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素质教育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vvu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古代教育,总会让人想到私塾。想到私塾中先生们摇晃着身子,念叨着被传诵了若干年的经典。几乎很少看到有私塾先生在传授语文以外的课程,譬如数学、譬如体育、譬如音乐。然而,这在古代教育中却是随处可见的。
  
  先贤被人忽略的伟大之处
  
  没有谁会否认读书识字的重要性,按现在的话来说,智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从古至今,人们习惯把孔子称为智育教育的圣人。他的著作和课堂实录都被后世奉为圭臬。
  如果我们看到一则记载,是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们如何射箭、如何驾车,想必十有八九会被认为是笑话。然而,孔子时代的教育中确实包含这样的内容。那时候的早期教育,包含如下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中说,专门辅导贵族子弟学习六艺的人叫做“保”,“保”的职责是:“掌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所以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是射箭,属于体育课;御,是骑马,属于驾驶技术;书,是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数,是算学知识、历法和数术。
  能够做得了“保”的人应该是一个综合素质非常高的人。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至少说明他是精通六艺的。而这一点恰恰是以他为代表的先贤们习惯被后人忽略的地方。
  由六艺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已包括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部分。但这三部分内容并非等量齐观,从“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由于“乐”教相当于现代的美育,军事技能相当于现代军事体育,科学文化知识就是智育,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在2500年前已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思想。这一教育思想至今仍被推广,不能不说是伟大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教育家的教育观点是影响深远的。之后的汉魏、隋唐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能歌善舞文人,歌以咏志的情怀在士人阶层中有着非常好的市场。
  到了宋代,这一传统便渐渐消亡了。这主要是和理学的兴起有关。理学借助着家训著作和蒙幼读物的形式流传,家教中自娱性的乐舞内容被视为不正经,女子教育强调“无才便是德”,男子教育强调要严性正气,不苟言笑,更不允许进行歌舞戏曲活动,而且轻视武功。
  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出了一批毫无生气的学究来。先贤们强调的“礼”在这里被简化成了不苟言笑,“乐”被缩水为“严性正气”。
  
  算术何来出路?
  
  中国人对于数字的迷恋由来已久。据历史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数”作为“六艺”之一,成为贵族子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数学知识的延续和发展,主要依靠私授家传。如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就称得上是数学世家。
  隋唐时期,在数学教育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在国子监内设立算学馆,并相应地在科举考试中设有明算科。如隋朝国子寺设立“算学”,置有博士二人,助教二人,招收学生八十人,进行数学教育。唐沿隋制,国子监亦设置“算学”,但其设于何时则有两种说法。一说为贞观11年(628),“是岁大收天下儒士……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众艺”。《唐会要》也有类似记载,并且提到唐太宗多次亲临国子监视察,“国学之盛,近古未有”。另一说则称,“唐废算学,显庆元年复置。”从唐初百废待兴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的总体情况来看,大致应是,贞观初设“算学”,后曾一度被撤销,而在显庆元年(656)又在国子监内重新添设算学馆。
  唐代算学馆由算学博士“掌教文武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为生者”,共招收学生三十人,分为两组,学制均为七年。学习内容主要是十部算经,其中一组十五人学习《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和《五经算术》,另一组十五人学习《缀术》和《缉古算经》。按当时规定,《孙子》和《五曹》共限习一年,《九章》和《海岛》共三年,《张丘建》和《夏侯阳》各一年,《周髀》和《五经算》共一年,《缀术》四年,《缉古》三年,此外还要兼习《数术记遗》和《三等数》。
  尽管数学经历了如此辉煌的过去,但是,和八股文章比起来,它实在算得上冷门。因为在科举的时代,如果有谁钻研自然科学,在社会上一准儿没有出路,不仅丧失了获得功名利禄的机会,甚至要遭到打击迫害。明末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在所写的《天工开物》中,就开门见山地说,这本书与功名进取是毫不相干的。大多数读书人因此很看不起自然科学,最终也导致了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技术大大落后于西方。
  由是可知,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是在这样的夹缝中取得的。倘若如科举之八股文一般受重视的话,我们今天的科技不知要发达多少倍。
其他文献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说到历史上善听逆耳之言的君王,当然首推唐太宗李世民了。  一次,唐太宗想把洛阳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
期刊
有句话说:“到了北京才知道自己的官小,到了广州才知道自己的钱少,到了深圳才知道自己的人老。”其实,到了北京,又岂止是觉得自己官小,简直是连人都很小。那么大的北京,一个两个人走了进去,就像水珠融进了大海,看都看不见,影儿都没有一个。这其实也是北京容量太大所使然。一个空间,如果容量太大,纳入其中的事物就显不出“体积”来。不要说人了,就连摩天大楼立交桥那些庞然大物,在北京也显不出有多大。  更何况,北京
期刊
乔治·华盛顿,美国的开国总统,他半生戎马倥偬,赢得美国独立,首创民主共和,是全世界民主的典范,成为各国人民千秋仰慕的理想人物。孙中山对华盛顿感佩良深,誓言在中国“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然而,孙中山与华盛顿最终的革命结果,却殊途异运:华盛顿二任隐退,孙中山三月任终;华盛顿为美国创建的成熟的宪政体系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争相仿效,孙中山创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却如昙花
期刊
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开创者,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古人以为君权神授,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故谓之天命。努尔哈赤知晓汉文,曾被明廷封为龙虎将军,“天命”二字足见努尔哈赤受汉文化影响之深。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1626年即汗位,1636年改国号“金”为“清”,称皇帝,改元“崇德”。皇太极是清王朝的奠基人,他认识到后金政权是在马背上打下来的,要实现长治久安,进一步开疆扩土,必须吸收汉
期刊
住持,是一寺之首,亦称方丈。这是因为据《维摩诘经》说: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的卧室只有一丈见方,但是容量无限。禅宗寺院用此说来比喻住持所居的寝室,故住持亦称方丈。住持俗称堂头和尚,这是因为“出堂”(正式列队进入大殿或法堂)的时候,住持走在最前面。
期刊
“张伯驹、潘素先生将所藏晋陆机《平复帖》卷,唐杜牧之《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草书》卷等珍贵法书等共八件捐献国家,化私为公,足资楷式,特予褒扬。”  —— 部长沈雁冰    1956年7月,时任文化部部长的沈雁冰颁发了这样一个褒奖令。   褒奖令中的“等”字,包含的另外三件作品是:宋吴琚的《杂书诗帖》、元赵孟頫的《章草千字文》、元俞和的《楷书》。在收藏界,张伯
期刊
如果要说说今天的中国,我们又怎能绕得开“文化遗产”——这项“与时间赛跑”的浩大工程?2009年,无愧为“非遗”的中国年。在这一年里,一个又一个文化传承形态变成纸面上翔实的文字,一支又一支朴拙的乡歌野调成为民间传承的重要环节,一段又一段遥远模糊的故乡场景变得日渐清晰,一座又一座文化名城延续着古老的中国记忆。在与时间的赛跑中,中国为维护传统的文化生态所做的努力令全世界瞩目。  中华文明是人类几大古文明
期刊
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就象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
期刊
对于大师,我不知道标准是什么,只要有人封号我就认为是大师了,好像选举,有一群人提名就得了。仔细回味,发现做大师难,难得有人称之为大师,难得成为了大师还要代表一大群人说话。更难的是,被称为大师之后,还当众被发一个大师工作室红匾,接过红匾之后申明不想当大师而继续干着成就大师事业的大师。   不过大师当中最难的是专家点头百姓鼓掌而且还会搞笑,这种大师非启功先生莫属。   启功先生扬名不在于他是雍正皇帝八
期刊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掌握、擅长某些技能的能工巧匠的口传身授,民族的记忆、文明的脉络,才得以保留和延续——这些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做出巨大贡献的能工巧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怀念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传承人是历史的活化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立之本。然而,以人为载体、口传身授的特点是艺随人走,人类的许多珍贵的技艺,也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绝种,而消亡。  传承人锐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告急的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