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词英译中的闺怨文化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nao19890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群山中一座最秀美的山峰,她的词韵味深长、清新高雅、缠绵悱恻,她本人也因此被称为“一代婉约词宗”。在李清照的词中,又以闺情词最多,艺术成就最高。尽管中西方对李清照词的翻译起步都很早,但要准确到位地翻译出李清照词中大量的文化意象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特有的闺怨文化,并让译语读者切身地感受到李清照词中流露出的那股挥之不去的哀愁,仍非易事。本文以两首李清照闺怨词中的代表作为例,具体阐述在李清照词的英译中,如何准确地理解并表达闺怨文化。
  关键词:李清照词 英译 闺怨文化
  闺怨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它常常表达的是闺中女子的忧愁和怨恨。从古至今,大量的闺怨诗中不乏佳句:从《诗经·卫风·伯兮》中的“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到卓文君《白头吟》中的“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从白居易《后宫词》中的“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到温庭筠《梦江南》中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这些闺怨诗整体上哀婉忧伤,以悲为美,往往通篇不着一字于“怨”与“恨”,但字里行间却是“别有幽愁暗恨生”,充满了深远悠长的韵味。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其词格调高雅,情感真挚,语言清新,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在言外”“词不尽意”的特点。在李清照所创作的词中,细腻委婉、哀怨愁苦的闺怨词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又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些佳句不仅在中国大地上千古传唱,也受到了西方社会的极大关注。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李清照的词就在英语世界被广泛地传播和研究。那么在翻译中如何准确地翻译李清照闺怨词中的文化意象,如何传神地表达出李清照那种挥之不去的哀怨情愁,又如何保留中国古诗词的文化美感呢?中国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朱光潜认为:“西诗以直率、深刻、铺陈胜,中诗以委婉、微妙、简隽胜。”{1}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忠实于原作,又要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心理与审美期待。“目的语读者与译文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建立,一方面要求译者为目的语读者营造的各种意象取义的模式能够适应目的语读者审美接受的需要。”{2}译文既要顺应译语的表达方式,又要合理地诠释出词中意境。中国古诗词英译界的权威许渊冲先生把最早由鲁迅先生提出的“三美论”运用在古诗词翻译中,即“音美、意美、形美”。而在这“三美”当中,他又认为“意美”是最为重要的,他说:“古诗翻译首先要理解其内涵意义,要选择最美的词汇,尽可能地表达出原文的意境美,让外国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格调、情感和韵味。”{3}下面,我们就来试析李清照闺怨词中的两首代表作,看看如何翻译出词中内含的闺怨文化。
  词一: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作于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重返仕途、夫妻远离之时,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闺怨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窗外池塘里红色的荷花正慢慢凋谢,而若有若无的淡雅清香,仍弥漫着。屋内,词人躺在光滑如玉的竹席上,隐隐觉察出秋天的来临。为排遣愁绪,词人“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她脱下了罗绮织就的华美衣裳,换上了便装,一个人登上了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指情书。词人痴痴地仰望碧空,一行行鸿雁飞过,却没有等到任何消息,她就这样一直等待着,直到月满西楼。“西楼”为宋词中常见意象,李煜的《相见欢》中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的名句。“花自飘零水自流”,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抒发相思之情,词人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最后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是无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愁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之苦。“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将相思之苦在短暂之间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整首词任情而发,意境深远,那么在翻译过程中,该如何保留这种意境的美感呢?试看这首词的译文:
  A Twig of Mume Blossoms
  Fragrant pink lotus fade; autumn chills mat of jade.
  My silk robe doffed, I float
  Alone in orchid boat.
  Who in the cloud would bring me letters in brocade?
  When swans come back in flight,
  My bower is steeped in moonlight.
  As fallen flowers drift and water runs their way,
  One longing overflows
  Two places with same woes.
  Such sorrow can by no means be driven away;
  From eyebrows kept apart,
  Again it gnaws my heart.{4}
  译文上阕的第一句中,译者把“红藕”译成“Fragrant pink lotus”(粉红色的芳香的荷花),使译语读者在视觉与嗅觉上都如身临其境,仿佛站在一片荷塘边。第二句中,译者把“罗裳”译成“silk robe”(丝绸织就的长袍),非常符合中国古代官宦、贵族的服饰文化。译者还把“兰舟”译成“orchid boat”,即“盛满兰花的小舟”。中国古诗词里,“兰舟”往往指用兰木造的小舟,后来则多用此词作为小船的美称。再加上兰花素有“花中君子”的美意,用它衬托李清照的高洁极其合适。近代著名诗人、旅美散文家柳无忌曾把这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译为:“Gently loosening his silk robe, He mounts alone the magnolia boat.”{5}相比而言,笔者还是认为许渊冲先生的译法更为“意美”。第四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描绘了词人独自仰望群鸟飞过的画面。原诗中说的是大雁,译者却把它变成了“swan”(天鹅),看上去似乎翻译有误,因为大雁在中国古文化中基本代表的就是一种思念的情感,如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其实不然,因为天鹅的习性是稀有的“终身伴侣制”,在南方越冬时不论是取食或休息都成双成对。雌天鹅在产卵时,雄天鹅在旁边守卫着,遇到敌害时,它拍打翅膀上前迎敌,勇敢地与对方搏斗。它们不仅在繁殖期彼此互相帮助,平时也是成双成对,如果一只死亡,另一只就会为它的伴侣“守节”,终生单独生活。长年从事与翻译有关的教学研究工作的朱纯深教授在翻译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说:“‘雁’和‘梧桐’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难译的两个充满文化含义的意象。如把‘雁’译为wild geese,原文通过无数互文积淀的联想,简直丧失殆尽。”{6}因此看来,这句中天鹅的翻译可谓极富创意。   下半阙第一句中,译者用“drift”“run”两个词形象地译出了花瓣随风飘零和流水奔腾向前、一去不复返的景象;用“overflow”(溢出,淹没,漫出)表达了满满的相思抑制不住地涌上心头;更用“gnaw”(啃啮,折磨,侵蚀)贴切地表明词人的心被刻骨的相思一刻不停地折磨着。除此之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非常注意每句句尾的押韵,如“jade”对“brocade”,“float”对“boat”,“flight”对“moonlight”, “apart”对“heart”等,做到了使译文“音美”。因为中文诗歌是极其讲究押韵的,如果翻译成英文后完全无押韵,即使译文的意思再忠于原文,也丧失了诗歌本身的韵律美。
  词二: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写于词人饱经忧患、家破人亡(丈夫赵明诚去世)之后,同样属于闺怨词,情感上却比上一首《一剪梅》更为凄凉、痛苦。“寻寻觅觅”,是说词人一人在房间里魂不守舍,好似要寻找什么,又不知道要找的是什么,孤独的人,长期寂寞的人,都会有这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冷冷清清”,表达的是环境,孑然一身的她,怎能不冷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说孤独和寂寞的心情。本来心情就很坏,又偏偏赶上这乍暖还寒的暮秋时节。“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傍晚的时候这一阵秋风来得更猛了,喝上三两杯酒,试图抵挡这风寒,可是哪里又能抵挡得住呢?说到底不是风寒,不是风急,而是自己的心寒、心急。这时忽然一群大雁从天际飞过,朝南方而去,颇有“旧时相识”之感。而低下头俯视,则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花儿早已凋零枯败,失去了生命,还有谁会把它插到头上来装扮呢?词人就这样孤孤单单地坐在窗边,一直守到天黑,不知要捱到多久才能天亮。好容易熬到黄昏,却不料飘来一阵阵小雨,敲打在梧桐叶上,“到黄昏、点点滴滴”,瓢泼大雨不足以衬托内心的悲苦,写雨就要一滴一滴地写,一滴一滴地下,好像你的眼泪能滴到你心里去一样……可这样的“点点滴滴”何时才能了结?罢了,就任细雨这样连绵不断地下吧,今夜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试看本词译文如下:
  Slow, Slow Song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
  In this lingering cold!
  Hardly warmed up
  By cup on cup
  Of wine so dry,
  Oh, how could I
  Endure at dusk the drift
  Of wind so swift?
  It breaks my heart, alas!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t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
  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
  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 how
  Could I but quicken
  The pace of darkness that won’t thicken?
  On broad plane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Oh, what can I do with a grief
  Beyond belief!{7}
  这首词的首句迎面而来,就是七组(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大胆且新颖的写法,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译这十四个叠字时,要注意中西方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译文既要顺应译语的表达方式,又要合理地诠释词中意境,还要在声律上注意押韵,实在不易。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在押韵的同时选择从文字本身暗含的意思出发,将这十四字译为:“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在意思上简洁易懂,音律上琅琅上口,还译出了本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悲伤。接着,译者用“lingering(拖延的,苟延残喘的)cold”来翻译“乍暖还寒时候”,极形象地描绘了秋天那种久久存在、挥之不去的阴冷。在“雁过也,正伤心”这句中,译者依旧把大雁翻译成“geese(天鹅)”,原因同上篇《一剪梅》中的译法一样,在此不再累述。
  下阙中,译者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译为:“On broad plane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意思是:细雨点点滴滴地打在宽平的叶面上,就像黄昏在不停地哭泣一样。在这句话的翻译中,译者采取了拟人的手法,把黄昏比喻成人,把细雨打在梧桐叶上比喻成黄昏在哭泣,实在是妙。黄昏常代表着缺失生机,失去希望,面临着漫漫长夜或者黑暗。如此它怎能不哭泣(grizzle)?而李清照眼下的处境(国家灭亡,丈夫离世,收藏多年爱如生命的文物所剩无几)又何尝不是如此?生命中所有她爱的、想要的东西全部失去,她心里只剩下一片黑暗,漫无边际,比起黄昏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drizzle”和“grizzle”在拼写和音律上又极其相似,真可谓一举三得,使译文真正做到了“音美、意美、形美”。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风、花、雪、月、酒,甚至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可以成为诗人情绪的载体。在翻译有关离愁别恨的诗词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翻译中最大的一道鸿沟——文化差异。因此,译者必须慎重地处理隐藏在词后的意境,特别是此类意境后诗(词)人的心境。闺怨诗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力求真实地再现诗中蕴含的无穷思念和深沉哀怨,从而拉近译语读者与原文的距离。“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让我们一起在中英两种语言的精华中去体会李清照闺怨词的无限惆怅和情思吧。
  {1} 朱光潜:《诗论》,《朱立元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 仇蓓玲:《美的变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3}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
  {4} 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宋词上(〈一剪梅〉)》,海豚出版社2012年版。
  {5} 柳无忌
其他文献