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争端中的西藏因素

来源 :中国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z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问题与中印边界问题密切相关。英帝国及其殖民后的印度对中国西藏地方的侵略,是中印边界争端产生与发展的原因。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组成部分,西藏从来就不是"独立国家"。印度政府的主张--中印边界早已由西藏地方与外国缔结的"边界条约"正式划定--毫无国际法根据。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印两国在历史上只存在一条由双方历来行政管辖范围所及而逐步形成的传统习惯线。在1959年以前,西藏地方政府对现今中印边境地区东段、中段以及西段空喀山口以南的争议地区,长期、持续、和平与公开地宣示或行使管辖表明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历来属于中国。中国所主张的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才具有历史与法律根据。
其他文献
抗日战争期间,藏族民众以其特有的方式,如捐献财物、僧人诵护法经为抗战祈祷胜利、赴前线慰问、修建公路与机场等工程、参军等行为,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为赢得抗战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当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借鉴。文章以抗战时期康区理化县军队创办的《戍声周报》为例,分析该报所刊载的内容及其抗战报导的概况,进而评述《戍声周报》中有关抗战报导在康南边地的影响及其历史作用。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共同体,各民族在抗战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界关于抗战史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对边疆妇女在抗战中的表现关注不多。藏族妇女冯云仙(格桑曲珍)在抗战中抢救伤员、慰劳前线战士、宣传抗战救国、救济保育难童,为抵御外敌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全民抗战中边疆女性的典范。对此进行探讨,可以为抗战史研究提供新的思考维度,值得学界关注。
在抗战烽火中创刊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发行的唯一一份中共中央政治机关报。文章通过聚焦《新华日报》对藏族同胞抗日救国行为的44篇报道,深入探析其具体内容及特点,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所作的不懈努力。《新华日报》对藏族同胞抗战救国行动的积极报道,无疑在抗战时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藏族僧俗民众的国族意识和国家认同。通过研究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藏族抗战的报道,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藏族人民的抗战贡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历史基础。
李安宅、于式玉是藏学界的"天涯同命鸟",但相对李安宅而言,于式玉的藏学研究还没被学界充分认识。于式玉的藏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西北、西南及海外三个场域。就时段而言,大致是自20世纪30年代初至50年代,基本持续,少有中断。于式玉的藏学研究具有丰富而细腻的特点,其视野、角度与李安宅既相通,又有差异。贯穿于式玉藏学研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全体大用",实际上是论证和构建中华民族整体性。
《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1922-1947)作为近代在华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刊物,从创刊至停刊,一直是刊布藏学研究成果的国际性权威学术刊物,极具历史和学术价值。这批研究成果不但保留了大量19世纪20-50年代川西北地区的田野资料,而且对我们了解西方近代藏学的发展历程十分重要;此外,从其刊布的藏学研究成果来看,彼时的藏学研究已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特点,并且中国学者也积极参与其中。
于式玉为现当代涉藏传奇女性,是新兴藏学人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她于1938年从北京辗转至拉卜楞后,创办拉卜楞女子学校,对拉卜楞及其周边游牧地区的藏人妇女、藏地习惯法、民歌等过去未有人涉猎的问题作了深度调查,用细腻的笔触深度描绘了一个立体多元的拉卜楞社会。文章基于2007-2018年间笔者团队多次前往于式玉80年前考察和生活过的拉卜楞及周边地区的调研成果,结合其亲属提供的信件、口述史料、于式玉自己的著述、民国时期的相关报道及当代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等,对她在拉卜楞及周边游牧地区的社会考察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积极推动夏河县的医疗卫生建设,夏河县各种非卫生机构也视医药为联络藏族同胞的最好工具,积极开展医疗活动以配合各机构事业的推进。最终在地方实力派的支持下,夏河县医疗卫生事业在改善夏河藏族同胞健康状况、全面推进地方建设,以及联络藏族同胞感情、增强其国家与民族意识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为改善甘南藏区的交通状况,甘肃省政府于1944年着手修筑岷夏公路。时任岷夏公路工程处副处长的黄正清积极参与其中,利用自身"藏胞与政府之间桥梁"的身份,既令岷夏公路夏河段沿线藏胞不计报酬,踊跃参工,又使得国民政府"国民义务劳动"之理念得以付诸实践。虽然岷夏公路并未全线通车,但抗战建国的背景下,以黄正清为首的藏族同胞参与筑路的行为,体现出其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加强。
杨质夫先生的《入藏日记》系其作为以黎丹为团长的"西藏巡礼团"团员,于1934年4月自青海西宁起程至1935年2月间所记的日记残卷,现仅存2册。该日记对于青藏道程的探讨、山川描述、里程记载、地区垦殖叙述,颇有参考价值。其中1934年8月28日-1935年2月3日间的部分日记已于2008年连刊在本刊第3、4期。本次刊发的是1934年6月23日-1934年8月28日的部分日记,记录的是其在青海境内的行程和沿途考察的情况,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青海社会各方面状态的第一手资料。
"老西藏精神"作为西藏军民团结奋进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精神指引和动力,从其历史发展来看,它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充分融合了时代精神,与时俱进。作为先进意识形态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功能是实现西藏与全国一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文章阐述了"老西藏精神"的发展性和时代性及其之间关系,并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保障民生、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几个方面对"老西藏精神"的时代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