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两口子都是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ll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振芳与范随州是两口子,他们一个是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一个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二人均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术的代表性传承人。
  01
  汝瓷是宋代“五大名瓷”之首,汝瓷的美在似玉、非玉,而胜玉,民间更有“家财万贯,不及汝瓷一片”的说法,据说宋代汝瓷的存世量,已不足百件。盖因北宋后,汝瓷的烧制配方失传,历朝历代都试图能仿制出汝瓷,但都没有成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无数次研究试验,汝瓷才全面恢复生产。
  王振芳,1969年出生在河南汝州,她是在汝瓷厂附近长大的,每天上学都会路过汝瓷厂。1987年,她中学毕业后,便到了汝瓷厂工作。
  在工作当中,她认识了做事踏实的范随州。他们都是对汝瓷了解得越多,接触得越深入,就越发自内心地喜欢汝瓷,喜欢这门技艺,渐渐地,两人产生了感情,就结为了夫妻。国营工厂改制后,两人于1997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刚开始,看不到前途,每天接触的就是泥泥水水。所以,和那会儿我们一拨儿做汝瓷的人,很少有能坚持下来的。”刚成立工作室时,两人投入了多年来积攒下来的10万元钱。然而,半年时间,连一件像样的成品瓷都没烧制出来。因为烧制汝瓷的成功率本来就很低,而且用新窑烧制,更是难上加难,10万元打水漂儿。
  当时,在他们工作室里烧窑的师傅都很害怕。而内心坚定的王振芳夫妇相信,现在的失败经验都是未来的宝贵财富。
  半年之后,他们终于烧出了第一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那完美的天青色,正是宋徽宗梦中出现过、要求宋代工匠烧制出来的颜色。
  之后两人的事业也如雨过天晴,发展迅速。两人每年都会制定一个新的目标,三年出一个新计划,将事业稳步向前推进。从开始完成基础工作、熟练掌握工序和烧窑技艺,到后来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每一步走得都很稳。他们还在烧制技艺方面,不停地改进着;在造型方面,也不再是仅仅复制古代的造型,而是努力把古代韵味与现代精神融合在一起。
  02
  20年过去了,王振芳与范随州从一个小工作室,发展到如今在当地兴建了汝瓷文化同。既有专业人士在文化同中进行研究和烧制,也向公众展示汝瓷的烧制过程,更让青少年近距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他们的作品“三足洗”与“水仙盆”,已被收入了全日制中学美术教科书。
  一路走来,两人一起制定计划,一起完成目标,几乎没有什么分歧。回想起来,两人唯一的一次分歧,是在教徒授艺方面。
  2008年,夫妇二人开始带徒弟,传授技艺,无论是工艺,还是设计,两人都是对徒弟倾囊相授。唯独在烧制汝瓷的核心技术——配方上,王振芳产生了疑虑。毕竟,行业中有句俗语,叫“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而范随州却极力主张把配方也交给徒弟,王振芳不无顾虑地说:“我们都还很年轻,如果把配方交出去,徒弟翅膀硬了,飞了怎么办?”
  范随州却说:“你有这样的顾虑,说明你对自己还是不够自信。如果你对自己自信了,你就会觉得他们永远也不能超越你。把配方交出去,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鞭策!”王振芳终于同意了。
  事实证明,他们培养的人才一个也没有流失,目前已形成了一個团队。而且因为年轻人的加入,也给汝瓷的烧制注入了更多的新法。“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王振芳一家的座右铭。她说:“只有秉承这样的信条,才能把汝瓷烧制这件事做好。”
  这些年,他们的每一项发明专利,都是他们亲手一次一次试出来的。在试制防渗漏釉料的时候,工振芳的10根手指有9根都裂了,流出血水,疼痛难忍,只能用胶布缠着继续工作。范随州看到妻子的手,打趣道:“你看你的手,都不像是一个女人的手了。”
  王振芳和范随州均称对方为老师,在他们的言谈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句子,“范老师喜欢打太极拳”、“我身上的衣服都是王老师给我买的”,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举案齐眉”、“琴瑟和鸣”吧。
其他文献
刘师培,字申叔,号左薷,生于1884年,江苏仪征人。仪征刘氏是经学世家,尤以治《春秋》、《左传》,饮誉学林。他本人也尝以家学第四代传人自居。他不仅是晚清著名学者,亦是著名的革命党人。  钱幺同,本名钱夏,字德潜,号疑古,1887年9月12日生,浙江吴兴人。著名学者,北大、北师大名教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骁将。  1919年11月10日,北京,天气很冷,北风呼啸,患肺结核已年余的刘师培躺在病榻
期刊
高中毕业那会儿,正值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应届毕业的我凭实力考上一所名牌理科大学。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仅仅上了一年大学的我却因身体有病辍学了。由于我是全家第一个大学生,上了大学左邻右舍加上爸爸妈妈喜不胜喜,我退学了,全家始料不及,犹如晴天霹雳,令全家接受不了。而我又因人生的低潮,整日,恍恍惚惚沮丧不堪。  终于在家待业了三年,才找到一份工作。初上班的第一天,我按捺不住地兴奋,工作了,再也不是游手
期刊
张允和先生出了一本新书——《最后的闺秀》,我们一行人到她家去采访。周有光先生也在,于是,周先生就做了回张先生的“配角”。  编导做了一个特别的设计——让他们夫妇并肩而坐。张先生虽为主角,坐姿却仍是夫唱妇随的做派,让她坐在周先生的右侧,她的身子就会很自然地微向左倾,反而反之,九十岁了还一副备受呵护的娇妻模样!确如坊间传言的那样,这是“一对让人眼热的情笃夫妻”。  周先生那天的“配角”也当得很是称职。
期刊
台湾作家白先勇和主持人陈文茜是好朋友。当年,白凭借他的青春版《牡丹亭》轰动一时。按说朋友发生了这么大的事隋,陈文茜是应该多加关注的,但實际上,她对此却是一点兴趣都不感。  白先勇发现以后,非但没有不高兴,反而很少在陈文茜面前提《牡丹亭》的演出情况,更不会请她发表意见。但这完全不妨碍两人继续做朋友。 陈文茜后来表示:“对此,我非常感谢。他可以创新,我可以顽固,谁也不去说服谁。”  也许,这就是最高级
期刊
[人物简历]  譚正岩  男,京剧老生。现为北京京剧院主演,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京剧谭派第六代传人、谭门第七代嫡传人,祖父是著名表演艺术家谭元寿、父亲是著名京剧演员谭孝曾。第四届青研班学员。历届文化部青联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荣获央视全国青年京剧大赛“金奖”,2018年“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文化之星年度人物。  “谭家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京剧史。生在这样的家庭,我从一出生就与京剧形成
期刊
编者的话  随着《流浪地球》的热映,科幻一下子热了起来。  科幻是什么?科幻是有科学依据的幻想,即在不与人类现在已知的最大信息量,如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已发生的事件冲突的前提下,幻想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是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和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一起,被誉为是“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他也是“雨果奖”和“
期刊
刘璇的名字耳熟能详,曾获得奥运冠军的她不仅是体育界的翘楚,退役后的她更是成功跨界娱乐圈,成为很多人喜欢的主持人和演员。除了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刘璇把家庭也经营得有声有色。她的先生王弢是中央音乐学院管弦乐系教授。两人结婚以来琴瑟和鸣,是圈内公认的模范夫妻。  刘璇其实比王弢更忙  刘璇的先生王弢是大名鼎鼎的单簧管演奏家,也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他很忙,寒暑假要发新专辑、开演奏会,平时要去中央音乐学院授
期刊
本期沙龙主题:癖(瘾)。  看着大家的文字,我努力回想:这选题当初是怎么来的呢?明明是—伙子人,在恃“癖”而骄嘛!  “癖”这事儿,正经说不太好说,横不能直接说人家有病吧?更何况,“癖”的程度也因人而异,有些还不至于是病态,而是怡然自得态。所以,还是不正经说吧。比如,您可知“季常之癖”“盘龙之癖”“断袖之癖”“嗜痴之癖”……是个啥意思?只回答第一个“季常之癖”:就是怕老婆达到一定境界,成了病了。而
期刊
虽说是“一群”,但也不过五六位,为了做出中国最美天花板,从未服老!“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星宿东井主水,菱又是水生,古人希望以水压火,保护建筑物。名字听起来陌生,藻井通俗讲就是天花板。作为是古建筑内顶部一种特有的结构,起初还只出现于宫廷、寺庙,后来才逐渐流于民间,主要用于宗祠或戏台修建。  在素有“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之称的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的古建筑群中,不能
期刊
斯蒂芬·金是当代惊悚小说之王,美国人。1973年,金已一连创作了3部小说,但都被出版社退了回来,这彻底击垮了他的信心。于是,他把自己正在创作的一部小说,一页页地揉成团扔进了垃圾桶。  那天,他的妻子塔碧莎在做家务时,在垃圾桶里发现了丈夫扔掉的这些手稿。于是,她把那些纸团一个一个从垃圾桶里捡了出来,掸掉上面的烟灰,然后,认真读了起来:一个小女孩,她心地善良,还身怀异能,但因为相貌、性格和有一个整天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