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枪,是中国武艺的至高点,被尊为“百兵之帅”、“长兵之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枪也经历了由车战、马战到步战的演进过程,但因其长大挺直的特殊形制和以扎为主的基本功用,故而在几千年的传承演变中比其他兵器保持了更多更原始的技术内容,很少受到花法武艺的浸染同化,这是中国古典武艺传存中的幸事。
大枪是中国武艺之经典与源泉,在“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的冷兵器时代,大枪始终是纵横沙场、称雄军中的“冷兵之王”。但在“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太平盛世,“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清雍正十三年王自诚《拳论置疑序》),于是就出现了我国武术史上典型的“由枪创拳”典故——“神枪”姬龙峰“将枪法为拳法”而创心意六合拳。姬公创拳缘由在王自诚1735年所撰《拳论置疑序》中有明确记载:“(姬公)以为若身处乱世,出可操兵执枪,以自卫可也;若太平之日,刀兵销伏,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于是将枪法为拳法,而会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于万殊,名其拳为六合。”宋氏形意拳大师宋铁麟尝言:“历代先辈相传,心(形)意拳乃以古兵器大枪而创,以枪刨拳之法在我武术中唯心(形)意拳所独有。心(形)意拳劲乃法乎枪功抖绝之劲也。枪功愈深,拳功愈厚。”故习形意拳者须以枪功相辅之,以助拳功之有成。宋氏形意拳伏如横弩、动若发机、瞬间鼓荡的弹性爆炸力,正源自人操大枪时下欲静而上未止的惯性弹颤力。今之形意各派,习大枪者已越来越少,能完整传习大枪技艺者更如大漠遗简,难得一见。余素嗜大枪,为此东奔西走而访人无数,但所遇皆非,后在山西太谷蒙宋铁麟大师长子宋光华老师不弃而授以大枪真功,方悟大枪精髓。在我目前所接触到的形意拳流派中,以山西宋氏形意拳保留的大枪功夫最为系统全面,唯惜今人心性浮躁、急功近利而很少在大枪上静心用功,故宋氏形意大枪功夫在今后的传存延续上亦是令人忧心的。我在大枪上曾请教过许多师长同辈,但核心技艺是宋光华老师恩赐的。河北保定的戳脚高手杜吉顺老师(包括其师弟尹双喜先生)亦曾精心授我大枪技艺,令我受益终生。杜吉顺老师曾说蠡县的崔林生先生(戳脚大师刘景山晚年之弟子)所使大枪(杆)重达十斤,且能以十斤之杆一口气扎完整趟大枪套路,令人叹为观止。此等功力之人,当今实难一见。
其他如八极、通臂(背)、炮捶等门中亦重大枪,由枪悟拳,以枪助拳,从枪劲中找拳劲。过去的八极拳家,尤重大枪功夫,往往论枪不论拳,以枪法来衡量功夫,评定高下。如清末民初沧州的八极拳大师“神枪”李书文,一生视大枪为神物,枪功精绝,功臻化境,纵横江湖,罕有其匹。著名武术家马明达教授在《马凤图与陆合大枪》一文中说:“他(李书文)的习惯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弟子扛着一对一丈多长的大杆子,到一个地方先要给大杆子正位、上香、行礼。大杆子不能倒置,不能弃之地上,不能有丝毫轻慢。他每天都要抖杆子、涮杆子,早晚各一功,一年四季风雨不辍,故能长期保持膂力劲健,手法圆熟,应该说这就是他战胜攻取的不二法门。”因李书文先生把握住了中国古典武艺的命脉与主流,所以才成就了他纵横武林、枪行天下且极具传奇色彩的赫赫一生。
大枪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与象征,它高古悠远,冷峻苍凉,蕴涵着正大凛然、浩气冲天的独特人文精神。旧时拳家保镖护院、设场授徒,均以大枪(杆)为标志,名曰“戳杆子”,这是一个寓义深远、引人入胜的特殊文化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对于大枪在传统武术中的神圣地位,武学名家马明达教授在《马凤图与陆合大枪》一文中有精彩的论述:“大致自元明以来,我国古典武艺体系形成了‘大枪独尊’的传统,枪被尊为‘百兵之帅’、‘长兵之祖’,枪法是一切武艺的至高点。大凡一位高品味的武艺家,总要在枪法上有些讲究,下场演练要拿大枪,不是花枪,更不是一般杂兵,这成了一个约定俗称的规矩,一个显示学养、资历和身份的标志。直到建国之初,民间武术表演活动中,这一传统仍然被继续遵循着……需要指出的是,这个传统的形成与长期存在,使大枪成了并非任何一个‘把势’都可以随心摆弄的高品武艺,这对保持枪法系统的相对纯正也起了很大作用。”的确,粗重长大、技法细腻的大枪决不是任何一个“把势”都可以随心摆弄的,练大枪须有大恒心、大毅力、大功夫,还得从名师、访高友,且要具备较好的悟性,若妄想从书籍和碟片中获得大枪奥妙,实无异于白日做梦。
先贤武者称习枪之术为“持龙”之道。枪如游龙,龙为万物之灵,可入深洋,腾九天,布云雨,兴雷电而变幻莫测。不论何派枪法,若不能使枪达“龙”之玄妙,终是习枪而不知枪。
练枪之要,贵在心神合一,气力相聚,以枪合身,以身合枪,人枪一体。发招出式,皆是自然感应,见景生情,随招打势,招无定招,法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功习纯熟,神合自然,枪我两忘,不出则已,一出必中,杀伤如同儿戏,立于不败之地,而枪成神也。
《五虎断魂追命枪枪谱》
(王延龄老师所赠)曰:“因枪艺无限,生命有限,故欲习枪达于神明之境,必先将有限之生命打破才有功成之望。故习枪者,欲望习枪,必先将俗事放下,轻名利,忘荣辱,弃欲念,心平气和,深悟枪道,行气凝神,以神而悟,悟而行,行而悟,不计日月,人物两忘,才能达习枪之正道。”又曰:“枪之造诣,永无止境。故沙兄习枪一生,到老竟自言不知枪,不敢妄谈枪,恐愧对先贤。然今时之人离枪甚远,却夸夸其谈,以枪术自居,实错之远矣。”由此可见,习枪之事,既难且大。今世之人,外缘纷扰,灯红酒绿,妄念跌宕,神气暴泄,在“日损夜耗”中只能自促其死,如何能静心敛性于枪道而习枪悟枪?近见某武刊有以大枪招揽生意之“奇人”,手执大杆,势同花枪,身形乖张,神气不正。可发一笑耳!
习大枪尚需配合内功以实丹田、通气脉,使精满神旺,气血充足而气力相合,劲由内发,直贯枪尖。行家皆知,“枪是伏腰索”,大枪的运使变化,全靠丹田腰腹为依托而生效,故勤习内功,培根固本,充实丹田,强壮命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伍虎断魂追命枪枪谱曰:“世之枪法,直则直,横则横,冲抖不圆,变化不活,何以故?因不习内功所致。世人学枪只知照猫画虎,枉动四肢,耗散精血,逞匹夫之勇。实不知,逞血气之勇,已使自身精血气脉产生弊端,已种下病根,徒劳而无功,实是伤残运动而不醒,如获至宝而不忍弃之。呜呼,谬传之深何以至此,误人误己悲叹一生。”是故,“五虎断魂追命枪”有“内功八势”的专项筑基训练。享誉武林的宋氏形意大枪功夫,尤以内功注入枪功而著称,其单操、组合、套路(六合大枪、翼德大枪等)与对扎练习,皆以《内功四经》为准绳指导枪功训练,殊为精绝。《五虎断魂追命枪·枪技四十九功字诀二十八势》曰:“此功字诀是在内功基础上,将气融于枪,以气领枪,以枪导气。按此诀先暗后明,暗者使气足,明者气足内发,此当 慎记。切不可胡抡,凭野性而为,看则凶猛,实则空空,差之千里矣!”随之赋诗一首于后曰:“法正气足枪自行,暗似游龙随意行。明似惊蛰龙起空,电闪雷鸣鬼神惊。意似白云悠悠飘,气似长龙腾九空。要使长枪似龙腾,一字一句细细明。悟练练悟神合气,三九三伏苦用功。”
古传大枪在我国经历了车战、骑战、步战的漫长历史。明清以降,逐步形成了以“六合枪”为核心的步战大枪体系,产生了许多大枪流派,但以“杨家梨花枪”(即六合大枪)为主流。传说杨家六合大枪(梨花枪)起源于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李全之妻杨氏(号李姑姑),杨氏曾自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明代抗倭名将、著名军事家戚继光将军在《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中云:“夫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成尚之。其妙在于熟知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神而不滞。又贵于静也,静则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化莫测,神化无穷。后世鲜有得其奥者,盖有之矣,或秘焉而不传,传之而失其真,是以行于世者率皆沙家马家之法。盖沙家竿子马家长枪各有其妙,而有长短之异其用。惟杨家之法有虚实,有奇正,有虚虚实实,有奇奇正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故日‘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信其然乎。”以上精彩论述,戚氏除以“熟”、“静”二字阐释枪法之妙外,对“杨家枪”尤为推崇。可见,在“大枪独尊”的元明时期大枪流派虽多,但终究以“杨家”为主流。是故,后世大枪之传承,多系“杨家枪”之遗存。因杨家六合枪之“第一合”有“梨花摆头”势,故杨家枪亦称“梨花枪”。近代武人以“梨花枪”为名编造的花枪套路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事实上只是些形同舞蹈、味如嚼蜡的花招虚套而已,与“杨家梨花枪”正脉风马牛不相及。戚继光将军早就说过:“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所以,我们研究大枪时必须甄别清楚,此“梨花”非彼“梨花”。
大枪技法极其朴实平易,简洁洗练,形如干枝老梅,观之平淡无奇。但大枪的精深内涵,恰恰隐藏在这“平淡无奇”之中。要在至平至常、至简至易中显出大功夫、大气度与凛然不可侵犯的杀气,决不是每个习武者都能轻易做到的。
大枪素以圈枪为母,戚继光将军当年在西兴江楼跟唐剂川先生学习枪法时,曾请教唐公曰:“每见他人用枪,圈串大可五尺,兵主独圈一尺者何也?”荆翁曰:“人身侧形只有七八寸,枪圈但拿开他枪一尺,即不及我身膊可矣。圈拿既大,彼枪开远,亦与我无益,而我之力尽。”戚将军又问:“如此一圈,其功何如?”荆翁曰:“工夫十年矣。”戚氏遂有“一艺之精,其难如此”之叹。唐荆川“工夫十年”虽系泛指,但亦说明大枪功夫之难精难练。
大枪最基本、最常用的技法,便是“扎”法,这是由枪的特殊形制决定的,离开刺扎,枪便完全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威力而形同摆设,故民间枪谚有“十枪九扎,一枪不扎,便是傻瓜”之说。有关扎法的枪诀与论述,古今各家枪派多所涉及,如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中平枪,枪中王,高低远近都不防。高不拦,低不拿,当中一点难遮架。去如箭,来如线,指人头,扎人面,高低远近都看见”与“枪是伏腰索,先扎手和脚;疾上又加疾,扎了还嫌迟”这些经典枪诀,往往被后世枪家奉为圭臬而世代奉行。总之,扎是枪法的核心,也是大枪最基本、最重要的功夫。舍“扎”谈枪,无异于痴人说梦。
大枪训练,尤重实功而忌虚华,故有好多法简效宏的功力训练法流传后世。如面对木桩练习的刷桩涮杆功夫,枪杆穿套铁环的负重“圈枪”功夫,还有缠扎麦草垛、翻挑重沙包、刷皮条、刺靶等种种切实可行的练功方法。
练习大枪,还可以健美强身,调畅心情。大枪功夫是全身性的运动,练习时一动无有不动,使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得到强大的刺激,从而内壮脏腑,外强筋骨,产生良好的祛病健身效果。同时,练习大枪还可舒散郁气,缓解压力,抒发情怀,砥砺志节。凡是有过大枪操练经验者都知道,每次练完大枪后皆有痛快淋漓、豪气干云的感觉,这正是大枪壮神解郁的效果。
久习大枪,功臻上乘,可由枪悟道。人枪合一,枪生灵性而达神化之境,至此招无定招,法无定法,枪技纵横天下,神意达于九天,法于自然,一法不立,可忘生死,舍荣辱而超凡入圣,除人我之相,由枪道悟天道,由天道悟人道。
大枪是中国武艺之经典与源泉,在“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的冷兵器时代,大枪始终是纵横沙场、称雄军中的“冷兵之王”。但在“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太平盛世,“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清雍正十三年王自诚《拳论置疑序》),于是就出现了我国武术史上典型的“由枪创拳”典故——“神枪”姬龙峰“将枪法为拳法”而创心意六合拳。姬公创拳缘由在王自诚1735年所撰《拳论置疑序》中有明确记载:“(姬公)以为若身处乱世,出可操兵执枪,以自卫可也;若太平之日,刀兵销伏,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于是将枪法为拳法,而会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于万殊,名其拳为六合。”宋氏形意拳大师宋铁麟尝言:“历代先辈相传,心(形)意拳乃以古兵器大枪而创,以枪刨拳之法在我武术中唯心(形)意拳所独有。心(形)意拳劲乃法乎枪功抖绝之劲也。枪功愈深,拳功愈厚。”故习形意拳者须以枪功相辅之,以助拳功之有成。宋氏形意拳伏如横弩、动若发机、瞬间鼓荡的弹性爆炸力,正源自人操大枪时下欲静而上未止的惯性弹颤力。今之形意各派,习大枪者已越来越少,能完整传习大枪技艺者更如大漠遗简,难得一见。余素嗜大枪,为此东奔西走而访人无数,但所遇皆非,后在山西太谷蒙宋铁麟大师长子宋光华老师不弃而授以大枪真功,方悟大枪精髓。在我目前所接触到的形意拳流派中,以山西宋氏形意拳保留的大枪功夫最为系统全面,唯惜今人心性浮躁、急功近利而很少在大枪上静心用功,故宋氏形意大枪功夫在今后的传存延续上亦是令人忧心的。我在大枪上曾请教过许多师长同辈,但核心技艺是宋光华老师恩赐的。河北保定的戳脚高手杜吉顺老师(包括其师弟尹双喜先生)亦曾精心授我大枪技艺,令我受益终生。杜吉顺老师曾说蠡县的崔林生先生(戳脚大师刘景山晚年之弟子)所使大枪(杆)重达十斤,且能以十斤之杆一口气扎完整趟大枪套路,令人叹为观止。此等功力之人,当今实难一见。
其他如八极、通臂(背)、炮捶等门中亦重大枪,由枪悟拳,以枪助拳,从枪劲中找拳劲。过去的八极拳家,尤重大枪功夫,往往论枪不论拳,以枪法来衡量功夫,评定高下。如清末民初沧州的八极拳大师“神枪”李书文,一生视大枪为神物,枪功精绝,功臻化境,纵横江湖,罕有其匹。著名武术家马明达教授在《马凤图与陆合大枪》一文中说:“他(李书文)的习惯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弟子扛着一对一丈多长的大杆子,到一个地方先要给大杆子正位、上香、行礼。大杆子不能倒置,不能弃之地上,不能有丝毫轻慢。他每天都要抖杆子、涮杆子,早晚各一功,一年四季风雨不辍,故能长期保持膂力劲健,手法圆熟,应该说这就是他战胜攻取的不二法门。”因李书文先生把握住了中国古典武艺的命脉与主流,所以才成就了他纵横武林、枪行天下且极具传奇色彩的赫赫一生。
大枪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与象征,它高古悠远,冷峻苍凉,蕴涵着正大凛然、浩气冲天的独特人文精神。旧时拳家保镖护院、设场授徒,均以大枪(杆)为标志,名曰“戳杆子”,这是一个寓义深远、引人入胜的特殊文化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对于大枪在传统武术中的神圣地位,武学名家马明达教授在《马凤图与陆合大枪》一文中有精彩的论述:“大致自元明以来,我国古典武艺体系形成了‘大枪独尊’的传统,枪被尊为‘百兵之帅’、‘长兵之祖’,枪法是一切武艺的至高点。大凡一位高品味的武艺家,总要在枪法上有些讲究,下场演练要拿大枪,不是花枪,更不是一般杂兵,这成了一个约定俗称的规矩,一个显示学养、资历和身份的标志。直到建国之初,民间武术表演活动中,这一传统仍然被继续遵循着……需要指出的是,这个传统的形成与长期存在,使大枪成了并非任何一个‘把势’都可以随心摆弄的高品武艺,这对保持枪法系统的相对纯正也起了很大作用。”的确,粗重长大、技法细腻的大枪决不是任何一个“把势”都可以随心摆弄的,练大枪须有大恒心、大毅力、大功夫,还得从名师、访高友,且要具备较好的悟性,若妄想从书籍和碟片中获得大枪奥妙,实无异于白日做梦。
先贤武者称习枪之术为“持龙”之道。枪如游龙,龙为万物之灵,可入深洋,腾九天,布云雨,兴雷电而变幻莫测。不论何派枪法,若不能使枪达“龙”之玄妙,终是习枪而不知枪。
练枪之要,贵在心神合一,气力相聚,以枪合身,以身合枪,人枪一体。发招出式,皆是自然感应,见景生情,随招打势,招无定招,法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功习纯熟,神合自然,枪我两忘,不出则已,一出必中,杀伤如同儿戏,立于不败之地,而枪成神也。
《五虎断魂追命枪枪谱》
(王延龄老师所赠)曰:“因枪艺无限,生命有限,故欲习枪达于神明之境,必先将有限之生命打破才有功成之望。故习枪者,欲望习枪,必先将俗事放下,轻名利,忘荣辱,弃欲念,心平气和,深悟枪道,行气凝神,以神而悟,悟而行,行而悟,不计日月,人物两忘,才能达习枪之正道。”又曰:“枪之造诣,永无止境。故沙兄习枪一生,到老竟自言不知枪,不敢妄谈枪,恐愧对先贤。然今时之人离枪甚远,却夸夸其谈,以枪术自居,实错之远矣。”由此可见,习枪之事,既难且大。今世之人,外缘纷扰,灯红酒绿,妄念跌宕,神气暴泄,在“日损夜耗”中只能自促其死,如何能静心敛性于枪道而习枪悟枪?近见某武刊有以大枪招揽生意之“奇人”,手执大杆,势同花枪,身形乖张,神气不正。可发一笑耳!
习大枪尚需配合内功以实丹田、通气脉,使精满神旺,气血充足而气力相合,劲由内发,直贯枪尖。行家皆知,“枪是伏腰索”,大枪的运使变化,全靠丹田腰腹为依托而生效,故勤习内功,培根固本,充实丹田,强壮命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伍虎断魂追命枪枪谱曰:“世之枪法,直则直,横则横,冲抖不圆,变化不活,何以故?因不习内功所致。世人学枪只知照猫画虎,枉动四肢,耗散精血,逞匹夫之勇。实不知,逞血气之勇,已使自身精血气脉产生弊端,已种下病根,徒劳而无功,实是伤残运动而不醒,如获至宝而不忍弃之。呜呼,谬传之深何以至此,误人误己悲叹一生。”是故,“五虎断魂追命枪”有“内功八势”的专项筑基训练。享誉武林的宋氏形意大枪功夫,尤以内功注入枪功而著称,其单操、组合、套路(六合大枪、翼德大枪等)与对扎练习,皆以《内功四经》为准绳指导枪功训练,殊为精绝。《五虎断魂追命枪·枪技四十九功字诀二十八势》曰:“此功字诀是在内功基础上,将气融于枪,以气领枪,以枪导气。按此诀先暗后明,暗者使气足,明者气足内发,此当 慎记。切不可胡抡,凭野性而为,看则凶猛,实则空空,差之千里矣!”随之赋诗一首于后曰:“法正气足枪自行,暗似游龙随意行。明似惊蛰龙起空,电闪雷鸣鬼神惊。意似白云悠悠飘,气似长龙腾九空。要使长枪似龙腾,一字一句细细明。悟练练悟神合气,三九三伏苦用功。”
古传大枪在我国经历了车战、骑战、步战的漫长历史。明清以降,逐步形成了以“六合枪”为核心的步战大枪体系,产生了许多大枪流派,但以“杨家梨花枪”(即六合大枪)为主流。传说杨家六合大枪(梨花枪)起源于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李全之妻杨氏(号李姑姑),杨氏曾自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明代抗倭名将、著名军事家戚继光将军在《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中云:“夫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成尚之。其妙在于熟知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神而不滞。又贵于静也,静则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化莫测,神化无穷。后世鲜有得其奥者,盖有之矣,或秘焉而不传,传之而失其真,是以行于世者率皆沙家马家之法。盖沙家竿子马家长枪各有其妙,而有长短之异其用。惟杨家之法有虚实,有奇正,有虚虚实实,有奇奇正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故日‘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信其然乎。”以上精彩论述,戚氏除以“熟”、“静”二字阐释枪法之妙外,对“杨家枪”尤为推崇。可见,在“大枪独尊”的元明时期大枪流派虽多,但终究以“杨家”为主流。是故,后世大枪之传承,多系“杨家枪”之遗存。因杨家六合枪之“第一合”有“梨花摆头”势,故杨家枪亦称“梨花枪”。近代武人以“梨花枪”为名编造的花枪套路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事实上只是些形同舞蹈、味如嚼蜡的花招虚套而已,与“杨家梨花枪”正脉风马牛不相及。戚继光将军早就说过:“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所以,我们研究大枪时必须甄别清楚,此“梨花”非彼“梨花”。
大枪技法极其朴实平易,简洁洗练,形如干枝老梅,观之平淡无奇。但大枪的精深内涵,恰恰隐藏在这“平淡无奇”之中。要在至平至常、至简至易中显出大功夫、大气度与凛然不可侵犯的杀气,决不是每个习武者都能轻易做到的。
大枪素以圈枪为母,戚继光将军当年在西兴江楼跟唐剂川先生学习枪法时,曾请教唐公曰:“每见他人用枪,圈串大可五尺,兵主独圈一尺者何也?”荆翁曰:“人身侧形只有七八寸,枪圈但拿开他枪一尺,即不及我身膊可矣。圈拿既大,彼枪开远,亦与我无益,而我之力尽。”戚将军又问:“如此一圈,其功何如?”荆翁曰:“工夫十年矣。”戚氏遂有“一艺之精,其难如此”之叹。唐荆川“工夫十年”虽系泛指,但亦说明大枪功夫之难精难练。
大枪最基本、最常用的技法,便是“扎”法,这是由枪的特殊形制决定的,离开刺扎,枪便完全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威力而形同摆设,故民间枪谚有“十枪九扎,一枪不扎,便是傻瓜”之说。有关扎法的枪诀与论述,古今各家枪派多所涉及,如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中平枪,枪中王,高低远近都不防。高不拦,低不拿,当中一点难遮架。去如箭,来如线,指人头,扎人面,高低远近都看见”与“枪是伏腰索,先扎手和脚;疾上又加疾,扎了还嫌迟”这些经典枪诀,往往被后世枪家奉为圭臬而世代奉行。总之,扎是枪法的核心,也是大枪最基本、最重要的功夫。舍“扎”谈枪,无异于痴人说梦。
大枪训练,尤重实功而忌虚华,故有好多法简效宏的功力训练法流传后世。如面对木桩练习的刷桩涮杆功夫,枪杆穿套铁环的负重“圈枪”功夫,还有缠扎麦草垛、翻挑重沙包、刷皮条、刺靶等种种切实可行的练功方法。
练习大枪,还可以健美强身,调畅心情。大枪功夫是全身性的运动,练习时一动无有不动,使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得到强大的刺激,从而内壮脏腑,外强筋骨,产生良好的祛病健身效果。同时,练习大枪还可舒散郁气,缓解压力,抒发情怀,砥砺志节。凡是有过大枪操练经验者都知道,每次练完大枪后皆有痛快淋漓、豪气干云的感觉,这正是大枪壮神解郁的效果。
久习大枪,功臻上乘,可由枪悟道。人枪合一,枪生灵性而达神化之境,至此招无定招,法无定法,枪技纵横天下,神意达于九天,法于自然,一法不立,可忘生死,舍荣辱而超凡入圣,除人我之相,由枪道悟天道,由天道悟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