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学科素养中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态度和责任是高中物理新课标学科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科学态度和责任的内容不应该是生硬的,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在探究过程、时代情境、习题延伸都是浸润式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载体。
  【关键词】学科素养;科学态度与责任
  2017年《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这样界定科学态度和责任:“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环境·社会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应有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科学态度的内容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可见,这些内容不能单纯地说教,应将这些变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认识科学本质,在科学探究中了解物理学家在推动科学时对待科学的态度从而树立自己的态度,在科学思维养成的过程中也了解科学伦理和STSE等。
  一、经历探究過程,认识科学本质
  深度分析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创造力,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也学会与他人交流,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中,科学为何“物”?科学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才能更加深入的理解。
  例如:关于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6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这节课,很多教师认为这部分没有什么用,考试只会出简单的物理学史内容,学生只有记得就行,在课堂上直接将其删除,或者告诉学生需要记住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就行了。这样的删减,不仅没有深入体会到教材以新课标为本的编写宗旨,也让学生觉得这部分内容无关紧要。
  的确,教师如果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满堂灌,也只会变成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很精彩,学生没有任何动脑筋的余地,最终变得昏昏欲睡。但是在探究方面,教师可以将这节内容分成不同的小课题,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或者借助网络,最终以小论文或者课题汇报的形式展现,而教师的作用仅是最开始时课题的引入,学生在查阅资料期间遇到了问题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最终学生完成结果的评价。
  小课题一:伽利略之前人们对下落运动的认识;
  小课题二:伽利略的一生;
  小课题三: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
  在小课题的研究中能够训练学生寻找资料、知识的来源,这种寻找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灌输,在阅读和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小组合作和组间交流上也学会主动合作、尊重他人、实事求是、表述探究过程。也会发现物理学科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也能从这些科学家身上体会更多的科学品质和精神,例如:不迷信权威,敢于有理有据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往往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能教给学生的,从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认识了科学的本质特点。
  二、时代性情境,增强社会责任感
  社会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传感器是现代社会和科技中必不可少的装置,教材也与时俱进专门介绍了各种传感器。比如:在学到速度和加速度时,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就可以增加用光电门和气垫导轨测量速度和加速度的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实验。又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的时候,将DIS系统介绍、演示或者分发给学生。教师将最新科技技术和内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当下社会、科学、技术、环境关系下的社会发展,增强学生社会责任。
  例如: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该节内容本身就是一节实验课,既然是探究实验,宗旨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的各个过程包括实验的设计过程。教材也一改以往直接给出实验设计的做法,而是给出了两个实验方案,称之为参考方案。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这里都是作为“参考”的,可以实施该方案也可以不实施,也可以在设计并实施其他的方案。如果教学条件足够,可以围绕上述两个问题,征求学生多方面的答案,并根据不同的答案设计不同的实验并实施。如:有些学生可能会在问题1中答出可以频闪照相的方法来测量加速度。如果学校有这样的器材就可以实施。即使没有专门的频闪设备,用手机的摄像功能和一些对应视频处理软件也可以做到。一方面,这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教材上的不是死内容,自己的想法和设计也可以解决问题。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探究能力,使学生从心理层面上进一步肯定了自己,使学习变得有趣,物理变得生动;另一方面,也符合手机、电脑的普及和发达带给学生在实验上的进步,学生得以体会社会科技的发展进步。
  三、延伸习题,渗透科学态度和责任
  物理教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材习题。“教材习题是在课程标准下经过教材专家与一线教师深思熟虑、精心挑选的教学素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科学性、典型性、示范性和功能性。”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为一线物理教师提供了多种多样习题素材,但往往具体在教学实践中,很多物理教师不屑于对教材习题行进细化研究,仅仅将教材习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缺少对教材习题的深度挖掘以及其他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有机整合,导致教材习题地位降低、功能弱化。因此,一线教师更应该合理选择教材习题,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筛选处理,从而实现教材习题功能的最大化、最优化。
  教材中很多习题是建立在物理学史和实际应用中的,合理处理这些习题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整。带领学生回顾科学家在建立物理学“大厦”过程中坚韧的品质,严谨的科学态度都使学生对科学肃然起敬,逐渐形成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而物理知识和方法在现代生活和科技的应用也给予学生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很多教师忽略的,我们不能只盯着学生是否记得了公式,是否能够应付得了考试,而忽略了对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
  例1:在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7节“静电现象的应用”的课后“问题与练习”的第4题:超高压带电作业的工人穿戴的工作服,为什么要用包含金属的织物制成?问题很简单,但是该问题之前,学生一直有这样的疑惑,高压电附近都会有“请勿靠近”的警告,但是为什么电工人能够在这样的地方安全的工作呢?习题给了提示,原来是这些电工是穿上了特制的衣物——包含金属织物的工作服。在学完该节内容后学生可以解释这一原理。但是学生难免会有工作服中的金属是怎么样在织物中放置的想象和疑问,教师这时可以顺势以“研究电工工作服”作为小课题给学生以研究,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展开研究。从中获得更多知识,而这些知识并不是单一地来源于学校教师、教材和课堂。通过小课题的研究也许还能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2:如图1在物理选修3-2第四章第3节“楞次定律”课后的第7题:1831年10月28日,法拉第在一次会议上展示了它发明的圆盘发电机,它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制成的,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发电机,据说,在法拉第表演他的圆盘发电机时。一位贵妇问道:“法拉第先生,这东西有什么用呢?”法拉第答道:“夫人,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呢?”
  该题没有直接给出圆盘发电机的示意图,而是给了一段历史描述,学生可以清楚地从中得到法拉第除了电磁感应定律的又一贡献——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发电机。从贵妇和法拉第的对话中,学生一定会想打现代的社会和科技发展离不开电力,而电力从何而来?正如法拉第所说的圆盘发电机是一个有着巨大潜能的“婴儿”。习题编写者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将习题摆脱枯燥的计算,也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历史,让学生对这些物理学家肃然起敬是很难得的。作为教师就更应该担负起建立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的重担,从而培养核心素养。所以教师也可以这样二次开发,1.问题链:(1)注意法拉第这次演示圆盘发电机的时间,当时的物理学还有什么重大发展?(2)电是什么时候被人们发现的?对电的利用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3)法拉第的主要贡献和这些贡献对物理学和社会有哪些重大意义?2.将学生按小组的形式对应不同的问题进行研究;3.当学生有问题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4.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这样可能会给教师带来更多的工作量,但是一定是值得的,小课题的研究和汇报会大大提升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而教师本身也能得到技能和理念的提升。
  可见,科学态度和责任不是教师站在高高讲台上宣讲“大道理”,因为科学态度与责任不是说科学涉及哪些领域,讲的什么内容,而是讲科学是什么属性、特点。科学态度与责任教学不能生硬地单独说教,而应该通过探究的形式融入科学观念和科学思维教学之中,力求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面对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更是紧密相连。在信息时代下,多媒体信息技术则是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将会是新形势下美术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有效手段。本文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出发,根据课堂教学经验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融合在美术教学当中进行实践探索。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美术教学
期刊
【摘 要】音乐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的主要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听为主,辅以综合表现。“微课”,是一种新颖的现代教学模式,它的主要载体是视频短片。小学音乐课堂以活泼、有趣,易于记忆为主,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合适的微课视频,不但可以突破音乐课堂中时间紧、内容多、空间小的限制,还能真切地为学生创设更加真实、更加客观的教学情境,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歌曲或者乐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强音乐
期刊
【摘 要】“生活就是教育”,我园从幼儿身心发展和水乡特定的文化背景出发,将水乡地方资源融合到幼儿园课程中,开展幼儿生活体验课程资源的探索与实践,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感,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水乡资源;生活体验课程;探索与实践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丰富的社会和自然资源,创设农村幼儿教育所需的
期刊
【摘 要】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而课堂教学的优化使学生能感受到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加入到课堂的教学中,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笔者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有效互动  小学科学教学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而小学生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使学生充分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
期刊
【摘 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也从2017年秋季在全国起始年级开始使用,并逐渐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覆盖。但法治精神的“传输”不能坐等新教材的更替,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渗透”与“输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主要精神,更应该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
期刊
【摘 要】如何有效提高初中数学课课堂教学实效性?如何让数学学科呈现出美丽和有魅力的状态?这些问题都是困扰初中数学教师的现实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现实性意义;用美丽焕发初中数学课魅力,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实施性的策略之我见;求真去伪、创新教法,让初中数学课既美丽又有魅力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美丽;魅力;实效性;创新教法可实施性;有效性评价  数
期刊
【摘 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在这样的理念下,数学核心素养关注的不是应试教育,而是期待学生获得该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比起关注学生考了多少分,教师更应关注学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在一节课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必
期刊
【摘 要】“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盲校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数学知识零碎、脱节、缺少应用,往往是造成视障生数学学习困难、学习态度懈怠的主要原因,本课例尝试从综合数学课程的角度出发,为视障生创设合适的数学情境,激发视障生的学习兴趣及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积极需求。  【关键词】视障生;数学;情境  设计意图:本学期,本班视障生学习了24时计时法,其中包括时间段和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进程的加快,对于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为了保证自身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应当提高对教材的认知程度。本文主要分析苏教版新旧小学教材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旧教材;苏教版  一、进行新旧教材对比探索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国家未来的引导者,首先要确保自身素质、基础知识掌握过硬,才能够教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正确的基础知识,教师进行新旧教材的对比有助于明
期刊
【摘 要】故事(Story)在小学英语课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学生听说读写的重要载体。围绕故事融入英语口语表达、阅读理解和模拟展演等,能够对活化教学资源及过程起到一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故事;演讲;方法   “让英语教学有故事,在听说演故事中学习英语更有趣”是近来广大英语教学同仁的共识。以故事为载体,注重融入听说读写等多项语言技能训练,能给让学生在真正了解故事、倾听故事的基础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