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诗词味 品悟作者情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gs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重分析讲解,轻意境鉴赏;重知识传授,轻情感熏陶。甚至把诗歌的每一细节都贴上标签,求同轻异,不仅使学生难以领会古典诗词应有的美感,而且抹煞学生的个性思维。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呢?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谈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读出诗词味
  《墨子 公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古语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形象地说明了古典诗词诵读的重要性。中学古代诗词阅读教学,应该以声传情,做到抑扬顿挫地读,形式多样地读。
  在吟读之前,要做好准备:①让学生读准字音;②划分好节奏;③把握准感情,从而为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做好准备。由于学生在电视等媒体上见过有关古人吟诵诗歌的情景,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可以模仿掌握这种方法,在抑扬顿挫的读诗声中品味古代诗词的美。
  又如,融入歌曲唱读。古典诗词加入流行歌曲风韵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切入点。融入歌曲唱读古代诗词作品,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如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通过“听”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作品的魅力。
  二、悟出作者意
  孟子曾说:“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伦其世也。”我国古代诗人多借诗歌艺术表达自己的志向,即以诗言志。因此,读懂诗意就要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词的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一定会有特殊的背景与作者本身的感悟,这就需要读者在读诗词的时候,先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它包括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人生背景,也就是说,在细读诗词之前,要将诗词的创作与当时的背景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领悟作者创作的心理与所表达的意景。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创作环境、时代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诗词之前对作者有着深入的了解,甚至是能够体会作者当时创作的心境,拉近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捕捉到作者的创作心境,更早地读懂作者创作的意图,进而了解当时的历史与生活境况。为增加对诗词作者的了解,教师不一定要用讲解的形式为学生补充知识,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知识,让学生对作者以及诗词有个初步的了解,对诗词的意图有着初步的判断,增强对诗词的印象。教学诗词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交流的时间,学生交流与教师讲解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启发。比如,教学曹操的《观沧海》,由于诗句的意境与蕴含的意思隐藏较深,仅靠课堂上教师对诗句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真正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意思,如果以学习交流为主,扩大交流的范围,增加交流的强度,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诗句以及创作的背景与意图。
  三、品味作者情
  我们学习欣赏和品味古代诗词,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感受的是作者通过诗词表达出的情怀。学生能读出“诗味”便能领悟真情;抓住“诗眼”便能品出真情。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古代诗词教学宜打破时空距离,走进作品,亲近作者,切身体味读出古代诗词作品中所蕴含的韵味、情味、意味、个味,在诵读中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地发现与领悟来自古代诗词的情感魅力。如教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后,和同学们这样交流: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朗读时心情特别振奋,然后细细品味这首诗,眼前好像出现一幅山川雄伟、月明水静、云彩变换的大写意画,又好像看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青年李白的形象。又如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感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作者,说说李白此时心里在想什么?并在交流中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再次吟诵古诗。事实证明只有通过反复的不同角度的读诗句,才能使学生产生联想,激发审美情感,由感性直观上升至理性感悟,进而领悟诗中蕴含的美的感情,领悟古代诗词作品中的真情。
  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挈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自主寻找“诗眼”,自主找寻美点。诗词学习要有自信,这种自信是体现在自身对诗词欣赏上的,也就是说,在诗词的学习中,应该大胆地说出自己认为的诗词的美点,并且说出理由,尝试着自己解读对诗词的理解,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这样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规律,在诗词教学上注入新的元素,避免诗词讲课出现枯燥、乏味的情况,增添诗词讲解的趣味,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能够渗透教学重点,可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培养古代诗词的学习意识。还可将古代诗词与现代社会相联系,引发更多的感悟,展开想象,用现代方式赋予古代诗词的另一种解读。
  古代诗歌的教学,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而要品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然而,在读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毕竟我们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标对初中语文的教学形式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使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有了更加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这便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其授课的过程中,要更加地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教学与作文建构相结合,让阅读教学与写作选材相结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在阅读中发现写作的正确方法,巧用一些写作的素材,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巧用素材,读写结合的必要性
期刊
长期以来,批改学生的作文占用了语文老师的大量精力,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学生对批改结果的漠视,作文批改所达成的效果低微或无效。或许我们应该思索我们一贯的“学生写,老师改”的作文批阅过程的症结,这种“累己而不益人”的低效做法应该尝试着有所改变了。  模式一:自荐式批阅  自荐式批阅可以让学生自我推荐能代表自身最近写作水平的习作,交给老师批阅;也可让学生在批阅栏展示自己为写好一篇作文所作的审题、
期刊
有人说有生活就有善、恶、美、丑,是啊,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你善于发现美,美就在你的身边,你就会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受到美的启迪和教育。英语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化是英语的特点,从这个层面上看,英语中也存在着美。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美、领悟美、鉴赏美,引导学生从学习中发现、捕捉英语的美,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其实,初中英语教材中渗透美的地方有很多,如英语
期刊
初三复习阶段,要使学生在千变万化的几何题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初三几何复习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通读新课程标准,抓重点复习  初中三年学习了很多几何知识,如何让学生在半学期中熟练掌握和应用所学过的几何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如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有关性质和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
期刊
在已经学习了圆的对称性后,学生对弧、弦、圆心角,垂径定理等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讲解圆周角的定义及性质。在证明同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这一性质中,直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因素。如何利用好直径这个条件,对学生在圆周角性质的证明方法的归纳时更有帮助?下面就这些问题简单地探讨一下。  一、直径这条辅助线,应直接给出比较好  学生本节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能理解同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圆心
期刊
传统英语作文的批改方式是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有的教师甚至利用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面批面评。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教师很快就会失望地发现学生没过多久就把作文批改的内容忘到“爪哇国”去了,造成了“教师疲于奔命而学生收效甚微”的批改结局。因此,改变英语作文批改徒劳无功的现象,是当前初中英语作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这无疑为我们的英语作文
期刊
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有效组织与引导让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同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任务型阅读教学可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模式,通过任务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阅读过程,理解阅读材料,分析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一、确立阅读目标,开展任务型阅读教学  开展任务型阅读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在理解阅读材料
期刊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首散文诗,被收编在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不惜笔墨,通篇采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描绘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极写江南雪的柔美和朔方雪的壮美,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江南雪的眷恋和对朔方雪的热恋、执着追求。  一、江南的雪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把暖国的雨与朔方的雪进行对比,突出朔方雪的冰冷、坚硬、灿烂,同时自然引出江南的雪。写江南的雪,作者只用了“滋润美艳之至
期刊
数学是一种语言,而对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阅读几乎成为被数学教学遗忘的角落,许多数学教师根本不重视阅读教学,造成学生自学能力欠缺,数学成绩不理想。这种现象应引起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切实改变不重视阅读教学的现象,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下功夫。  一、影响初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提高的原因  1. 在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认为数学学习无需阅读  提到阅读,人们总是想到那是语
期刊
一、几组图形的揭示  图1-15个人的身高比例图 图1-24个变形金刚的比例  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拿出来第一张图片(如图1-1所示),询问学生,这5个人身高不同,他们的身体比例是否相同呢,根据身旁的比例尺,学生们很显然地看到了,他们的身高虽然不同,但是身体比例分配很相似。于是,教师又拿出了第二张图片(如图1-2所示),提出第二个问题,这4个变形金刚小人身体比例大小相同吗。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了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