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小说选文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24494702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整个高中语文教材的小说选文,从总体上看大多继承了传统教材的篇目,新选人的篇目非常少。小说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文学即人学”,而一部小说就是“一个社会”。新课标要求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我认为小说是最好的学习载体,特别是体现时代特点、反映社会现状和人类的生存现状、揭示人生人性本质的小说。这些都符合高中生生理和心理的需要,适应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有人认为: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现当代小说6篇中,鲁迅的小说就占了3篇,且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全文编人教材,教材中还选有鲁迅其他体裁的文章4篇,初中已选鲁迅文章7篇,并且每篇都是精讲篇目。我们的学生在初中就已经涉及到鲁迅的这么多文章,对鲁迅应该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高中阶段再没有必要再学习这么多鲁迅的作品。并且认为鲁迅的作品已经过时了,跟不上时代了。鲁迅作品政治性太强,语言半文半白不好懂,中学语文教材应该减少鲁迅作品的数量。让那些符合时代发展,符合中学生胃口的作品入选教材。针对这些观点,我有几点看法:
  首先,鲁迅的作品几十年来一直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但要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人们认识而不断的变化的。1950年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的第一套全国统一的高中语文教材《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它为了适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需要,注重课本的思想政治性,教学中尤其强调“阶级斗争工具论”,教师对作品的阐释也呈公式化、标准化的倾向。例如,《药》中夏瑜坟上的那一圈红白的花,当时被解读为“革命者永远杀不尽,也表示后死者会接受先烈的教训,为革命另辟一条光明胜利的路”。1956年秋季《孔乙己》第一次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但教参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中却把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归结为他的“迂腐”、“好吃懒做”、“逃避现实”的性格。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鲁迅的作品又被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例如《祝福》中把祥林嫂的婆婆、大伯、柳妈之类人物划到地主阶级的阵营里去,并且认定作品的主旨是对鲁四老爷等“地主阶级憎恶”,这显然与鲁迅先生创作初衷是相悖的。后来,教材中注意吸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80年代后的语文教材作了调整,强调了“礼教吃人”的主题。进入90年代,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在我国也开展起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主体性教学、探究教学、活动教学和反思性教学成为时代的教学思想”。进入21世纪,注重全而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教材强调语文学科应着眼于“人”的培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把《阿Q正传》由节选改为全文,并附加了《<阿Q正传>成因》一文。意在帮助广大师生更为全面地了解鲁迅的著作。课文提示和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也注意到了鲁迅本人的意见。如《药》,现在的主旨是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由此可见,鲁迅的作品从1950年在高中教材中一直延续到今天,虽然在以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被当作政治工具。但是现在的教材正努力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他的作品,让学生真正地读懂他的作品,走近他的作品。这一点上,应该是变化的,人们对鲁迅的认识也是随着对他作品的正确解读而不断深化的。
  其次,关于有人反映鲁迅作品难读难懂,不喜欢鲁迅的作品的问题。北京大学王富仁教授曾经针对有人质疑鲁迅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数量太多,对于中学生来说太难的问题。他表示:长期以来,大家之所以认为鲁迅作品难懂,最重要的原因是把鲁迅作品当作某种观念的工具,将学生接受鲁迅等同于接受某种附加于其上的观念。鲁迅作品恰恰是好懂的,“因为鲁迅作品里充满着人性的语言,是与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内在感受与儿童感受事物的方式、与普通人感受事物的方式最接近”,“在现代文学中,像鲁迅这样以人性、童心去感受世界的作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正是对人的基本要求,要从直感出发,而不是观念出发”。这也可能与时代的差异、思想的差异有关,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有无主动阅读其作品有关。高中生了解鲁迅一般都是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了解的,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应该更多地关注鲁迅研究的最新进展,更加有意识地挖掘鲁迅作品的丰富意蕴,鼓励学生直接去读作品以及鲁迅的生平传记,以帮助学生走近鲁迅,以求真正地感受鲁迅及其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对知识的占有量的大小已退居次要地位,而现有知识的整合与创新才是最重要的。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提倡鼓励学生对作品主题作出多元解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三座大山的压迫”,“黑暗的封建制度”,“腐朽的封建思想”等大而化之的主题,教师对教材教参机械照搬,强行灌输。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例如《阿Q正传》虽然写的是阿Q和他一生的命运,但是它内在的深刻含义,可以随着学生人生观察和体验的不断增加,随着学生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而不断深化,从而还原鲁迅,还原文学。
  第三,鲁迅的作品是不会过时的。假如我们真正进入鲁迅作品的精神内核,就会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是百读不厌的。在2003年,新浪网联合多种纸质媒体举办的“20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评选活动,鲁迅位居榜首的评选结果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高中语文教材要求选文要具有“经典性”。什么是经典?那就是“能够经得起考验的文章,它不仅适宜于现代人的阅读和接受,同时也适宜于未来人的阅读和接受”。“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它就永远活着,这些作品永远是他了解社会、了解人、感受社会、感受人的语言形式,也是他与社会、与其他人进行交流的语言方式”。“并不是所有新的东西都符合我国教育实际”,“如果广大师生不认可,不接受,再‘新’的东西也会昙花一现”。而鲁迅的作品是时代的写照,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鲁迅在解剖“国民性”时表现出来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洞察力,鲁迅的“立人”思想,就是在今天,仍然有着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不仅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鲁迅很多作品就好象写于今天,我们不能不惊叹他对我们的民族性乃至整个人性高度的洞察力。语文教育研究专家说:“下一代人通过语文与上一代人发生人性深层结构的联系”,“语文是人性的一种积淀性的遗传方式”。作为新生的一代,我们的中学生需要在我们民族的精神源泉中吸取养分,以提升他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当今中国仍需要鲁迅,社会的变革特别是人的思想的变革仍需要鲁迅思想的推动。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人们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却在发生着重大变革中承受来自生存、发展等方面的压力。高科技的发展所产生的直接效果以惊人的速度丰富和影响着中学生的生活,而中学生在精神上产生的空虚、失落则需要鲁迅这类经典作品来弥补。鲁迅作品中呈现的孤独和悲凉、痛苦、悲悯、沉重和梦寐,使中学生感悟到它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鲁迅对旧中国和传统文化的揭露、痛斥、抨击、嘲讽,始终独特的闪烁着光辉。鲁迅的小说折射出作者的思想,它反映了一个时代,有助于学生了解那个时代。它充分揭露了中国社会的弊病和国人的劣根性,有利于中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增加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情操,培养崇高的心境。因此鲁迅不仅是属于过去的,而且也是属于当下和未来的。
其他文献
Sandwich教学法是一种在小班教学中,安排学生小组讨论、交叉学习、小结汇报,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与沟通,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型教学方式。华中科技
针对DCS控制系统对电源高可靠性要求,提出了UPS双机热备用的两种基于旁路开关原理的供电模式,为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
动物来源胶原材料在组织工程修复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而类人胶原蛋白(HLC)作为天然生物材料中的一种,是传统动物来源胶原材料的改良。HLC具有细胞相容性好、无免疫原性等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区域经济的竞争格局逐渐由企业竞争演变为地区间产业集群的竞争。城市经济带的发展及其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并正在成为推动一个国家或
从馆藏建设、读者要求、经费使用等方面对图书馆如何科学订购期刊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21世纪图书馆的变化,论述了21世纪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提高馆员素质的途径。
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我们始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核心,力图让自己的课堂开放高效起来。作为一个一线的体育教师,我将各种新的理念在实践中进一步地感悟,把功夫下在理念向行为的转化上,在转化中感受理论的魅力,品味理论指导教学带来的改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追求智慧的体育课堂。    一、蹲下来,与孩子一起看世界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是体现教与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指写文章(或说话),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久远。有一个好的思想固然重要,但是,若语言文字不到家,“再好的思想也出不来”。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关于思想与语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