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向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
[关键词]语文教学 现实生活 学生 乐趣
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学生的可能生活则是语文教学活动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向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与生活“接轨”
从根本上讲,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和起点,是教学活动的源头活水。教学活动必须顺应自然法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促进他们的自然天性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而不是以成人的世界和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童年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使他们的生活成人化。
语文教学活动必须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个方面的教育能够圆满地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按照学生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进行教育,才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发展。
二、语文教学与生活“接轨”的途径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为起点,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去丰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如何拉近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呢?
1.查找资料,了解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物由于和学生的生活时空差距太大,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学时,我常常组织学生到图书室、网上去查阅相关资料,或开展调查访问活动,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2.留心事物,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学观察生活,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增进感悟。这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3.创设情景,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的课文内容仅仅从语言文字层面来体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如果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观看相关的影片等方法,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如我在教学《王二小》一文时,借助多媒体,再现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最后被敌人用刺刀杀害的悲壮场面,同时配以抑扬顿挫的朗读,丰富多变的表情,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了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王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精神的陶冶。
4.自主实践,体验生活
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大量地实施了模拟性实践活动,即通过模拟现实实践的主要要素,让学生了解现实实践内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从而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进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一方式可以克服学生发展水平不足及时空的限制,但为了全面推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必须不失时机地将学生从模拟性实践推向现实性实践。
在教学相关的文章时,应该让学生自己按文本提供的方法,自主实践,获得生活的点滴体验,这样,对作者的体验学生就有一定的认同或异议。为学生建构起生活的经验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教学《第一场雪》,我特地选择了一个大雪的天气,将学生们领出教室,走进白雪皑皑的校园,登高望远,饱览粉妆玉砌的大好江山;同时,又引领学生欣赏校园的每处景致,有挂在树梢的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有堆在树冠的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还有随风飘扬着的雪末儿。再和学生在这如斯美景中堆雪人、打雪仗,充分体验冰天雪地里的快乐。然后,根据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去品读课文,去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第一场雪,去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欣喜之情。这样的学习,学生所体验到的绝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所领悟到的也绝不仅仅是课文内容,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有如《海上日出》一文中,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日出之前”“日出之时”“日出之中”大自然的伟大奇观。如果学习课文前让学生去看看日出,用心感受一下日出的自然美景。然后,再把课文中描绘的日出美景和自己感受到的日出美景做比较,寻找共同和异同的地方,触类旁通,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5.创意设计,想象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想象,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
《新型玻璃》一文描写的是一种新式的装饰材料,学生大都对它没有过多的认识。为了让他们对玻璃有新的认识,我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创造,并把自己设计的各种玻璃用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经过大胆的设计和想象,果真设计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作品,而且还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了各自设计的理由。学生们经过设计大赛,对玻璃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对于学生与文本的融合起来到了应有的作用。
这样的课堂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打破了课堂的界限、课内外的界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语文充满生活的气息,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如果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和乐趣,学生获得的只能是“屠龙之技”,而非鲜活的生活语言。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语文学习与生活“接轨”,就是要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引领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随时感受到“留心生活处处皆语文!”让他们发现身边的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语文存在,让他们能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品味、感悟、享受语文!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市龙北四小)
[关键词]语文教学 现实生活 学生 乐趣
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学生的可能生活则是语文教学活动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向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与生活“接轨”
从根本上讲,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和起点,是教学活动的源头活水。教学活动必须顺应自然法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促进他们的自然天性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而不是以成人的世界和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童年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使他们的生活成人化。
语文教学活动必须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个方面的教育能够圆满地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按照学生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进行教育,才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发展。
二、语文教学与生活“接轨”的途径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为起点,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去丰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如何拉近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呢?
1.查找资料,了解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物由于和学生的生活时空差距太大,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学时,我常常组织学生到图书室、网上去查阅相关资料,或开展调查访问活动,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2.留心事物,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学观察生活,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增进感悟。这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3.创设情景,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的课文内容仅仅从语言文字层面来体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如果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观看相关的影片等方法,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如我在教学《王二小》一文时,借助多媒体,再现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最后被敌人用刺刀杀害的悲壮场面,同时配以抑扬顿挫的朗读,丰富多变的表情,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了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王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精神的陶冶。
4.自主实践,体验生活
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大量地实施了模拟性实践活动,即通过模拟现实实践的主要要素,让学生了解现实实践内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从而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进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一方式可以克服学生发展水平不足及时空的限制,但为了全面推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必须不失时机地将学生从模拟性实践推向现实性实践。
在教学相关的文章时,应该让学生自己按文本提供的方法,自主实践,获得生活的点滴体验,这样,对作者的体验学生就有一定的认同或异议。为学生建构起生活的经验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教学《第一场雪》,我特地选择了一个大雪的天气,将学生们领出教室,走进白雪皑皑的校园,登高望远,饱览粉妆玉砌的大好江山;同时,又引领学生欣赏校园的每处景致,有挂在树梢的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有堆在树冠的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还有随风飘扬着的雪末儿。再和学生在这如斯美景中堆雪人、打雪仗,充分体验冰天雪地里的快乐。然后,根据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去品读课文,去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第一场雪,去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欣喜之情。这样的学习,学生所体验到的绝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所领悟到的也绝不仅仅是课文内容,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有如《海上日出》一文中,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日出之前”“日出之时”“日出之中”大自然的伟大奇观。如果学习课文前让学生去看看日出,用心感受一下日出的自然美景。然后,再把课文中描绘的日出美景和自己感受到的日出美景做比较,寻找共同和异同的地方,触类旁通,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5.创意设计,想象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想象,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
《新型玻璃》一文描写的是一种新式的装饰材料,学生大都对它没有过多的认识。为了让他们对玻璃有新的认识,我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创造,并把自己设计的各种玻璃用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经过大胆的设计和想象,果真设计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作品,而且还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了各自设计的理由。学生们经过设计大赛,对玻璃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对于学生与文本的融合起来到了应有的作用。
这样的课堂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打破了课堂的界限、课内外的界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语文充满生活的气息,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如果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和乐趣,学生获得的只能是“屠龙之技”,而非鲜活的生活语言。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语文学习与生活“接轨”,就是要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引领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随时感受到“留心生活处处皆语文!”让他们发现身边的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语文存在,让他们能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品味、感悟、享受语文!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市龙北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