尊严的分量。
其他文献
今天给大家带来《作为审美的眼睛》,主要是借20世纪中国山水画家画西湖这个话题,来谈谈20世纪艺术界那些大师级的人物,面临社会变迁和西学东渐,看自然的方式开始变化,希望能够找出一条处理风景方式不同于画家所处时代不同的代际线索。  实际上20世纪有很多外力造成了艺术家风格的变化。今天从黄宾虹聊到顾坤伯、陆俨少、傅抱石、李可染以及当代的曾宓和童中焘先生。前面几位都已进入美术史的视野,童中焘、曾宓两位先生
期刊
摘要:杜甫于大历二年立秋日创作了《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入此诗借奉赠好友而咏怀,倾诉了寄居夔州两年来,环境之封闭、生活之艰难、内心之烦闷,实蕴含了求助于郑审、李之芳的世俗诉求。作为杜甫诗集中的“第一首长诗”,该篇艺术成就很高,不过,特定的创作动机对其政治性、现实性、思想性实有限制,使其整体成就未能达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等名篇的高度。从根本上说,古今学者对杜甫此诗的态度,实
期刊
2018年11月6日,我刊(《名作欣赏》)创始人、首任主编张仁健先生,突发疾病在太原去世,享年81岁。  张仁健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一个文化人的敏锐嗅觉和独特判断积极倡议并亲手创办了我国文学期刊史上第一份文学鉴赏刊物——《名作欣赏》,受到了广大作家、文学研究者、文学爱好者和普通读者的喜爱,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化期刊市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刊物创办后,张仁健先生担任主编长达22年,
期刊
摘要:刘慈欣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三体》是一部史诗性的宏阔之作。它具有相应的历史深度、典型的人物形象、强烈的现实精神、崇高的审美品格与积极的思想启迪。在文人史诗的创作中,为我们描绘出基于现代科技的可想象的人类争取未来的宏伟史诗。他的史诗不是“创世”史诗,而是“存世”史诗。  关键词:史诗 历史深度 典型形象 现实精神 崇高品格 思想启迪  刘慈欣在《三体Ⅱ·黑暗森林》中写到,面壁者罗辑冬眠近200年后
期刊
1948年,刘以鬯从上海来到香港,与众多从中国内地来到香港的作家一样,本视香港为暂居之地,不意一住多年。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南来香港的作家徐訏、赵滋蕃、林适存、力匡、徐速等人都把乡愁和对香港的抗拒写人作品中,刘以鬯同样有怀乡书写,但其作品与其他同时代的南来作家颇为不同之处,在于他对南来者文化处境的矛盾特别敏感,写出香港与上海在都市化上的类近而呈现于作者心中的矛盾。可能由于刘以鬯本人1948年
期刊
长期以来,我一直致力于思考笔墨形态的书写性与原生艺术、稚拙艺术所折射出的本真内质轨迹相契合兼容,进而转换形成笔墨营构的潜意识直觉呈现。换言之,即书画家将长期修炼的笔性墨法、律动走势(也可讲是专业性的行笔运动方式与笔墨结构经营理念的总体发挥)与原生稚拙艺术美的本色呈现相融而派生出新视觉表现形态的可行途径。这无疑增添了作品的天然生趣要素以及书画家对新视觉经验的不断掌控而避免落入诸如食古不化的积习流弊与
期刊
有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内心住着一只耗子。或者那就是微缩的我,习惯以吱吱声代替言论,但那其实不过是重复的电波,无人破解,终至失去意义。写字是我试图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像我小说里更年期的母亲一样,用将电视音量调小到两格的方式,保持与外界信息不自知的接通。尽管这样做来就像表面看到的那样,收效甚微,掩耳盗铃。忘记在哪儿看过,一切艺术上的想象力,表达的最终都是对自我的厌恶。在写作每一篇小说时,我都喜欢让旁观
期刊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我便很庆幸自己在年轻时就找到了人生使命,这是我最大的幸运,也是我认为“三十而立”中真正的“立”。这条道路即如我在处女作《说说当今这些文化名人》的扉页上所言:“立志成为学贯中西古今、理通文史哲政,具有公共情怀和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  我知道,这条道路漫长、艰辛,且不为人
期刊
摘要:张新颖立足于沈从文的精神世界,以生动的史料来揭示其创作和思想的嬗递过程,以独特的写作视角展示了其鲜为人知的生活片段和情感细节。张新颖以严肃的学者眼光和诚恳的文人之心给予了沈从文研究持续的观照,他的两部传记作品一起为沈从文形塑出一个贯通的形象,一个完整的世界,为新时期的沈从文研究添上了重要一笔。  关键词:《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 学者眼光 文人之心 沈从文研究  真正优秀的作品
期刊
年光逝去无留意,人世沧桑总有情。转眼间,恩师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这三年来,时常怀念先生,也想把从师学习的点滴写下来,但每每捉笔陈情,往事历历,感念恩师,悲从中来,难以自已,只好辍笔。在这个春风轻扬的季节里,追忆恩师教诲,缅怀大师风范,以表达我对先生的悼念和怀思。  知道夏传才先生是通过他的学术著作和媒体报道。夏先生是海内外知名的古代文学与文学理论研究专家,尤其在《诗经》与《诗经》学研究领域内成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